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雷德
專題述評
20年來我國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的階段性總結
劉雷德
近20年來,我國學界圍繞歷史唯物主義問題展開了廣泛的研究與探討。概言之,可以從五大方面來把握:一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對傳統觀點的突破。二是歷史唯物主義的 “歷史”之性質與地位的解讀。三是圍繞歷史唯物主義解讀的文本爭論。四是關于歷史唯物主義性質的哲學與實證科學之爭。五是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與馬克思的歷史觀或歷史理論之間的 “名”與 “實”之辨。由是,歷史唯物主義研究需要進一步推進。
歷史唯物主義;文本解讀;哲學與實證科學;唯物史觀
作為一個不斷發展著的理論體系,馬克思主義在每一個時代的出場,都伴隨著觀點的爭鳴與論戰。就中國而言,自上個世紀80年代初馬克思主義 (主要是異化問題)與人道主義大討論以來,我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界針對原蘇聯教科書體系存在的不足,展開了深入的反思與討論,并形成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如實踐本體論、實踐唯物主義、實踐生成論等等。上個世紀 90年代末,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后, “歷史唯物主義”又逐漸取代 “實踐”范疇,成為學界爭論的主要話題。由此,對學界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討論進行階段性總結,一方面可以展現該論題的學術成果與研究動向,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進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
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直接關涉到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身的理解。也正是藉著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本質的探究,學界展開了對傳統的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批判與超越。傳統觀點由于受前蘇聯教科書體系影響,將馬克思主義哲學稱之為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在這種觀點看來,歷史唯物主義只是 “把辯證唯物主義的原理推廣到社會歷史領域的結果”①,即所謂的 “推廣論”。與“推廣論”相區別和對應而存在的另一種觀點認為,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和核心。俞吾金教授認為,這兩種觀點都將歷史唯物主義 “理解為僅僅適用于社會歷史領域的學說”,都在一定程度上 “掩蔽了馬克思哲學的劃時代的貢獻”②。有鑒于此,俞吾金教授提出:歷史唯物主義就是馬克思哲學。為使 “馬克思哲學的最重要的貢獻得以透顯”,他提出了 “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與 “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③。在他看來,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僅僅適用于社會歷史領域,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則適用于一切領域,是 “研究一切領域的前提性理論”,是“全部馬克思哲學”④,因而是真正的歷史唯物主義。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提出,有利于凸顯馬克思哲學革命的本質,但是也受到了學界其他學者的挑戰。如段忠橋教授就對之提出了三點質疑:一是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實際上 “排斥由馬克思和恩格斯所共同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二是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文本依據并不科學,因為它僅僅來自 “不成熟時期的馬克思的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而忽視成熟時期馬克思的相關著作,如《〈政治經濟學批判〉 序言》;三是 “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 “恢復馬克思的本真面目”,而是 “對馬克思的隨意描繪”⑤。
