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及建議
張 燕
我國經濟要想持續健康發展,除了加大市場經濟體制改革與創新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對我國傳統的經濟模式進行改革與完善,發展循環經濟,實現工業化的戰略規劃目標。本文從我國發展循環經濟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策略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循環經濟;發展;對策;建議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大潮中,各大企業的發展非常迅猛,在推動我國經濟建設快速提升的同時,也使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資源面臨著嚴峻的考驗。要想實現國民生產的長久性發展,推動生產力的進一步提升,就必須在保證自然環境不被破壞、生態系統得以保護等等條件下進行經濟建設和發展。而在實現我國經濟健康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道路上,循環經濟已經勢在必行。
循環經濟即物質循環流動型經濟,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的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循環經濟并不是與生俱來的,是在我國經濟資源逐漸短缺、自然環境日漸被破壞的前提下提出來的一種經濟發展模式。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在我國實踐與發展的時間非常短,但在我國有關政策與法律制度的支持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隨著經濟的不斷提升,我國出臺了各種保護能源、保護環境的法律法規,諸如《礦產資源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護法》等等,起到了相應的作用。
雖然政府部門對于循環經濟的發展已經給予了很大支持,但從經濟建設的現狀來看,一些法律法規在具體的實踐及執行過程中存在著缺陷,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和完善,尤其是循環經濟發展的理論思想方面,更需要下大功夫去進行研究。只有建立和完善與循環經濟發展法律法規相配套的各項制度,才能使循環經濟發展更具可操作性和可實踐性,提高我國經濟建設的實效性。
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工業發展十分緩慢。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企業建設進入昌盛期。但在這些企業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卻存在著產業結構嚴重不合理的現象,重工業所占比重太大,且這些重工業在生產過程中的“三高”現象正是制約我國經濟進步的重要因素。單從我國每年的GDP數據來看,經濟發展形勢一片大好,但如果把GDP與環境資源開發、消耗等方面相聯系的話,會發現我國GDP的增長并不能與這種逐年遞增的“三高”持平。這種不合理更不科學的產業結構,造成我國資源的大量浪費,需要進行及時調整和優化,以促進循環經濟的健康發展。
發展循環經濟是以保護自然環境、提高資源利用率為中心思想的,要想在我國工業技術發展如火如荼的今天,在不影響經濟建設的情況下有效地保護環境、保護大自然,就必須進行生產技術的創新與改革,找到一種更能保護人類環境的生產技術來為企業生產和社會發展服務。但是,我國在對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仍舊存在著很大的弊端,大多數企業管理者并沒有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資源保護的重要性,更缺乏對高新技術的投資力度,進而出現在企業生產中機器設備老化、生產技術落后、生產效率低下的現狀,而這些正是制約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從我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來看,經濟建設起步晚、發展慢。尤其是20世紀六七十年代,經濟建設發展的主要目標就是帶領全國人民脫貧致富,而我國是一個資源大國,大多數人缺乏對綠色環保的認識。80年代以后,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以及世界經濟發展步伐的加快,人們的思想意識得到一定的改觀。直到90年代,我國才提出了循環經濟發展的思想和理論,社會各界才慢慢認識到環境及資源保護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國相關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性,人們對循環經濟并沒有形成一個正確的認識,有些人甚至覺得循環經濟不適合我國現階段經濟的發展,還會對當前的經濟發展起到很大的限制和約束作用。更有人覺得循環經濟應該是分區域和領域的,要想促進工業發展,就不能進行過多的束縛。這種錯誤思想,使得我國的循環經濟發展緩慢。
我國的資源十分豐富,但隨著經濟建設的不斷發展,能源結構對這些資源的需求量劇增。因此,能源結構的合理化直接關系到我國能源的有效利用率,尤其對于煤炭、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利用,更需進行科學合理的產業結構調整。也就是說,要想使我國的經濟建設獲得可持續性的發展,就必須進行能源的合理利用,調整能源消費方式,加大廢舊資源的再利用力度,讓再生能源成為經濟建設中的主力軍。
要想使循環經濟順利發展,還要積極開發和扶持可再生能源建設,比如說風能、太陽能等等既環保又高效可重復利用的新能源。同時,還要加大工業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技術改造,對高耗低能的生產技術進行改進或拋棄,對高污染、低效率的生產現象進行嚴格檢查和整改,實現工業產業結構的升級與改造,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循環經濟的發展除了要求企業進行有效配合之外,還需要政府部門有效發揮職能。因為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以法律為基礎,只有使環境產權進一步明確化,才能實現資源配置的有機結合和優化調整,才能使一些新型的環保產業得以提倡和推廣。政府部門還有責任進一步加大對循環經濟發展的宣傳力度,讓廣大人民和各大企業認識到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提高大家對經濟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配合政府部門做好循環經濟的發展工作。同時,還要制定一系列獎罰措施,讓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真正看到政府的優惠政策,享受到各種投資補貼或低息貸款,促進企業向著經濟、環保、高能的方向邁進。另外,政府部門還必須了解各地資源利用的現狀,這樣才能在循環經濟的發展中對相關地區經濟進行分層補償,也使企業得到合理分配,實現資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在經濟建設過程中,要對一些重污染企業進行整頓和治理,對城市中心有損城市環境的企業要進行搬遷,可以為這些企業專門建立工業園區,讓它們遠離人們生活的城市。這樣不但可以有效減少城市污染,還有利于對這些企業實行集中管理,因為單獨一個企業很難實現循環經濟建設,也無法為其單獨建立“三廢”處理裝置,而實行規模經濟建設就可以對這些企業實現全面化、專業化的廢物處理,達到資源的高效配置,為實現區域化經濟規模建設做好鋪墊。另外,為這些企業建立工業園區,還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把這些企業按照一定的級別進行劃分,再根據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目標制定合理的方案,形成一個大型的企業生產環保生態產業鏈。對這些企業的污染物進行集中處理,讓它們實現最大程度的節能、降耗、治污和高效生產,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穩定性和高效性。
在進行循環經濟建設與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對工業企業進行深入的管理和治理,更要加大對農村經濟發展的管理。我國農村人口眾多,要想實現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就必須加強生態農村建設。比如改廚、改廁、改圈,推進沼氣池的建設,可以對農村的生活垃圾進行合理利用,進一步提高環保力度。推進農業生產改革,提倡秸稈還田、變廢為寶,讓農村也走上節能減排、增加收入的循環經濟道路。同時,還要進一步發展綠色農業產業鏈,加大對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這樣才能進一步發展農村的循環經濟產品線,建設具有時代特色的新農村,實現資源再利用。
我國已經明確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而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推進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深入貫徹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這一基本國策,在全社會各個系統推進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模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要實現這一目標,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就必須在工業企業生產方式及管理模式上進行創新和改革,推進綠色生產、綠色消費,在保護自然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前提下拉動經濟增長,推動循環經濟的有效發展。
①丁兆慶:《發展循環經濟、轉變發展方式的對策建議》[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7年第3期
②郝國彩 曹言芹:《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建議》[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16年第6期
③劉燕華 周宏春:《促進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J],《經濟研究參考》,2016年第46期
④馮兵 熊麗敏:《制約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瓶頸因素及對策建議》[J],《湖北社會科學》,2016年第2期
張燕,大慶師范學院,講師,碩士。
注:本文為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日本環境保護措施對大慶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的啟示》(項目編號:DSGB201716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