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洪春 周 養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 陜西 西安 710061)
國民素質概念辨析
——兼論近年來國民素質問題研究的困境
張洪春 周 養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 陜西 西安 710061)
國民素質問題事關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成敗,然而,近年來學術界對這一問題研究不多。究其原因,國民素質是一個宏大話題,如不對其概念進行辨析和界定,學者的討論就會無限延伸,喪失掉討論的初衷。要推進國民素質問題的研究,科學界定其概念是關鍵之所在。在澄清概念的基礎上,從理論上研究和實踐上探討國民素質提升路徑方能具有科學性和指導性。
國民素質 概念辨析 科學內涵
加強國民素質理論研究既是提高國民素質的實踐要求,也是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的現實需要。然而,從近年來學術界關于這一問題的研究情況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自言自語”,各說各話,高質量的“重磅”成果匱乏,難以真正引領實踐、推動發展、指導工作。究其原因,概念不清晰是國民素質問題研究難以深入的根源所在。
素質和國民素質問題常常被人們掛在嘴邊,但熟知未必真知。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一般說來,熟知的東西之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東西,正因為它是熟知的。有一種最習以為常和自欺欺人的事情,就是在認識的時候先假定某種東西是已經熟知了的,因而就這樣地不去管它了。這樣的知識,既不知道它是怎么來的,因而無論怎樣說來說去,都不能離開原地而前進一步。”[1](P20)近年來,人們關于國民素質問題的探討之所以始終處于原地踏步的狀態,在相當程度上要歸咎于他們在使用語言表達自己思想時能指與所指之間的分離。正如俞吾金教授所指出,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所講的“能指”是人們說出概念發出的聲音,“所指”是人們在說出概念時實際上所指的對象。在許多場合下,人們漫不經心地使用著某個能指,但這個能指的所指究竟是什么,卻并不總是明確的;反之,假定人們心中的所指是明確的,但假如他們在表達自己的思想時使用了不恰當的能指,同樣會使自己的表述處于含混狀態中。[2]可以說,人們關于國民素質問題的討論之所以難以深入,一個根本的原因是,這個概念在學界因“熟知”故未清晰界定,因概念歧義叢生故難以“深究”。目前,學界對國民素質的理解存在以下誤區。
國民素質與人的素質概念混同。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個別事物。任何個別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如此等等?!盵3](P401)人的素質大致包括國民素質,但國民素質不能完全包括在人的素質之中。人的素質是共性,是從國民素質中抽象出來的一般;國民素質是個性,是人的素質的具體化,二者不同。從近年來的學術界研究成果來看,國民素質與人的素質問題不加區分進行研究的比比皆是。比如,長期致力于國民素質研究的學者這樣講,“把國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的提高彼此統一起來,為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準備了新型主體。這是中國共產黨對國民素質建設創新的重大成果,標志著馬克思主義人的素質思想的新發展、新境界”。[4]人的素質不同于國民素質,國民素質又不同于個人素質。既不能因為個別人在公園綠地上“隨便”,在排隊時加塞、爭搶擁擠,而譴責國民素質低下;也不能因為著名籃球明星姚明在國外表現得有禮貌、有良好教養,廣受好評,而對我國國民素質大唱贊歌。因此,混淆國民素質與人的素質概念,既不利于提出促進國民素質提升的對策建議,也不利于深化人的素質問題的理論研究。
國民素質與國民某種素質概念混同。關于素質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劃分,林林總總,多達幾十種素質,比如政治素質、思想素質、道德素質、業務素質、審美素質、勞技素質、身體素質、科學素質、人文素質、心理素質、健康素質、法治素質、人格素質、職業素質、綜合素質、文明素質……如果不加以歸納整理,不進行統一規范,國民素質問題就會因為概念難以把握讓研究者望而卻步,更易造成因概念混亂而不知所云。有學者這樣講,“一個博士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不等于說博士就一定很有素質或有很高的素質;一個文盲文化水平很低,但并不意味著文盲就素質低下或沒有素質”。[5]博士的文化素質不高還是別的什么素質不高?文盲的文化水平不低還是別的什么素質不低?當然,也有學者意識到這個問題,認為“國民素質是宏大話題,一旦深入討論就會有無限外延,民族性格、文化傳統都會被檢討,討論的初衷反而會丟失在浩浩蕩蕩的論證過程中?!盵6]于是,他還提出,僅就具體的、現代的公共生活而言,與其談國民素質,不如談公共規則,因為前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后者鍛造的。由此可以看出,從邏輯上對國民素質概念進行界定是迫切需要解決的課題。
國民素質與國民性概念混同。國民性是一個國家民族最主要的內在特征,是國民素質的核心因素。有學者認為,“國民性,是這個民族在對人、對事的態度和行為方式上表現出來的較穩定的心理特征。而國民素質,則是衡量這個民族優劣的綜合指標體系。要實現人的現代化,應著眼于國民素質的提高,而不能僅僅盯著國民性”。[7]而有的學者則認為,“國民性或民族性,就是國民素質,最基本的就是其思想道德素質,或者說國民性與民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在一般情況下是通用的”。[8]然而,每個國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長處和短處,不能簡單進行對比。正如有人指出,傳播“中國國民素質倒數第二”或許能達到“倒逼”之效,但要意識到,用不真實的結論來刺激國人反省可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不排除還有副作用。[9]我們只有清楚真實的國民素質現狀,才能在這個基礎上去提高。刻意對比國家之間的國民素質不可取,刻意貶低我國國民素質更不可取。毋庸置疑,伴隨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國民素質顯著提升,甚至可以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同時與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相比,國民素質的某些方面也出現不適應、不同步的問題,影響著國家和民族的形象,影響著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并加以提高。