其實,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孫伯钅癸、姚順良在其合作的 《從 “兩種生產”的理論談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狹義和廣義解釋》 (載 《晉陽學刊》1982年第 5期)一文中就提出 “若不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作廣義的解釋,就不能對全部人類歷史發展作出統一的、科學的說明”⑥。在進一步的研究中,孫伯钅癸先生還從研究對象、研究重點與研究方法上對歷史唯物主義作了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在研究對象上,廣義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指整個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一般的規律和本質;狹義歷史唯物主義主要指當代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歷史發展的邏輯、特點以及研究方法。在研究重點上,廣義歷史唯物主義側重于社會發展理論;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側重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批判。在研究方法上,廣義歷史唯物主義通過對德國思辨唯心主義和傳統唯物主義歷史哲學的批判,實現了對所有唯心主義歷史觀的唯物主義批判;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則是通過認識論的批判揭示資本主義社會顛倒著的、物化外觀,從而恢復人的實踐的主體性、實現人的自由解放⑦。
張一兵教授是 “國內最早明確采用廣義歷史唯物主義與狹義歷史唯物主義提法的學者”⑧,在 《廣義與狹義·基礎與主導·客體向度與主體向度》一文中,他對歷史唯物主義也作了廣義與狹義的區分。張一兵教授指出 “作為整個人類社會全部歷史存在與發展的一般基礎 (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和最終決定因素 (生產力的一定水平)”可以被視為馬克思恩格斯 “歷史唯物主義的廣義形式”,也即“歷史辯證法的客體向度”;而在馬克思恩格斯的科學歷史觀研究中,還存在一種 “在現代社會發展 (主要是資本主義)中,社會物質關系和經濟力量占主導和支配地位的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這其實就是馬克思 “歷史辯證法的主體向度”⑨。
劉懷玉教授則從 “敘述方法”的嶄新角度,進一步深化了廣義與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討論。在劉懷玉教授看來, “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通俗或大眾化的理論敘述方法,而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則是一種嚴格的而富有創造性的理論敘述方法”,離開了狹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 “便有可能淪落為晚年馬克思所擔心的超歷史的歷史哲學”⑩。換言之,狹義歷史唯物主義決不是廣義歷史唯物主義的簡單運用, “而是一種哲學方向的轉折”;而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 “獨特的、辯證的邏輯形態和結構”,其根本要義在于其 “徹底的、歷史性的精神和方法,只有徹底的歷史性才能保證歷史唯物主義的合法性”?。這其實是對張一兵教授狹義歷史唯物主義的進一步闡釋。
客觀來說,馬克思恩格斯并沒有對歷史唯物主義作廣義與狹義的區分,馬克思甚至都沒有提出歷史唯物主義這一概念,廣義或狹義歷史唯物主義乃是當今馬克思主義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解讀??梢哉f,文本離開了解讀,就會成為沒有生命力的文字;解讀缺失了文本支持,就容易流于隨意;當然,即便是依據文本,也不否認存在 “過度”詮釋的可能。但是文本解讀本身就是一種創新性的“探源”,是一種永遠迫近 “現實”的真理性求索,正是基于這種求真的學術精神,學者們才從不同的角度展開對馬克思哲學革命本質或精神的闡釋,歷史唯物主義的廣義與狹義探討即其重要成果之一。盡管存在著觀點上的不同,但這些成果卻引發了人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進一步反思。
段忠橋教授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歷史唯物主義就是以 “歷史”為研究對象的 “歷史觀”?。孫正聿教授則將 “歷史”和 “唯物主義”當成兩種不同的解釋路徑和解釋原則。孫正聿教授指出,以 “唯物主義”來說明歷史從而將歷史唯物主義歸結為 “歷史觀”的解釋路徑,必然導致在 “歷史觀”之外去尋找區別于歷史唯物主義的 “世界觀” (即 “辯證唯物主義”)來解釋馬克思的哲學革命,進而將歷史唯物主義解釋為 “辯證唯物主義”在歷史領域的 “推廣和應用”,而這種 “推廣論”的解釋,不僅在概念上是非法 (不合邏輯)的,更重要的是它實質上存在著“哲學意義上的理論困難”?。孫正聿教授認為: (1)馬克思主義哲學就是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是作為 “新世界觀”而誕生的,在馬克思恩格斯所創建的 “歷史唯物主義”之外,并不存在某種抽象的 “新世界觀”。(2)這種以 “感性的人的活動”為立足點的 “新世界觀”,就是以 “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為內容的 “歷史唯物主義”,即把 “歷史”作為解釋原則或 “理論硬核”的唯物主義,而不是把 “歷史”作為研究領域或解釋對象的唯物主義。 (3) “歷史唯物主義” 不僅是以 “歷史”為解釋原則的 “唯物主義”,它還是以 “歷史”為解釋原則的 “辯證法”, “辯證法” 與 “唯物主義” 以 “歷史”為解釋原則而達到了 “統一”。 (4)正是因為歷史唯物主義是以 “歷史” 而非 “非歷史” 的或 “超歷史” 的 “直觀”、“抽象” 來看待 “存在”、“自然”、“歷史”、“意識”、“存在與意識的關系”、“人與世界的關系” 等, 才證明了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的 “新世界觀”而非所謂的“歷史觀”?。鄒詩鵬教授也強調,馬克思并不是 “先創立了所謂辯證唯物主義”, “再創立歷史唯物主義”,而是“通過唯物史觀”才徹底地貫徹了唯物辯證法, “并實現了現代哲學的重大變革”?。
