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江區:心系民生,為勞動者送上“技能盛宴”
為進一步提高失業人員、失地農民、農村剩余勞動力、高校畢業生等重點群體就業技能水平,成都市溫江區積極發揮鎮街的主體作用,強化部門聯動,構建“四大要素、三個結合、六類項目、五種模式、一項計劃”的“43651”培訓體系,使勞動者就業觀念得到轉變、職業技能得到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得到提升。
摸清需求,制定培訓計劃。溫江區以社會各類群體、全區114個村(社區)和三大產業園為基礎,開展崗位需求、培訓需求、人才需求調查,制定了多層多類、注重實效的培訓計劃。
打造平臺,布局培訓點位。在區、鎮(街)、村(社區)三級形成多功能培訓中心、培訓室、培訓點的“1+10+N”多層次平臺布局。加強企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帶動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室、鎮(街)居家靈活就業實訓點位的發展。
調動師資,壯大培訓隊伍。整合專家、教師、行業技術能手、大學生志愿者等,形成多專多能共同促進的培訓教師資源庫。
收集課程,建設理論資源庫。收集母嬰護理、中式烹調、花木種植等工種的視頻、文檔課程及試題資源,為網絡學習和現場實體教學提供豐富教學資源。
與高等院校相結合,出特色。借力區內外高等院校,以“市民進大學”“技能進社區”等方式開展校地合作,深化培訓品牌。
與產業特點相結合,促發展。結合區內當前現代服務業和三醫產業發展,不斷提高培訓層次、完善培訓種類,為產業發展提供人才資源。同時加大電商、微商、文化創意等新興產業人才培訓。
與個人需求相結合,強就業。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取向等為參考條件,推出“自選公開課”,強化個人職業能力的提升。
開展就業引導培訓,轉變就業創業觀念。對全區勞動者采取集中大講堂、送教上門、技能展示等方式,加強擇業方向、創業意識的引導。
開展實用技術培訓,解決生產操作難題。針對有技術提升需求的農業勞動者,開展農業、花木實用技術培訓、新型職業農民培訓、農業職業經理人培訓等,提高解決具體問題的能力。
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增強崗位就業能力。針對有系統性技能提升需求的勞動者,圍繞現代服務業、生態旅游業、三醫產業等集中開展初、中、高不同等級的物業管理員、茶藝師、花卉園藝工、養老護理員等培訓,提升崗位就業能力。
開展特殊工種培訓,提升安全就業品質。針對電工、焊工、叉車工、吊車工等技術含量高、崗位緊缺的特殊工種,強化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培訓,滿足市民獲取“特種作業操作證”的需求,提升就業品質。
開展居家就業培訓,解決居家掙錢兩難。針對“4050”人員就業難、殘疾人就業難、家庭婦女居家掙錢兩難的問題,長期開展靈活就業職業培訓,實現居家增收兩不誤。
開展創業能力培訓,提高創業成功率。針對有創業意識或創業需求的勞動者,圍繞創業項目策劃、市場拓展、策略經營、公司財務、法律法規等內容開展創業培訓。
集中培訓與分散培訓相互結合。對汽車維修、電焊工等教學場所、設施設備要求高的職業工種,采取集中到鎮、街指定教學地點參加培訓;對烹飪、家政服務等教學設備要求簡單、易于搬移的培訓班,在社區開班教學。
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互補充。對職業技能要求高、掌握難、等級高的專業,開設15天至3個月的長期班進行培訓;對技術容易領會、操作簡單、等級較低的專業,開設1至14天中短期培訓班。
網絡培訓與實地培訓相互支撐。開展“網絡課堂”“微信課堂”“在線考試”項目,打破培訓時間、地點、內容的多重限制;發揮現場培訓直觀性、互動性、可操作性強的特點,保障政策托底以及各項專題培訓的開展。
理論培訓與實作培訓相互提升。完善理論教學、現場觀摩、實踐操作的交替式教學方法,將理論融入實際操作中,強化理論對實操的指導,使參訓的勞動者能夠扎扎實實掌握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力。
技能培訓與素養培訓相互融合。在職業技能培訓過程中、崗位工作中不斷強化對職業素養的要求,培養出有技能、有素養的新時代勞動者。
圍繞職業技能培訓目標要求,以現有的“溫江花工”等傳統勞務品牌培訓為基礎,完善人才培養制度。同時,挖掘、培養、宣傳一大批思想道德好、技能水平高的高級工匠,弘揚工匠精神、傳承技能品質。
成都市溫江區就業服務管理局黃朝華 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