劉家賀
(中共遼寧省直屬機關工委黨校 遼寧 沈陽 110032)
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的歷程和啟示
劉家賀
(中共遼寧省直屬機關工委黨校 遼寧 沈陽 110032)
中國共產黨建黨伊始就對黨內監督做出了規定,隨著黨的發展壯大黨內監督制度和監督機構不斷完善,先后建立了監察委員會、紀律檢查委員會等黨內監督機構,發揮了加強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作用,對于當前貫徹落實黨內監督條例,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有重要啟示。
黨內監督 歷程 啟示
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繼承了馬克思、恩格斯和列寧關于黨內監督的傳統,在不同的歷史階段,黨根據形勢和任務的要求,建立和完善了黨內監督制度。考察中共黨內監督的發展歷程,對于加強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共產黨創立伊始就規定了黨內監督制度。1921年7、8月間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這份不足千字的十五條綱領其中就有兩條對黨內監督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第十條規定:“工人、農民、士兵和學生等地方組織的人數很多時,可以派他們到其他地區去工作,但是一定要受當地執行委員會最嚴格的監督。”這條實際上是對黨員的監督,就是要求黨員在任何時間、地點的一切活動都要接受黨組織的監督,而且強調是“最嚴格的監督”,可見建黨伊始就對黨員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第十二條規定:“地方執行委員會的財政、活動和政策,必須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這條是對黨組織的要求,就是下級要接受上級的監督,而且強調“必須”接受監督,各級黨組織要服從中央委員會,接受中央委員會的監督。這時期沒有設立專門的監督機構,監督權由各級執行委員會行使,中央執行委員會有最高監督權。黨內監督的內容包括財政、活動和政策,也就是黨的活動的所有方面都要接受監督。一大綱領實際上確立了黨內監督的最早制度。
隨著黨的發展壯大,黨內監督專門監督機構的建立也被提到日程上來。建黨以后,黨員隊伍發展比較快,特別是國共合作以后,黨員和黨組織出現了一個發展非常迅速的階段。1925年1月召開中共四大時共計有黨員994人,到1927年4月中共五大時達到57967人。[1](P157、266)隨著黨員數量的增加,黨員的質量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貪污腐化分子、投機分子和破壞黨的紀律的分子也在黨內存在。在黨中央領導層,總書記陳獨秀的“一言堂”“家長制”作風也對黨的領導產生了不良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有必要加強黨內監督。1927年4月27日5月9日,中共五大在武漢召開。這次大會的一個突出貢獻是選舉產生了黨內監督的專門機構——中央監察委員會。在新修改的黨章中增加了“監察委員會”條文,賦予監察委員參加中央和省委會議及發言權等權力。監察委員會的建立開創了黨內監督專門機構的先河,在黨內監督的歷史中具有重要意義。
大革命失敗后黨處于嚴酷的斗爭中,黨內監督機關也幾經變化。中共五大產生的中央監察委員會的10名委員和候補委員,基本上都分散在各地領導斗爭,大部分已經犧牲,特別是主席王荷波的犧牲,副主席楊匏安受到留黨察看處分并被撤銷委員職務,使中央監察委員會無法正常工作,也未能行使職權。根據臨時中央的建議,在1928年6月召開的中共六大上撤銷了中央監察委員會這一機構,決定設立中央審查委員會代替監察委員會的部分職能,后來又成立中央黨務委員會,行使部分黨內監督職權。應該說,長征途中發生的張國燾擁兵自重、另立中央,嚴重破壞黨的紀律的錯誤,同黨內監督弱化有很大的關系。黨中央經過長征到達陜北后,鑒于張國燾嚴重破壞黨的紀律的錯誤,強調加強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經過六屆六中全會、延安整風等加強黨的建設的舉措,為恢復黨內監督制度創造了條件。1945年召開的黨的七大做出恢復中央監察委員會的規定,在七大黨章中專門有“黨的監督機關”一章,規定“黨的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時,得成立黨的中央監察委員會及地方黨的監察委員會”,監察委員會的任務與職權是“決定或取消對黨員的處分,受理黨員的控訴。”
執政伊始,中國共產黨開始建立新的歷史條件下的黨內監督制度。中共中央于1949年11月作出《關于成立中央及各級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的決定》,成立了以朱德為書記的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承擔黨內監督的重要職責。1950年代曾經一度把紀律檢查委員會改為“監察委員會”,繼續行使黨內監督職責,但在“文化大革命”中監察委員會也被撤銷,導致黨內失去監督,造成嚴重個人崇拜、十年動亂的后果。
改革開放后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得到恢復和重建。根據黨的十一大黨章關于“設立紀律檢查委員會”的規定,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選舉產生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1982年8月,黨的十二大黨章在“黨的紀律檢查機關”一章中,對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的產生辦法、設置、職權、任務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要求。此后,從中央到各級黨組織陸續建立了紀律檢查委員會,形成了完整的黨內監督體制,確立了紀律檢查委員會是黨內監督的專門機構。