當然,學界對此也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如李榮海教授就認為, “把作為研究對象的 ‘歷史’轉換為作為解釋原則的 ‘歷史’”沒有必要,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具有多重意義,應該將其放在 “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中去理解”, “沒有必要糾纏于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孰先孰后的爭執”;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一種整體的世界觀,包含并體現在本體論、自然觀、認識論、實踐觀、歷史觀等之中, “歷史觀等構成了馬克思哲學世界觀的內在結構”; “歷史唯物主義”就是以 “歷史”作為研究對象、研究領域的唯物主義,而這種以歷史為研究對象的 “歷史觀本身也就是世界觀”,換句話說, “歷史唯物主義既是 ‘歷史觀’,又是 ‘世界觀’”?。然而,這種觀點雖然強調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整體性,但卻將作為這一 “整體” 之 “部分” 的 “歷史觀” 視同于作為 “整體”自身的 “世界觀”,至少存在著邏輯上的不足。
馬俊峰教授指出, 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 “歷史”,“是以人的實踐活動為核心為基礎,把一切存在都理解為歷史性存在的歷史”,因而, “歷史性”作為 “辯證法的整體性范疇或最高范疇”, “也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統一的核心概念”;至于那種以 “辯證唯物主義”命名的 “世界圖景”意義上的 “世界觀”,毋寧說是 “后世的馬克思主義者”對恩格斯的許多思想 “改鑄”的結果?。歷史唯物主義超越了以往的 “理性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和 “本體論”的思維方式,將 “一切都融入了現實的人的現實活動的歷史性的理解之中”?。這種觀點與將 “歷史”視為解釋原則的觀點類似,都強調了 “歷史性”原則。
將歷史作為解釋原則,實質上是凸顯了歷史唯物主義的 “歷史性”本質,這種觀點雖然得到了部分學者的認同,但卻直接引發了某些學者對 “文本”解讀的反思。
無論是對歷史唯物主義的廣義與狹義區分,還是對歷史唯物主義 “歷史性”的當代解讀,都離不開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依據。如前所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 “本真精神”和 “活的靈魂”并非自足地存在于既有的文本之中,而是存在于 “與時代的相互作用、相互發明”和 “指導人民群眾的革命性實踐并不斷實現自身的改革和創新”之中?。但沒有 “回到”文本的 “正本清源”工作,那么 “結合實踐”實際上就是一句空話。我們反對過分地倚重文本,反對 “唯文本主義”,反對 “文本原教旨主義”,反對 “教條主義”,但是,如果離開了文本,離開了對文本的開創性閱讀與闡釋,那么思想和理論本身就會成為游離于實踐之外的 “無身軀的幽靈”。所以觀點之爭,在一定意義上就是文本之爭。但此時的文本已經不是純潔的未受任何 “污染”的文本,而是解讀者 “法眼”中的文本。 換句話說,這種被 “閱讀”或闡釋的文本乃是一種集 “返本”與 “開新”為一體的 “交互性文本”,是一個被不同的理論范式駕馭的文本。
在探尋歷史唯物主義本質的過程中,不同的學者對“對象性文本”會產生不同的 “閱讀”。如段忠橋教授就認為,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 “應以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全部相關論述為依據,至少要以他們明確提到的那些相關論著為主要依據”,而非僅僅以 《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和 《德意志意識形態》為依據?; “以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為內容的 “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所創建的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恩格斯所創建的歷史唯物主義應當從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所 “得到的”, “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其 “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中去理解,即: “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大體來說,亞細亞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現代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可以看作是社會經濟形態演進的幾個時代?!?
