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務勇楊 靜
(1.中共甘肅省委黨校黨建研究所 甘肅 蘭州 730070;2.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中國傳統文化中“德治”和“法治”思想及其現代啟示
劉務勇1楊 靜2
(1.中共甘肅省委黨校黨建研究所 甘肅 蘭州 730070;2.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甘肅 蘭州 730000)
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新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基本方略的創新和完善。法治和德治作為兩種互補的調節人類社會的手段,有著密切的關系,道德是內在的“自律”,法律是外在的“他律”。在中國傳統的治國思想中,都蘊含著禮法合治的理念,要借鑒和吸收古代“法治”和“德治”傳統思想中的有益因素。德治和法治二者相輔相成的辯證關系啟示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中必須堅持德法并舉,不可偏廢。
德治思想 法治思想 依法治國 以德治國
法治和德治是調整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兩種根本手段,德治重在教化和引導,法治重在規范和強制。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德治思想與法治思想,強調“德治”是主流,但也并不排斥“法治”,而且更在實際的操作層面上確立起“德治”與“法治”并行的政治結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基本方略,對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由來已久,在中國歷史上,“德主刑輔”“以民為本”長期成為中國古代社會基本的治國方略。自夏至周逐步形成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禮治思想,到春秋戰國時期傳統的德治思想進一步發展。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提出了“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致知,致知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保ù髮W·致知)個人的道德修養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和中心環節,治國平天下是修身的終極目的。在儒家看來,政治與道德總是聯系在一起,道德是維護社會和諧的根本,統治者一方面以德修己,另一方面又以德安人。中國傳統德治思想綜合來講,大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為政以德
“為政以德”是儒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針。突出了“德”的政治意義,認為“德”是治理國家的要領,是取得民心民力,實現治國安邦的根本。首先為政者要以修身為基礎,以道德的要求來治理國家,如果統治者自身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百姓自然會歸附??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孟子在政治上主張施仁政,他從仁政的觀念出發,提出了統治者應具備的標準,“是以唯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于眾也。”(孟子·離婁上)認為統治者的仁與不仁是至關重要的,他們的行為是天下的表率,他們的行為對于百姓是最有力的感召。其次,實行“仁政”,用仁愛之心對待百姓、治理國家。孟子認為,仁政是治國的基本原則,君王能否以道德來治理國家是決定一個國家成敗得失的關鍵?!叭锰煜乱?,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之者亦然。天下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孟子·離婁上)與孔子的“仁者,愛人”、“克己復禮為仁”相比,孟子更強調人的道德自覺,主張把仁愛之心推廣于整個社會,“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二)民為邦本
中國傳統德治思想大力提倡民本觀,強調以民為本,以民為重?!渡袝の遄又琛分赋觯骸懊裎┌畋?,本固邦寧”,意思是民眾是國家的根基,政權得失、社稷安危存亡政權得失取決于民心的向背??鬃又赋?,“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本”,他認為治理國家要取信于民,仁愛百姓。孟子主張君主應該與民同樂?!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保献印ち夯萃跸拢┧€推出一個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邏輯,“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矣,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保献印るx婁上)失天下在于失民心,得天下在于得民心,因而孟子在君主、民眾、國家三者的關系問題上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睂⒚癖娭糜趪液途髦?。荀子認為君臣關系猶如舟與水的關系,他說:“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王制)反映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是一種彼此依存的關系。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年代以隋亡為鑒,提出一套完整的治國安民思想改善民生,與民休息。德治的核心在于理順民心,國以民為本,君以安民為務,治國應該以愛民、重民、富民為基本方略。
(三)任人唯賢
中國古代的政治,實質上是一種人治,圣明的君主治理天下,歷來重視人才問題??鬃诱J為,統治者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首要的問題是能否選拔任用那些德才兼備的人擔任國家重任。仲弓向孔子請教如何管理國家政事,孔子回答說:“先有司,赦小人,舉賢才?!笨梢娝麑θ瞬诺闹匾?。關于賢才的標準,孔子認為應該是“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既要有良好的道德品行,并且要有一技之長。孟子繼承并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認為“尊賢”是治國之本,荀子在發現和使用人才問題上提出了“德才兼備”這一選人用人的原則,他說“無德不貴,無能不官”。墨子指出選用人才為政治國應該是“不黨父兄,不偏富貴,不嬖顏色。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保印ど匈t中)對官吏的選拔和任用應該任賢選能,這是德治的關鍵環節。王符提出一個重要命題:“國以賢興”,只有切實做到尚賢使能,才能政治清明,國家長治久安。
