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賢 李金珂
對發揮勞動人事爭議基層調解組織作用的思考
王敬賢 李金珂
勞動人事爭議基層調解是訴訟程序外化解矛盾、消除紛爭的重要手段,具有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對調和矛盾、化解糾紛、維護社會和諧具有積極作用。本文結合成都都江堰市的實踐,就發揮勞動人事爭議基層調解組織作用談幾點思考。
(一)健全調解組織體系,夯實調解基礎
創新建立并完善了以全市機關事業單位、鄉鎮(街道)、企業調解組織為主體,行業性、專業性調解組織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建設。形成了全市調解工作網絡,切實通過機關事業單位、19個鄉鎮(街道)、企業等調解組織從主體源頭上實現勞動爭議化解全地域、全領域覆蓋。
(二)推動用工信息庫建設,轉變調解模式
督促轄區內(行業內)企業和勞動者及時主動更新相關用工信息或主動上門核實調查,建立完善了人員就業數據庫,實時把控區域內(行業內)企業生產經營狀況,有利于提前做好隱患風險排查,及時介入快速化解糾紛。
(三)完善制度機制建設,規范調解工作
通過建立完善糾紛登記、調解記錄、督促履行、檔案管理、統計報告、工作考評等各項調解工作機制,有效促進各調解組織規范管理“六本”臺賬工作,做到簡單爭議有統計,復雜爭議有專卷,并將調解過程及結果進行張貼公示,讓調解工作在陽光下運行。
(一)調解員綜合能力有待提升,調解隊伍缺乏穩定性
部分調解員既不是法律專業出身,也未經過專業化培訓,致使其在處理具體糾紛方面的能力略顯不足。同時,調解工作繁雜,案件數量逐年上升,調解員沒有調解補助,難以調動其工作積極性。部分鄉鎮沒有設置專人從事調解工作,調解員流動性較大,使調解組織作用的發揮受到極大阻礙。
(二)企業調解組織作用有待增強,基層調解缺乏公信
企業工會由于單位主導、獨立性差,導致企業調解基本失靈,勞動者對企業調解組織缺乏信任感。絕大多數勞動者對基層調解組織、維權渠道、法律法規等缺乏認知,一旦發生勞動糾紛便走監察、仲裁和訴訟程序,錯過了最佳調處時間,增加了維權成本。
(三)調裁審銜接有待加強,部門聯動缺乏高效
過度強調“調、裁”銜接和“調、審”銜接,變相延長了勞動爭議處理的鏈條,加重了勞動者維權成本。另外,基層調解組織與片區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門無法形成有效的銜接,缺乏強有力的統一領導,發生勞動爭議糾紛往往互相推諉,錯失了案件最佳調處時機。
(四)行業調解有待落實,基層調解組織缺乏科學化管理
目前,一定規模的行業調解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夯實。基層企業代表組織(如企聯、協會等)不健全、覆蓋率低,一些行業組織對其應擔負的勞動關系協調職能認識模糊,參與勞動調解的積極性不高等,都影響了行業調解功能的整體發揮。
(一)抓好隊伍建設,建立配套機制
一是確保人員素質,把綜合素養高、熱心調解工作的人員吸收到調解隊伍中來;二是加強調解員培訓,加強調解員法律法規和調解方法的培訓;三是落實調解補助,針對調解員調處案件的難易程度給予一定的補貼。
(二)抓好宣傳教育,提升企業調解公信力
借助電視臺、報紙、宣傳欄、普法活動、招聘會以及印發宣傳單等多種方式,宣傳勞動人事爭議基層調解組織的職能職責以及優秀調解員的先進事跡,提高基層調解的公眾知曉率。
(三)抓好調裁審銜接,調解機構高效聯動
強化調裁審銜接。基層調解組織提前介入仲裁階段先行調解,建立對群體性、敏感性案件“先知曉、先溝通、先化解”的“三先”制度,探索建立“邊調邊裁、裁審結合”的聯動調裁審機制。
高效聯動調解。提升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綜治部門綜合協調,基層調解組織積極與片區司法所、派出所、上級主管部門和市級相關部門銜接,做好勞動爭議的把控工作。
(四)抓好行業調解,建立基層調解科學管理機制
通過政策引導、經費保障推動基層行業組織(特別是中小企業行業組織)的組建,并明確其勞動調解職能。加快在勞動爭議多發領域的行業協會設立勞動調解組織等舉措,以做大行業調解體系。同時,保證各級調解組織的規范化、標準化、專業化、制度化、信息化管理,使調解組織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作者單位:都江堰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