但安啟念教授嚴正指出,上述在 《〈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那段馬克思的 “經典表述”只是 “馬克思研究國家和法與市民社會的關系得出的結果”,它 “缺少哲學色彩”,因而只是馬克思的 “社會學理論”,而不是其 “哲學社會歷史觀”,馬克思從未對其創立的社會歷史觀做過“經典表述”?。那么,馬克思還有沒有自己的唯物史觀?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到底是什么呢?在安啟念教授看來,馬克思對社會歷史 “更為徹底的、哲學唯物主義的解釋”應該到 《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去尋找: “這種歷史觀就在于: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這種觀點表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安啟念教授認為,這才是馬克思的 “歷史觀”或 “歷史思想”,也可稱之為 “實踐唯物主義”——它是一種 “大唯物史觀”,以 “人的發展,人的解放” 為核心內容。之所以 “大”, “是因為它把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發展都包括在內”;之所以是 “唯物史觀”,是因為它 “用勞動實踐對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自身的現狀及其歷史發展做了唯物主義解釋”;而 “經典表述” “則遠未反映”上述唯物史觀的內涵?。
安啟念教授顯然是看到了 “經典表述”之于 “大唯物史觀”在哲學性上的某種 “不足”,而將 “經典表述”僅僅視為馬克思的 “社會學理論”。這實際上是將我們習以為常的 “唯物史觀”視為普通的實證科學,而將 “實踐唯物主義”視為其背后的世界觀支撐,并將之提升到了總體性的 “大唯物史觀”高度。對此,劉懷玉教授也指出,“經典表述”并 “沒能完全擺脫超歷史的形而上學幽靈的問題”,而實際上 “是在實證科學層面指認人類社會有一個普遍適用的過程與規律”?。這實際上又關涉到另外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即歷史唯物主義到底是哲學還是實證科學?
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哲學與實證科學之爭,緣起于俞吾金教授與段忠橋教授關于馬克思哲學的爭論。因為,當俞吾金教授指認段忠橋教授提出了 “歷史唯物主義不是哲學而是真正的實證科學”的觀點而挑起 “哲學”與 “實證科學”之爭時?,實際上存在著一定的誤解:其一,此引自段忠橋教授文章中的 “哲學”并不是指一般的哲學,而是特指 “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以思辨的形而上學為特征的德國哲學”?;此引文中的 “真正的實證科學”也不是一種 “單純的經驗性理論”,而是 “歷史唯物主義的考察方法”?。其二,俞吾金教授致力于強調的是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是偉大的哲學理論”?,這一點段忠橋教授并沒有否認;段忠橋教授反對的是 “把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歷史唯物主義說成是一種形而上學或本體論哲學”的觀點?。盡管這場爭論之中存在著一定的誤解,但學界卻以此為契機,展開了對歷史唯物主義 “哲學”或 “科學”之本質的反思。
王南湜教授認為,方法 “具有根本性的意義”,馬克思作為近代形而上學的超越者,其唯物主義主要是 “方法論”意義上的。作為一種 “方法論意義上的唯物主義”,馬克思的科學觀念是一種從 “下層”出發去說明 “上層”的方法。這種科學觀與經驗主義的科學觀存在根本性區別,它承認自己的歷史科學有一個 “一般性的指導原則”,但又不限于此,而是要在 “一般原理范導下”具體地研究現實的歷史,以建立一種 “全新的歷史科學”。王南湜教授將這種作為方法論的歷史唯物主義分成兩個層面:一是“從對人類歷史發展的考察中抽象出來的最一般的結果的概括”,即馬克思歷史科學的 “類哲學”層面;二是 “描述人們實踐活動和實際發展過程的真正的實證科學”,屬于歷史唯物主義或歷史科學的 “類科學”層面。這兩個層面是一般與個別的關系,二者既存在差異,又存在統一。