從字面上講,素質中的“素”原意為本色,白色,本來的,質樸、不加修飾的;“質”的原意指本體、本性,作為哲學范疇“質”意為事務內在規定性;“素質”的本義應指事物原有的、本來的性質。國民,從數量上講占大多數,在質量上具有影響力的民眾。國民素質,是指一個國家的國民(數量上占大多數,質量上具有影響力的人)在先天稟賦和傳統文化影響的基礎上,經后天教育和實踐活動中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綜合品質。它是國民外在能力、行為和社會交往的基礎。福澤諭吉在影響世界歷史進程的《文明論概略》中認為,“文明就是人類智德進步的狀態”,“國家的智德,是指全國人民的智德的總量而言。既知其總量的多寡,也就不難了解它進退增減的情況和明確它的發展方向了”。[10](P71)國民素質就是一個國家中大多數人的素質,是一個社會發展文明程度的重要標志,國民素質的狀況又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發生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在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進程中,對國民素質問題進行深入研究極為重要而迫切。而具體的個人或群體的素質研究為國民素質研究提供案例;抽象的人的素質研究為國民素質研究提供理論支持,三者卻不能相互替代。
從人的現實存在來看,現實中的人生活在自然和社會之中,必須要處理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歷史)關系。在處理人與自身關系時,人是能思想的存在物,獨立思考能力、思維方式和思考后形成的觀念體系就構成了人的思想素質。思想包括思想過程和思考后形成的觀念體系兩方面的內容。思想素質在人的各項素質中起著主導和靈魂作用。在處理人與人關系時,對行為規范的認知和規范的遵守就構成人的道德素質,道德素質包含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道德情操,是一切社會行為的基礎。“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興”,道德在維護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中起著重要而關鍵的作用,因此,很多人把國民道德素質直接等同于國民素質。在處理人與自然關系時,人們探索客觀規律的精神和掌握有關規律性的科學知識構成人的科學素質。科學素質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有一定的應用科學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茖W素質是國民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如福澤諭吉講,文明就是人類科學素質與道德素質進步的狀態。在處理人與社會(歷史)關系時,人是社會性、歷史性的存在,不僅遺傳著自然基因,也遺傳著文化基因,人們懂得人類社會歷史知識和尊重社會歷史的品質就構成了文化素質。文化素質主要是指人們接受的人文社科類的知識,形成較為穩定的、內在的知識結構,表現出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能力行為和水平,是其他素質形成的基礎??傊?,思想素質、道德素質、科學素質和文化素質構成了國民素質的四要素。
國民素質的四方面內容,互相聯系、互相作用,構成一個嚴密的有機整體。對此,我們黨的章程中明確指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大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11](P12)在我國“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多次提到國民素質問題,其中第六十七章專題講“提升國民文明素質”,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和社會誠信建設,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和時代新風,倡導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可以說,文明素質是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集中體現,提升文明素質也就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四方面內容。除此之外的,其他素質的提法要么是這四種素質的綜合,比如綜合素質、高素質、職業素質,等等;要么包含在這四種素質之中,比如,法治素質、心理素質、健康素質,等等。另外,素質和能力兩個概念不可混同,更沒有能力素質一說。素質是相對穩定的、內在基礎,而能力是素質的外在表現。
眾所周知,國民素質的提升不會因為經濟的發展而自動提升,主要靠宣傳教育和制度機制引導。近年來,我國國民素質顯著提升是毋庸置疑的,同時,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加快推進,國民素質提升問題仍需大力加強。
從國民素質問題中的“國民”一詞來看,提升國民素質要從兩個方面來推進。一是抓大多數人的素質提升,二是抓有影響力的關鍵少數人的素質提升。關于大多數人的素質提升,除了抓好家庭和學校教育外,社會輿論引導和制度規范等社會教育至關重要。比如,在媒體上加大公益廣告,改進公益廣告傳播方式,特別是利用新媒體增強宣傳實效,直觀形象地展示哪些是高素質的表現、哪些是素質低的表現,給我國大多數人最直觀的提醒。有影響力的關鍵少數人,其素質高低不僅代表國民素質,也直接影響著國民素質的提升問題。在促進國民素質提升的過程中,要抓關鍵少數。比如,黨員領導干部除了具備領導工作所要求的素質外,還要在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有更高的要求,真正發揮模范帶頭和示范引領作用。在選拔任用領導干部時,注重對其綜合素質的考察與考核,真正讓高素質者走上領導崗位,以此形成鮮明的用人導向。同時,加大對黨員領導干部的綜合素質方面的培訓以及對素質低下黨員干部的懲戒力度。再比如,加大對社會公眾人物在媒體宣傳上的監管力度,進一步提高新聞從業者的自身素質,多對高素質的公眾人物進行宣傳報道,對素質低的公眾人物減少曝光率,注重傳播正能量,久久為功,打造積極向上的社會輿論氛圍。
