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秋峰
試論企業文化創新之義
杜秋峰
本文針對某些企業在企業文化上空喊口號甚至是自欺欺人的現狀,以及對企業文化創新的曲解或歪解,擲地有聲地提出“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一企業文化創新之要義。通過列舉世界知名企業如何得益于企業文化的成功并繼續在企業文化創新中成就自我,彰顯人才在企業文化創新中不可撼動的地位,提出企業必須有創新機制的觀點,得出企業創新發展需要有與之相匹配的人才發展環境和創新性人才培養機制的論斷。
企業文化;創新;機制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這是企業文化創新的應有之義。
我們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企業文化的現狀實在令人堪憂。調查一下國內企業的企業文化,會有如下發現:占比7.8%的企業不知道企業文化為何物,這些企業尤以鄉鎮企業(包括個體工商戶)為重;占比14.6%的企業雖知道企業文化,但認為那些都不切實際,“不能當飯吃”,“不能當酒喝”,“更不能給你送錢花”,一句話,“沒啥用”;而占比42.5%的企業則滿口企業文化,甚至也付諸行動,讓企業文化上墻、入冊,賦予附庸風雅的企業理念、企業宗旨,顯得非常高大上,但基本上是紙上談兵、生搬硬套、牽強附會,那些口號式的“文化”也只能留在墻上,印在宣傳冊上;還有11.3%的企業把企業負責人與某某大領導的或合影或題詞或活動,再加上各種職工文體活動或者才藝展等等,認為這就是企業文化,真是貽笑大方。
不僅如此,國內企業界還有這樣的怪現象:很多企業的職工、高管和老板們高談闊論企業文化和企業文化創新,可當你真的信以為真去搞創新的時候,被傷及利益的人會罵你,利益不沾邊的人會嫉妒你,大家都恨不得你一敗涂地。當你真的失敗了,結局一定是考核中的扣分和分配上的被罰錢,甚至會遭遇職業生涯中的“滑鐵盧”。①
多數企業文化創新更多地表現為形式和表面,甚至曲解或歪解了文化創新的本意,只講熱鬧,不看門道,企業文化創新沒有扎根于企業靈魂深處。有的企業只是將重視人才、尊重人才掛在口頭上,真正實行起來還是原來那一套,任人唯親,任人唯關系唯門閥,這樣的企業怎能走遠?又怎能立于不敗之地?人才興,則企旺,則國興。往深層次里說,我國企業緊缺的正是創新型和綜合型人才,沒有創新型人才,何談企業文化創新?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尤其國有企業,掣肘于環境和機制,沒有一個包容的環境,沒有一個讓人才施展才華的機制和舞臺,很難創造出卓越的文化。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和基因,是推動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它包含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其核心是企業的精神和價值觀。這里的價值觀不是企業內部各種文化現象,而是企業和企業員工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秉持的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價值觀念,也是與企業同生共長、內嵌于企業骨子里的DNA因子。毋庸置疑的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到來和文化多元化的相互滲透,作為企業靈魂和為企業提供不竭動力的企業文化尤顯舉足輕重。從一定意義上說,誰能汲取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誰擁有了引領時代潮流的高精尖人才,誰就能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實踐證明,世界知名企業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功,贏得世人尊重,不僅取決于產品或服務的成功,更緣于企業文化的魅力。
海爾集團從一家資不抵債、瀕臨倒閉的集體小廠,發展成為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近10年利潤復合增長率達到30.6%,2016年其品牌價值達1516.28億元。早在1998年,海爾首席執行官張瑞敏應邀登上哈佛大學講壇,分享宣講已寫入教案的“海爾文化激活休克魚”,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中國企業家。2012年,“海爾人單合一跨文化融合”案例進入IESE商學院案例庫。海爾的企業文化是一種創新和應變的文化,始終跟隨時代變革不斷創新發展,總結起來就4個字“自以為非”,也就是一個不斷挑戰自我、戰勝自我、否定自我、重塑自我的過程,包括每個海爾人都根據外部的變化來改變自己。在哲學文化價值觀的引導下,海爾不僅創建了獨具海爾特色的OEC管理模式,而且在推進人單合一雙贏模式的過程中,海爾已經形成了完善的創業文化,搭建了機會公平的空間和平臺,鼓勵員工成為創客,以用戶全流程最佳體驗為核心驅動力,不斷創新,持續顛覆,才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
惠普作為高科技領域的跨國公司,與中國淵源最深,中國惠普成為HP全球增長最快的子公司。HP的成功得益于成熟的企業文化,這一點毋庸置疑。HP企業文化常常被人稱為“HP Way”(惠普之道),它有5個核心價值觀,分別是:相信、尊重個人,尊重員工;追求最高成就,追求卓越;做事一定要非常正直,不欺用戶,不欺員工,不做不道德的事;成功依賴團隊的力量;追求不斷創新。這5個核心價值觀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如5個親兄弟一樣,成為HP馳騁于商海的堅強堡壘。
