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海生
(天津社會科學院 天津 300191)
·法學研究·
犯罪原因的新維度
——階層分化
于海生
(天津社會科學院 天津 300191)
當代中國社會階層分化日益加劇,其實質是社會利益結構的轉型,即從建國初建立并維系了幾十年的整體性社會利益結構向多樣化利益結構的變遷。階層分化態勢下,社會資源占有的新格局必然會帶來各階層的經濟落差,引起階層間利益沖突,利益相對受損階層會產生心態失衡的現象,滋生犯罪。同時階層分化加劇社會不公和貧富分化,激化犯罪。分析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惡性暴力犯罪的原因,我們能夠清晰感受到社會階層對立與暴力犯罪的關系,階層分化是現階段引起犯罪的重要原因。
階層分化 社會不公 犯罪原因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社會結構乃至利益格局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結構變化則表現為階層分化的日益加劇。我國“兩階級一階層”(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知識分子階層)的傳統的社會階層結構已經異化。中國社會科學院重大研究成果《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首次對我國當前社會階層變化作了總體分析,提出了以職業分類為基礎,以組織資源、經濟資源、文化資源占有狀況,作為劃分社會階層的標準,把當今中國的社會群體劃分為十個階層。這十大階層是:國家和社會管理者階層、經理人員階層、私營企業主階層、專業技術人員階層、辦事人員階層、個體工商戶階層、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產業工人階層、農業勞動者階層和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這些階層又可分為五大社會經濟等級,即社會上層、中上層、中中層、中下層和下層。《報告》明確地指出了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化狀況與中國社會結構的變遷,比較客觀地描述了當代中國不同群體的差異。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又一研究成果《當代中國社會流動》描述了50年來中國社會的流動現狀和總體趨勢。提出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流動的模式和流動機制都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目前公正、合理、開放的現代社會流動模式尚未最終形成,主要表現在具有穩定社會重大意義的中間階層沒有大起來,而該小下去農業勞動者階層沒有小下去,一些制度性障礙還在阻礙著社會流動。
階層,在同一階級內部或階級之外,因財產狀況、社會地位或謀生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區分的社會層次,其分化的實質是什么呢?是資源的不平等分配。所謂資源,指的是一切可被人類開發和利用的物質、能量、權力、信息和支配力的總稱,它廣泛地存在于自然界和社會之中,是能夠給人類帶來經濟或政治利益的客觀存在。按照常見的劃分方法,資源被劃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又分為人力資源和加工資源)。可以說,人類社會競爭的最終目標就是資源,或稱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在于資源,而最終影響社會競爭或社會發展的根本因素也在于資源。無論是公平的或不公平的評價,應當說都與資源的分配有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一些群體、階層利用各種手段占有資源的份額急速擴張,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力也隨之上升,成為社會中的“上層”或“中上層”,比如富豪、明星、專業技術人員、央企高管、金融業高管等;另有一些人所占有的資源則越來越少,對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影響力也相應的下降,淪落為社會的“中下層”或“下層”,比如城市失業職工、失地農民等。
社會階層結構的變遷必將引起思想觀念或價值信念的變遷。階層分化在某種程度上是社會進步的體現,但在階層分化的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因為社會結構的變化引致社會經濟關系的變化,從而導致社會利益結構的重組。各個階層在這場分化中無一例外地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社會定位,以使自己能夠在新的社會階層結構中處于有利地位。在這樣一種趨勢下,在既得利益有得有失的狀態下,人民的心態也必然隨之改變。階層分化必然影響社會成員的價值取向,進而影響社會成員間的利益關系。
當代中國社會規模巨大的階層分化實質是社會利益結構的轉型,即從建國初建立并維系了幾十年的整體性社會利益結構向多樣化利益結構的變遷。利益主體多樣化的發展必然會引起利益矛盾,不同階層間的利益沖突表現為:1.高收入階層與低收入階層間的矛盾凸顯。這對富人和窮人的矛盾,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合法不正當致富手段致使貧富差距過分懸殊的影響。現實中一些領導干部貪污腐敗、徇私枉法;一些握有經濟權力的官員及其裙帶關系通過權錢交易,在土地管理、工程承包、企業改制、債轉股等過程中大肆侵吞、轉移和揮霍國家資產;一些基層權力部門為了私利向老百姓亂攤派、亂罰款、亂收費;一些不法商人偷稅、漏稅、逃稅、騙稅,在短時間內非法暴富。如此種種不良現象更加劇了兩者間的矛盾。2.勞動者階層和資產所有者階層之間的矛盾凸顯。由于收入差距過分懸殊,員工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拖欠工資等,使得勞資矛盾凸顯。3.管理者階層與被管理者階層矛盾凸顯。管理者階層中權力腐敗現象導致人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度下降,部分領導干部脫離實際、脫離群眾,干群關系緊張。由于管理者階層在利益分配中占主導地位,社會利益分配不平衡的矛盾自然會在管理者階層與被管理者階層中顯現。