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黨中央、中央紀委通過制定一系列黨內法規不斷完善黨內監督制度。比如,1980年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1987年的《關于對黨員干部加強黨內紀律監督的若干規定(試行)》、1988年的《關于建立民主評議黨員制度的意見》、1990年的《關于縣以上黨和國家機關黨員領導干部民主生活會制度的若干規定》等,尤其是1990年3月召開的十三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加強黨同人民群眾聯系的決定》做出了擬定黨內監督條例的安排。經過13年的起草,《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試行)》于2003年12月頒布,這是中國共產黨第一部黨內監督條例,在黨內監督制度建設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在黨內監督制度建設上取得了新的成果。中央政治局率先做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開展聚焦反對“四風”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兩學一做”學習教育、掀起反腐倡廉高潮,促進了黨內監督制度建設。黨中央、中紀委先后對黨政領導干部在企業兼職(任職)、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公務用車、干部選拔任用工作、巡視工作、廉潔自律、黨內政治生活等都做出了一系列規定,先后修訂或制定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黨政領導干部選拔任用工作條例》、《黨政機關厲行節約反對浪費條例》、《中國共產黨巡視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地方委員會工作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等十幾部關于黨內監督的黨內法規,為進一步完善黨內監督制度奠定了基礎。2016年10月,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為新形勢下加強黨內監督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只有加強黨內監督,才能保證黨的紀律。黨的紀律是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維護黨的團結統一的保證。全體黨員和黨組織只有遵守黨的章程及其規矩、紀律,黨所制定的方針政策才能得到貫徹落實。為了保證黨的紀律,必須要有監督制度加以督促檢查,才能將違紀違規最小化。考察中共黨內監督的歷程我們可以看到,黨內監督對于維護黨的紀律、促進黨的事業發展具有重要作用。每當黨內監督能夠充分發揮作用的時候,也是黨的紀律和黨的事業處于比較好的階段。反之,失去監督,黨紀就會被破壞,黨的事業也會受到損失。比如,黨的六大以后監察委員會被取消這段時間,由于失去應有的監督,黨內出現了張國燾個人野心膨脹,另立中央、破壞黨的政治紀律和黨的團結統一的嚴重錯誤,給黨留下了深刻的教訓。歷史的經驗教訓告訴我們,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會泛濫成災,只有加強黨內監督,才能形成對權力的有效制約和監督,保證黨的紀律,保障黨的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
(二)只有加強黨內監督,才能維護黨內民主。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無產階級政黨歷來重視黨內民主。黨的章程把黨員的民主權利放在重要位置,規定了黨員的知情權、參與權、選舉權、監督權等民主權力。黨內監督是以黨章為依據對黨的紀律、各項制度的執行等進行的監督,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監督黨內民主制度是否能夠得到貫徹落實。考察黨內監督歷程我們看到,黨內監督能夠發揮作用的時候也是黨內民主得到保障、黨內民主生活開展的好的時候,反之,黨內失去監督,黨的民主也得不到保障。十年動亂時期黨的各級監察委員工作停止,直至被取消,使黨內各項制度的貫徹落實處于失去監督狀態,黨內民主沒有保障,黨員的民主權利遭到肆意踐踏,給黨造成了嚴重損失。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的紀律檢查委員會這個黨內監督的專門機構的恢復和重建,發揮黨內監督的職能作用,黨內民主生活才走上正軌。
(三)只有加強黨內監督,才能推進全面從嚴治黨。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加強黨的自身建設。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毛澤東領導下開啟了黨的建設偉大工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時期,在鄧小平領導下開啟了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黨的建設的一條重要經驗就是思想建設與制度建設有機相結合,既要加強包括理想信念教育在內的思想建設,也要建立完善的包括監督制度在內的一系列制度。黨內監督制度是黨的制度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只有完善的監督制度,黨的制度建設才能形成完整的制度體系,才能發揮好黨內監督的作用。十八大以來,在反腐敗的高壓態勢下查處的一系列大案,充分說明只要加強黨內監督,就能夠清除黨內的腐敗分子,使其沒有隱藏的余地,永葆黨的機體的健康。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D23
A
1007-9106(2017)08-0034-03
劉家賀,男,中共遼寧省直屬機關工委黨校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共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