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健
對視為繳費年限認定問題的思考
周健
隨著城鄉統籌步伐不斷加快,目前社會保險制度已基本覆蓋城鄉。但是,一些關于退休視為繳費年限的認定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亟待解決。本文通過筆者在成都市金堂縣社保局的工作經驗,對這一認定問題的常發現象提出了幾點思考建議。
不少參保人員拿著退伍證、招工表等檔案材料去辦理退休手續,但在審核后發現,身份證上的出生年月與檔案記錄不一致,往往是檔案年齡偏小,實際年齡偏大。根據規定對職工出生時間的認定,實行居民身份證與職工檔案相結合的辦法。當本人身份證與檔案記載的出生時間不一致時,以本人檔案最先記載的出生時間為準。
例如有參軍經歷的沈某辦理退休,經核實,其身份證上的出生年月為1949年8月,退伍證、退伍軍人登記表上記載的出生年月卻為1951年8月。按照規定,沈某應該按照退伍證上的出生年月在2011年8月辦理退休。沈某解釋說當年便于參軍將年齡改小兩歲,退伍后又改回到了實際年齡。但他同時了解到,當前退休人員調資頻繁,早退休一年就早一年拿養老金。面對3年從軍經歷,沈某最終選擇了放棄視為繳費年限認定,在《參保人員領取養老金申請表》上簽了字。
對于這一事件,我們作為社保工作者不禁深思:辦理退休的時間是否與視為繳費年限存在必然聯系?筆者認為沈某的參軍經歷是無庸置疑的,但對沈某的真實出生年月卻無力查找。社保部門作為經辦機構只能依法辦理。因此,建議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居民身份證的管理,嚴禁隨意更改出生時間和編造檔案。
(一)檔案“四海為家”,其產生的“后遺癥”讓社保部門左右為難
從目前檔案管理的情況來看,下崗失業人員的檔案管理比較混亂,有的存放在社區街道,有的存放在就業管理部門,還有的存放在企業主管部門和各級政府的組織、人事部門,個人檢索、查找、使用檔案很不方便。對于部分以個體名義參保要求辦理退休的人員,他們提供的檔案大多“缺斤少兩”或是弄虛作假。
作為社保部門,對于檔案不全和無法提供個人檔案而又要求認定視為繳費年限辦理退休的參保人員也是左右為難,一方面想保障其利益,另一方面卻不得不因為其資料不全而耽誤認定。
(二)檔案完整性值得商榷,“問題檔案”是否能“心存僥幸重復利用”
52歲的魯某在2016年10月拿著他的個人檔案前去認定視為繳費年限,工作人員仔細查看后,發現檔案中有魯某利用職務之便騙取公款構成貪污罪的刑事判決書。根據相關文件規定:工作人員受過開除處分或者刑事處分的,起始工作年限應當從重新參加工作之日起計算。如果情節較輕,經過任免機關批準的,受處分以前的工作時間,也可合并計算工作年限,但受開除處分或刑事處分的的反革命分子和其他壞分子,他們的工作年限應從重新參加工作之日起計算。
為此,工作人員將刑事判決書復印,并做好姓名和身份證號的登記,并告訴魯某不能認定視為繳費年限。這樣做在于防止其將有犯罪記錄的檔案抽出來,若干年后在認定部門工作人員發生變動時候再來認定。因為此前曾有類似情況發生,雖經過社保部門認真核查后并未得逞,但在這個問題上,也不乏有“漏網之魚”。為此,建議相關部門不要讓“問題檔案”落在本人手中,需交由專門機構進行妥善保管。
由于種種原因造成原始工作檔案遺失的人一般會拿著證明及補建的工作檔案前來認定視為繳費年限和辦理退休。這樣一來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種是拿著政府和主管部門開具的相關證明,證明自己參加過工作但遺失檔案的人,另一種是因為沒有相關證明或補建檔案,但的確參加過工作卻遺失檔案的人。對于此,社保工作人員往往很被動,如果給前者情況的人員辦理,有可能會造成后者情況人員因為沒有“人情檔案”而無法辦理;如果認可前者情況人員的資料證明,勢必會有更多人利用“人情檔案”來認定,造成社保基金流失。
因此建議相關部門,對的確因某種因素造成原始工作檔案遺失的人員參照公務員公招面向社會進行公示,或采取其他行之有效的辦法解決這類問題。如能建立這一工作機制,一方面在維護參保群眾利益的同時避免了社保基金的流失;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減輕社保經辦機構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
(作者單位:金堂縣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