沃爾瑪這一零售巨頭的創業史只有50余年,但其重視企業文化建設與傳承創新的理念已風靡零售業界,其核心價值觀正是企業文化的精髓所在。沃爾瑪創始人山姆·沃爾頓所倡導并奉為核心價值觀的“顧客就是上帝”“尊重每一位員工”“每天追求卓越”,成為沃爾瑪公司的3條座右銘。②還有“永遠為顧客提供超值服務”、視“員工為合伙人”等文化創新理念,皆內化為沃爾瑪企業管理精華,形成難于仿效和超越的商業成功圣典,連同山姆·沃爾頓的非凡創造力也一并被尊為神話,促使沃爾瑪榮登世界名企排行榜頭把交椅。
以上所列海爾、惠普和沃爾瑪3家的企業文化中,無一例外提到并重視創新之要義,也無一例外視員工為最重要和最活躍的創造力要素。
思科副總裁林正剛對企業文化有著非常清醒的認識:企業文化不是企業的口號,需要企業中每位員工的學習、認同。文化起初只是一個理念的東西,隨后在各種管理機制和制度控制影響下,逐漸演變為每一位員工的自覺行為,并最終成為企業價值觀。如為實現“客戶滿意是我們第一大的責任”的理念,思科每年都聘請一個顧問對公司進行調查、打分,結果直接關系到員工的薪水,長期下來理念就慢慢形成了文化。③
正如《財富》雜志和國際管理咨詢公司的副總裁布魯斯所說,那些榮登世界排行榜前列的企業,最關鍵的是使公司具有這樣的黏性——持續吸引優秀人才的能力,同時公司還具備人才孵化器的功能。世界一流公司的企業文化與普通公司的企業文化有著顯著的不同,那些最受推崇的公司,他們最注重的是團隊協作精神、客戶中心策略,對員工公平對待,激勵和培養不斷創新的能力。最受推崇的公司之所以能夠勝出,還在于他們更善于給自己的企業文化注入活力。④他們最關心的是如何更好地激發員工,如何讓員工與企業一同生存和成長。如果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做不到足夠強大,就很難吸引到頂尖人才,也就很難達到使自己保持優勢的目標。而如何克服安于現狀的心理,戒掉自以為是,又是企業文化著重解決的另一個方面,也即如何創新的問題。只有解決了這兩個問題,才能使公司從一個繁榮走向另一個繁榮。
康德提出,人是目的,不是工具。每個人都向往自由、平等和自我實現的愿望,企業也只有把人當人看,最大限度地發揮和挖掘每個人的聰明才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這樣的理念和企業文化才具有生命力,才可以讓企業在任何風浪下都顯得生機勃勃。
當前,互聯網信息大爆炸給人類思想和思維都帶來徹底變革,甚至會是摧古拉朽式的大浪淘沙。做企業亦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不進則傾覆滅亡。企業文化學奠基人勞倫斯·米勒說過,今后的世界500強企業將是采用新企業文化和新文化營銷策略的公司。⑤作為領頭羊的企業家或創業者不能陶醉于已有的成績,而應堅持創新、否定自我、戰勝自我,開創適應新形勢新情況的企業文化和核心價值觀,追求新的卓越——“最終的競爭優勢在于一個企業的學習能力以及將其迅速轉化為行動的能力”。
一個具有創新精神的企業家,不僅僅是一個好的舵手,他還應該有將帥的本領,帶領整個團隊去創新創業,一并打天下。如海爾的張瑞敏一樣,讓每個員工都成為創客,也如阿里巴巴的締造者馬云率同“十八羅漢”闖天涯一樣,都是將創業精神和創新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典范。從這里可以看出,無論創新還是創業,都不僅僅是企業家的事情,員工也必須有創新之精神,正應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之倡議。當創新和創業精神充盈到整個企業組織時,企業的創新精神會自然而然形成,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公司全體員工必然會在這樣的機制和文化理念倡導下積極創新。
企業創新活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且結果未知,要想盡可能地保證成功,就需要一定的內在機制來支撐、推動和維護,需要創新性的企業文化來護航。創新機制是企業不斷追求創新的內在機能和相應運行方式,由動力機制、運行機制、保障機制組成。⑥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企業創新的最大阻力和最大動力都是利益,這在客觀上要求,公司的組織制度需要創新,公司的薪酬分配制度也必須創新,在可控的情況下還必須制定容錯機制,制定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并且在制定風險承擔制度時盡可能保護創新創業者的利益,撐起保護傘,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
當前,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經濟一體化的到來,國內企業要想做強做優做大,真正躋身世界一流企業行列,就必須秉持文化自信與文化創新,切實重視人才興企戰略,打造文化塑企之效,占領文化軟實力制高點,實現價值觀的對外顛覆。時代呼喚真正的企業文化創新,更呼喚與之相匹配的人才發展環境和創新性人才培養機制。
注釋
①《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七大典型敗筆》,中國玻璃網,http://job.glass.com.cn/news-detail/985419,2016年3月29日
②④《“顧客就是上帝”:企業永恒的豐碑》[D],桂林理工大學,2013年4月
③孫愛軍:《破譯企業文化——訪思科系統公司副總裁林正剛》[J],《企業家信息》,2003年第11期
⑤薛軍莉:《論新形勢下的企業文化建設》[J],《科技與企業》,2012年第14期
⑥宋聯可:《創新:令企業永葆活力》,來自“萌可可創始人宋聯可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5c10fb010131hc.html,2012年8月27日
杜秋峰,大眾報業(集團)發行有限公司綜合部副主任,高級政工師。目前主要從事人力資源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