從國民素質的四方面內容來看,堅持問題導向,有針對性地提升各方面的素質。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鮮明特點?!盵12]在深化國民素質研究中,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我國國民素質提升方面的顯著成績,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和文化自信。另一方面,依據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要求,加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學習研究宣傳工作,讓黨員、干部筑牢信念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繼續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堅持不懈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武裝全黨、教育人民,不斷提升廣大群眾的思想素質,特別是高校要加強思想教育工作,培養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人才;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實施,做好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等基本道德規范的宣揚,樹立和宣傳道德模范,同時加大對不道德行為的懲戒力度,營造明榮知辱的社會道德環境;扎實推動國務院出臺的《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實施方案(2016-2020年)》,按照“十三五”期間我國公民科學素質實現跨越提升的總體部署,提升廣大群眾的科學素質;加快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傳承中華文脈、全面提升人民群眾文化素養。
從國民素質概念的內涵看,主要反映一個國家大多數人的思想、道德、科學和文化狀況。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生產力中最活躍最根本的因素。國民素質的高低決定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發展的速度和質量,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保障和支撐。但同時,國民素質的提升也離不開經濟社會的發展,后者為前者提供了物質基礎。早在1934年,蔣介石試圖從改造國民的“食衣住行”等日常生活人手,以達到重整道德、改變社會風氣的目的,被他稱作“精神方面的重大戰爭”的“新生活運動”濃墨重彩地在神州大地“閃亮登場”,最后卻黯然收場,一切“濤聲依舊”,根本原因是只專注提高國民素質,而沒有進行政治、經濟、社會等領域改革。[13]新中國的建立,為我國國民素質提升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特別是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提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四有新人要求,堅持經濟建設和精神文明兩手抓,我國國民素質快速提升。實踐已經充分證明,只要我們繼續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全面發展,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早日實現。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上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2]俞吾金.幸福三論[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
[3]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
[4]單培勇.新時期國民素質建設理論創新[J].高校理論戰線,2011(11).
[5]章海鷗.國民素質研究的形而上思考[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
[6]劉白.論國民素質,不如談公共規則[N].光明日報,2013-9-16.
[7]解思忠.解讀國民素質[N].中國人口報,2000-11-15(1).[8]陳延斌,胡相峰.略論魯迅改造和重塑“國民性”的思想[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2006(4).
[9]馮海寧.國民素質刻意貶低不可?。跱].重慶商報,2013-9-2.[10]福澤諭吉.文明論概略[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8.
[11]中國共產黨章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2]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5/18/c_1118891128.htm.
[13]孫存準.前車之鑒:蔣介石的“新生活運動”毀于“運動”[J].文史天地,2011(3).
C913;D64
A
1007-9106(2017)011-0009-04
* 本文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當代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國民素質現狀與提升路徑研究”(13XKS035)階段性成果。
張洪春,男,博士,中共陜西省委黨校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人學;周養,中共陜西省委黨校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