一般 “非永恒不變之物”,它 “會隨著生活實踐和理論研究的發展而有所改變”, “因而必須依據現實歷史的變化對之不斷地進行批判性審查和改造”;對 “具體現實生活的研究”,則不同于經驗論的實證科學,它是要對 “一般原理進行批判”,并在其指導下對現實生活過程進行 “理論重構”,因而不是 “僵死事實的匯聚”。這兩個方面 “在具體的歷史研究中互相支持、互相確證”,形成一種良性循環。二者在具體研究中都不可或缺, “一者提供一般的范導性原理,一者進行具體的建構性描述”,二者共同構成歷史唯物主義或歷史科學的整體??梢哉f,這種歷史唯物主義既不同于思辨的歷史哲學,又不同于經驗論的實證科學,它是以 “一種經過批判性反思的一般性方法原理為范導的實證性或經驗性科學”,即 “批判的歷史科學”,是一種帶有實證性的批判哲學或帶有批判性的歷史科學,它“內在地包含著改變世界的理論興趣,是改變世界之實踐活動的內在構成部分”???梢?,在王南湜教授這里,歷史唯物主義既不是單純的哲學,又不是單純的實證科學,而是作為二者之統一的 “批判的歷史科學”。
有的學者指出 “馬克思所創立的唯物史觀并沒有在哲學和實證科學之間形成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而是在這兩個前提的互動中 “關注著現代人的生存境況及其歷史性命運”;從與傳統哲學的區別來說, “歷史唯物主義則是以人的感性實踐為基礎論證并引領著人的自由與解放的‘真正的實證科學’”;從現象學視角出發,歷史唯物主義則是一門 “關于人的真正的感性現象學”?。 “歷史唯物主義從研究方法而言是實證科學,但從思想根底來說則是馬克思自身哲學體系的具體闡發與體現?!?在此,歷史唯物主義是基于不同視角的實證科學與哲學的統一。
無獨有偶,白剛教授也認為,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具有現象學的意蘊。不過,在白剛教授這里,馬克思的現象學乃是 “資本現象學”——歷史唯物主義作為 “感性現象學”,正是 “通過對 ‘資本’的現象學揭示和批判來實現的”。他還進一步指出,馬克思的 “資本現象學”在一定意義上,乃是在 “批判性”和 “反實證主義”方面最為徹底的革命的世界觀,它 “在本質上就是對資本主義非歷史的實證主義 ‘幻象’的徹底歷史反動”?。這種觀點肯定了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具有哲學的本性,然而與學界大多數將馬克思的哲學革命定位在 《德意志意識形態》的觀點不同,它實際上將馬克思的哲學革命推到了馬克思對經濟學研究的語境中。
王曉升教授從哲學本身的角度指認歷史唯物主義就是哲學。他指出: (1)馬克思的歷史觀是對黑格爾歷史哲學的繼承與發展,馬克思是從歷史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角度對歷史發展過程進行解釋,歷史唯物主義在本質上 “是一種歷史哲學”。 (2)馬克思所說的真正的實證科學并不是今天人們所說的實證科學,在馬克思那里, “實證的”這一概念是指經驗性的,實證科學則是指從經驗性的東西出發進行思考的哲學,即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3)馬克思關于 “哲學”與 “實證科學”的對立,實際上是 “從意識出發的思辨唯心主義哲學”與 “從感性的現實出發的唯物主義哲學”的對立。 (4)馬克思并不否認實證科學的方法在一定研究范圍內的應用,但它不能簡單應用于 “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 (5)馬克思是通過將 “觀察者視角和參與者視角”統一起來,而研究整個社會歷史發展過程的,僅從觀察者的角度來描述人類歷史發展規律的實證科學 “是不可能的”,如果將馬克思的歷史觀看做“一種實證科學意義上的真理”,那么這實際上是 “放棄了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思想”而將 “歷史唯物主義變成了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
還有的學者主張對 “實證科學問題”進行還原,認為“我們不能簡單地說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或是實證科學”,因為馬克思本人并沒有 “給歷史唯物主義定性是哲學還是實證科學”,所以,對馬克思開啟了 “真正的實證科學”并在開啟 “真正的實證科學”的地方闡明了歷史唯物主義的見解,我們應當采取謹慎的態度:即這種 “真正的實證科學”或 “歷史唯物主義的見解”描述的是 “人的現實生活過程和人類歷史發展”,它不同于孔德的實證哲學,而旨在表明 “生活決定意識”的歷史唯物主義新見解?。