美國社會學家弗蘭克·R斯卡皮蒂曾指出,社會混亂的產出經常發生在當一種社會制度的某一方面未能讓每一個社會成員充分實現自身價值及其按自身價值所設立的社會目標時。社會資源占有的新格局必然會帶來各階層的經濟落差,利益相對受損階層會產生心態失衡的現象,例如攀比心理、無望心理以及仇官、仇富等,都暴露了階層分化過程中的不安定因素。這些由于社會結構變遷、階層分化而產生的浮躁心理及不安定因素,是制造社會混亂、滋生犯罪的土壤。加上各階層相互之間溝通機制、利益需求的表達機制不暢,更加重了階層間的對立情緒。分析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惡性暴力犯罪的原因,我們能夠清晰地感受到社會階層對立與暴力犯罪的關系。主要表現為:一是官民的對立,如以“我爸是李剛”、“鄭一刀屠童慘案”為代表的事件所引發的社會“仇官”心態;二是貧富的對立,如以“藥家鑫殺人案”為代表的事件所引發的社會“仇富”心態等。
目前的階層分化導致:1.極富群體出現。富人們的巨大財富與普通群眾尤其是城鄉低收入群體產生了強烈的對比。“富二代”與“屌絲”這樣的熱詞便是很好的證明。2.極貧群體的出現。資源壟斷,階層固化,流動受限,這種競爭機會下的不公平,致使“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現象凸顯。3.在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憑借手中權力資本致富或通過不正當甚至是非法手段致富群體出現。這表明不同階層的人們在競爭過程中的不平等。4.就業無保障群體大量涌現。這說明不同階層的人們競爭結果的不平等。簡而言之,階層分化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
不公平競爭是導致社會失范的重要原因。不公平競爭會擾亂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造成競爭秩序混亂。不公平競爭對個體心理造成嚴重傷害,導致個人職業道德和生活道德的弱化。因為個人道德會受到社會制度氛圍的潛在影響,社會制度合理與否會影響人們對道德的情感與評價。階層分化帶來的種種不正當、不公平,容易引起部分利益受損的人的情緒、情感異常以及自信心的低落,自卑自怨,以及由此產生的“不可”改變的、“沒有希望”的感覺或想法,使其產生對社會不滿甚至仇恨加劇,并把破壞與攻擊行為看作是對生活、對社會惡待他們的回報,引發轉嫁不公平的犯罪和報復性的犯罪,影響社會安定。同時,個體道德水平的下降除直接引起犯罪之外,還破壞社會的道德風氣和社會心理健康,加劇了社會風氣的惡化和毒化;毒化的社會風氣反過來又破壞國家體制和放大機制的缺陷和漏洞,如此導致社會心理的惡性循環,甚至產生嚴重的社會行為失范,導致我國近年來犯罪率居高不下。總之,階層分化—不公平競爭—個體道德弱化—社會風氣毒化—犯罪率上升實為一個連續的過程。
階層的分化與財富分配不均同時出現,而且不光收入和財富占有方面不均等,在政治、教育、醫療、文化、娛樂、生活品質等方面的反差也極為強烈。財富分配不均等引起的利益格局變化導致的利益沖突以及伴隨的價值觀念和社會心理改變等問題,成為催化犯罪的動力。
社會階層的分化,使一些人對現實社會生活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感到困惑,以致無所適從,出現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混亂,進而造成了一些人對現行許多事物的曲解和誤導,出現了道德價值取向紊亂和道德評價失范的狀況。這些人往往只注意市場經濟的利益性,一切向錢看,忽視了個人的社會責任感、喪失基本的人格底線,以享樂、拜金和自我為中心的極端個人主義的思想傾向,導致人生觀、價值觀的徹底扭曲和變異,犯罪行為似乎是必然結果。
目前一些利益相對受損階層或利益無法保障的階層產生心態失衡的現象,已經暴露出階層分化過程中的不安定因素。特別是暴富階層的炫耀和奢侈荒淫,以及對貧困階層的輕蔑和羞辱,更成了火上澆油之勢。“在貧富之間存在巨大鴻溝的社會里,正規的利益表達渠道很可能是由富人掌握的,而窮人要么保持沉默,要么是時而采取暴力或激進的手段使人們聽到他們的呼聲。”[3]階層分化引起的這種失序現象、惡性狀態勢必引起人們為之爭奪和反抗,甚至表現為各種各樣的違法和犯罪。正如馬克思主義學派犯罪學家指出的,社會財富分配不均,階級結構分化嚴重所引起的被剝奪感、挫折感、無助感、徒勞無功感、不公平感、痛恨感以及疏離感通常會引起嚴重的個人沖突,從而使犯罪增加。這些感受實際上也為實施犯罪提供了“合理化”依據。當不同階層之間的精神和物質距離越來越遠時,敵意和妒意可以產生嚴重的社會沖突,而犯罪便是其中最直接和最極端的方式。
[1]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階層研究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
[2]彼得·蒙德爾.經濟學解說則[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3]阿爾蒙德,鮑威爾.曹沛林譯.比較政治學:體系、過程和政策[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
D917.1
A
1007-9106(2017)08-0086-03
于海生,天津社科院法學所研究員,法學博士,從事犯罪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