還有的學者認為, “唯物史觀” 不但不是 “哲學”,反而 “只有哲學終結了,唯物史觀才有可能”,甚至 “成熟的馬克思的學說中根本不存在所謂的 ‘哲學’”,更不存在 “所謂的 ‘馬克思主義哲學’”,充其量只存在作為整體歷史的一部分的 “人類歷史”的 “實證科學”,即 “唯物史觀”;比 “唯物史觀”更具前提性的是 “總體性的歷史科學”,即馬克思學說的 “唯一科學”,這種 “歷史科學不是哲學”,也不是 “學科”,它在本質上是 “唯一科學的視野與前提性方法”;這種 “歷史科學”的 “歷史”并不是與 “自然”相對的領域,而是 “一種存在意義上的指認”,即強調 “存在的歷史性”,也即恩格斯所謂的 “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和 “方法”,這也正是 “我們今天稱之為哲學的東西”???梢姡M管作者不承認馬克思學說的哲學性, 但他所強調的具有 “總體性” 和 “前提性” 的 “方法”,即馬克思的 “歷史科學”具有哲學的意蘊。
學界對歷史唯物主義性質的討論,雖然沒有定論,但是卻引發了部分學者對歷史唯物主義與唯物史觀概念的涵攝性思考,這也是文本、思想與概念之間的關系在解讀過程中的必然表現。
對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不免要思至歷史唯物主義概念本身。隨著對馬克思哲學革命尤其是對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差異之反思的不斷推進,學界展開了對歷史唯物主義或唯物史觀概念涵義異同的考察。
我們知道,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一生有兩大發現:唯物史觀和剩余價值理論?。恩格斯也曾多次談到過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歷史觀。通常情況下,我們將唯物史觀、唯物主義歷史觀、歷史唯物主義作相同理解。如舒遠招教授就指出,單純從術語來看,唯物史觀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確存在著表面的區別,但二者在 “實質上完全是同一的”;唯物史觀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 “同義詞”,是一種關于人類社會歷史的唯物主義哲學理論,它從一開始就是一種以實證科學為基礎并反過來指導實證科學研究的哲學理論?。王虎學副教授則認為,歷史唯物主義、唯物史觀與唯物主義歷史觀在概念指稱和思想內涵上都是一致的: “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歷史唯物主義”乃是馬克思的 “第一個偉大發現”的 “三種不同稱謂”,其 “背后的思想內容、理論實質等都是完全一致的”; “唯物史觀”可以看作是 “唯物主義歷史觀”的 “簡稱或縮略語”,而“歷史唯物主義”可以看作是它們的 “代名詞或同義語”?。
但也有學者認為,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張奎良教授就從這兩個概念 “提出的時間、背景、初衷、內涵”以及 “實際的運用”等方面闡釋了二者的差異。首先,他認為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提出與運用,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等人那里是不盡相同的。其次,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看,二者有不同的底蘊、屬于不同的范疇: “唯物史觀的底蘊是歷史觀”,是與唯心主義相對立的 “歷史理念”,屬于 “科學范疇”,而 “歷史唯物主義的底蘊則是唯物主義,是歷史領域的唯物主義”,屬于 “哲學范疇”。再次,二者確立的前提不同:唯物史觀確立的前提是 “現實的人”、“物質資料生產”,而歷史唯物主義確立的前提是 “辯證唯物主義及其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和運用”。第四,二者的基本問題不同:唯物史觀的基本問題是 “觀念和物質實踐的關系”,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問題則是 “社會思維與社會存在的關系”。最后,二者在 “總體傾向上”有其 “各自特征和適用域”:唯物史觀以唯物主義為指導,它 “主要是關照過去,面向歷史”,作為 “實證科學”, “其基本使命是如實地反映歷史的真實”,其突出特點是 “一般性、客觀性、全面性、普適性、非意識形態性”;歷史唯物主義 “更多的是面向現實,注重當下發生的事件”,其突出特點是 “具體性、現實性、意識形態性”?。
有的學者則從馬克思恩格斯思想差異的角度指出:“將馬克思歷史觀稱為唯物主義歷史觀、唯物史觀或歷史唯物主義的根據不足。”?也就是說,恩格斯對馬克思歷史觀的稱謂不當。作者認為,馬克思在世時之所以 “沒有對恩格斯的觀點提出異議”,主要因為在當時恩格斯提出“唯物主義歷史觀”這一區別于唯心史觀的稱謂需要 “巨大的理論勇氣和深刻的學術見解”?。在作者看來,恩格斯的唯物主義歷史觀與馬克思的歷史觀存在著差別:一方面,恩格斯所說的唯物主義基本原則或精神是物質第一性、 意識第二性;恩格斯所理解的 “物質”、“物”、“存在”指的是自然界;這實際上只反映了舊唯物主義的成就而不能反映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成就。另一方面,馬克思新唯物主義的基本精神是人們的物質生產活動第一性,意識第二性; 馬克思所理解的 “物質”、“物”、“存在” 指的是人們的物質實踐活動;馬克思歷史觀的本質特征是“用實踐的觀點考察人類歷史”,馬克思的歷史觀應稱為“實踐唯物主義歷史觀”。一句話:恩格斯強調的只是 “一般的唯物主義精神”,因而 “沒有將馬克思歷史觀所貫徹的新唯物主義原則充分凸顯出來”,故 “無法深刻反映馬克思歷史觀的本質特征”?。這種觀點強調了馬克思歷史觀的哲學革命本質,但卻在客觀上忽視了馬克思恩格斯共同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這一 “事實”。
此外,北京大學王蒞博士運用 “出場學”研究方法,對 “唯物史觀”和 “歷史唯物主義”這兩個概念進行了考察,對這兩個概念的提出背景、理論功能以及它們能否表征馬克思敘述歷史的話語體系進行了探討。他認為,這兩個概念是恩格斯在闡述馬克思對 “唯心史觀”和 “從前的一切唯物主義”的變革時提出的概念,重在揭示馬克思研究歷史的理論性質,并不等于馬克思研究歷史的全部理論總和,因而不適于命名 “馬克思敘述歷史的話語體系”。建構完整的 “馬克思敘述歷史的話語體系”即馬克思的“歷史理論”, 不僅需要把握其方法論前提即 “唯物史觀”或 “歷史唯物主義”,而且需要把握馬克思 “從具體歷史事件分析得到的理論內涵”?。這實際上在探討概念涵攝性的基礎上,又提出了一個新的理論話題,即如何構建馬克思主義的 “歷史”話語體系。
總之,近20多年來,學界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尤其是歷史唯物主義的研究探討不斷深入,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單從以上五大方面來看,該階段研究呈現出以下幾大特點:第一,重視從馬克思 (主義)哲學的內在本質角度去把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含義與地位。第二,既強調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性質,又突出歷史唯物主義的 “歷史性”本質。第三,既注重研究的文本依據,又注重文本的思想內涵,而不 “唯文本至上”。第四,既敢于突破傳統觀點,打破 “教條”,又注重通過 “小心求證”,而對馬克思的“哲學革命”進行創新性解讀。
當然,以上觀點的爭論并未 “結束”,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有待進一步推進。如廣義與狹義歷史唯物主義定義的標準,怎樣算是科學?有沒有更加科學的標準?如何理解馬克思 “歷史觀”的 “歷史”與歷史唯物主義的 “歷史”概念之間的關系? “歷史唯物主義”與 “實證科學”之間的關系到底應如何理解?文本解讀與思想創新以及社會歷史實踐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應該如何 “合理理解馬克思與恩格斯的關系”并評價恩格斯作為 “歷史唯物主義”的共同創始人的地位??等等。
注釋:
①②③④ 俞吾金: 《論兩種不同的歷史唯物主義概念》,《中國社會科學》1995年第6期。
⑤ 段忠橋: 《“廣義的歷史唯物主義”辨析——兼答俞吾金教授》, 《河北學刊》2007年第6期。
⑥⑦⑧⑩?? 劉懷玉、章慕榮: 《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兩種“歷史”概念與意蘊》, 《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11期。
⑨ 張一兵: 《廣義與狹義·基礎與主導·客體向度與主體向度》, 《江海學刊》1996年第5期。
?? 段忠橋: 《什么是馬克思恩格斯創建的歷史唯物主義》, 《哲學研究》2008年第1期。
?? 孫正聿: 《歷史的唯物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新世界觀》, 《哲學研究》2007年第3期。
? 鄒詩鵬: 《何以要回到歷史唯物主義研究范式》, 《哲學研究》2010年第1期。
? 李榮海: 《歷史唯物主義的解釋原則及其世界觀意義》,《哲學研究》2007年第8期。
??? 馬俊峰: 《歷史唯物主義的當代解讀應注意的三個問題》, 《哲學研究》2008年第9期。
? 馬俊峰: 《歷史唯物主義的三重意蘊》, 《哲學研究》2009年第3期。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8—119頁。
?? 安啟念: 《關于唯物史觀 “經典表述”的兩個問題》,《哲學研究》2008年第9期。
?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71—173頁。
?? 俞吾金: 《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而不是實證科學——兼答段忠橋教授》, 《學術月刊》2009年第10期。
? 段忠橋: 《質疑俞吾金教授關于 “實踐唯物主義”的兩個說法》,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年第6期。
?? 段忠橋: 《歷史唯物主義: “哲學”還是 “真正的實證科學”——答俞吾金教授》, 《學術月刊》2010年第2期。
? 王南湜: 《認真對待馬克思的 “歷史科學”概念——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特征的再理解》, 《哲學研究》2010年第1期。
? 張廷國、梅景輝: 《歷史唯物主義是什么意義上的 “實證科學”——由俞吾金教授與段忠橋教授之爭所想到的》, 《學術月刊》2010年第2期。
? 梅景輝、張廷國: 《在哲學與實證科學之間——歷史唯物主義向 “生活世界”的回歸》, 《哲學研究》2013年第12期。
? 白剛: 《資本現象學——論歷史唯物主義的本質問題》,《哲學研究》2010年第4期。
? 王曉升: 《哲學或實證科學?——歷史唯物主義理論性質熱討論之后的冷思考》, 《哲學動態》2011年第6期。
? 陳永盛: 《歷史唯物主義是否實證科學——三個需要澄清的問題》, 《哲學動態》2016年第9期。
? 參見沈湘平: 《關于歷史唯物主義的重新理解》, 《哲學研究》2010年第6期。
? 參見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頁。
? 舒遠招: 《略論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的區別——與張奎良教授商榷》, 《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6年第2期。
? 王虎學: 《歷史唯物主義的 “名”與 “實”》, 《哲學研究》2012年第3期。
? 張奎良: 《關于唯物史觀與歷史唯物主義的概念辨析》,《哲學研究》2011年第2期。
??? 楊麗珍: 《馬克思歷史觀的稱謂之辯》, 《哲學研究》2013年第2期。
? 王蒞: 《從 “唯物史觀” “歷史唯物主義”到 “歷史理論”——馬克思敘述歷史話語體系的命名問題》, 《學習與探索》2016年第6期。
(責任編輯 胡 靜)
B03
A
1003-854X (2017)07-0050-06
劉雷德,中共嘉峪關市委黨校講師,甘肅嘉峪關,735100;中共中央黨校博士研究生, 北京,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