(四)德主刑輔
傳統德治思想在強調道德教化的同時,并沒有排斥刑罰在治理國家中的作用。首先,強調先教后刑,重視教化的作用?!墩撜Z·為政》載孔子的話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薄爸沃洠Y與刑”,孔子雖然并不否認刑罰之于治理國家的有效性,但卻使百姓沒有羞恥心,用道德禮教去引導感化百姓,則人們就能知錯改正,自覺遵守社會規范。韓愈的“德禮在先而輔以政刑”,清康熙的“以德化民,以刑弼教”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首先應要以德化民,“道之而不從者,有刑以一之也”。其次,以德去刑,通過道德教化防止和消滅犯罪。孟子認為人性善,只要通過教化使人們保持“四心”,人就可以永遠不為惡,才能達到理想之治。
在我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法家是法治思想最初的萌芽,在治國理政方面提出“以法治國”的主張。如商鞅側重于“法”,強調法律和規章制度是治理國家的基礎,慎到偏重于“勢”,即君主必須實行獨裁專制,必須重視國家政權與威勢;申不害側重于“術”,即掌握控制政權、推行法令的謀略與手段。無論是“勢”還是“術”都需要在“法”的前提下進行,只有將三者相成相輔的關系下結合,才能真正實現法治。
(一)以法為本
法家強調法律是治國的根本,法是整個社會的行為準則和規范,賞罰都要以“法”為標準。商鞅說:“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所以備民也。為治而去法令,猶欲無饑而去食也,欲無寒而去衣也,欲東而西行也。”(商君書·定分)關于法律的具體作用有三個:一是法律能夠定分,“名分已定”即確定人與人之間的財產分界;二是法能夠勝民,“民勝法,國亂;法勝民,兵強。”(商君書·說民)即法律可以約束民眾的違法行為;三是法律是使國家富強的保證,“立爵而民羞之,設刑而民樂之”(商君書·算地)。在法律的驅使下,民眾不得不趨于田畝,國家也就必定富強。韓非說:“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保n非子·有度)認為“法”是治國之本,是富國強兵的支柱,要實行“法治”必須堅持“以法為本”,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全體臣民的行為規范,是制止社會動亂的有力工具,也是懲辦犯罪行為的唯一準繩。
(二)法隨時變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認為社會歷史是不斷變革的,不斷進步的,為了順應時代的發展,立法也要適應時代的發展和社會要求,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商鞅的歷史觀是徹底的進化論,他把人類社會歷史分為上世、中世、下世三個不同的階段,“上世親親而愛私,中世上賢而說仁,下世貴貴而尊官”,每一時代的政治特點主要取決于當時的歷史條件,歷史和社會是不斷變化發展的,一切法律和制度也應隨歷史的發展而不斷作出調整。得出結論:“圣人不法古,不修今,法古則后于時,修今則塞于勢。”商鞅充分地認識到,現實社會的出路不在于法古,而在于變法更禮。韓非提出了“時移而治不易者亂”的觀點,認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論世之事,因為之備?!保n非子·五蠹)所以政治措施必須跟上人類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法律應當順時而變,做到“法與時移而禁與能變”。
(三)法前平等
法家反對傳統不平等的禮治,明確提出了“刑無等級”的平等法治觀。商鞅認為法律是公正無私的,嚴格依法辦事是專制國家達于治的根本保證。他指出:“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于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保ㄉ叹龝べp刑)所謂“刑無等級”就是除君主以外,任何人依法定刑,這無疑是對貴族特權是一個很好的威懾。
韓非主張“法不阿貴”,他指出:“法之所加,知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臣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法律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威。由此可以看出,法家以“刑無等級”“法不阿貴”來沖破等級特權,所有人應當平等,不存在貴族和平民之分。
(四)明法論思想
法家認為,法律一旦制定出來就要以成文的形式出現,公布于眾,并爭取做到家喻戶曉。商鞅指出:“古之明君,錯法而民無邪,舉事而材自練,賞刑而兵強。此三者,治之本也,夫錯法而民無邪者,法明而民利之也?!保ㄉ叹龝ゅe法)使“天下吏民無不知法”,從而使臣民都成為知法遵法者。公布法律是為了使民眾能夠“所知避就”,民眾了解法律也就自然懂得了如何不犯法,如何免于刑戮,這樣另一方面民眾了解法律,也便于監督法律。韓非主張要使法律“布之于百姓”,“是以明主言法,則境內卑賤莫不聞也”。法家還主張“以法為教”,官吏和人民必須學習法律,加強普法教育,這在一定程度上強化了人們的法律意識,明法論思想對今天的法律建設也有借鑒意義。
法律和道德作為調整社會關系的兩種手段,既有差別互補性又有根本目的的一致性。法律由國家強制力量作后盾,強制民眾規范自己的行為,但這種強制手段只能解決“不敢”的問題,無法解決“不想”的問題,難以觸及人的心靈,法律的確定性和普遍性必然排斥特殊性,并不能解決社會生活中的所有問題。道德是一種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憑借公序良俗以及社會輿論來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這種道德屬于軟約束,沒有強制性,對人們的行為缺乏約束力。法律和道德的局限性決定了只有將二者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
在我國歷史上,法治和德治互動的思想早已產生,中國古代思想家關于德與法的論述中,盡管存在主次之分,卻并無有無之分。周代統治者一方面意識到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的作用,一方面重視道德感化的作用,形成“敬德保民”原則下的“明行慎罰”。春秋時期,儒家主張治國重在“德治”,但也并不忽視刑法,強調兩者密不可分,孔子提出“寬猛相濟”的思想,孟子主張“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荀子主張治國要“隆禮重法”都蘊含了“德法合治”禮法并重的思想。時至漢代,董仲舒將“德主刑輔”思想得以完善,他在《春秋繁露》中提到:“教,政之本也;獄,政之末也。”唐宋時期,“德主刑輔”的趨勢更加明顯,一個突出成就就是制定了一部成文法《唐律疏議》,引用儒家經典作為立法依據,將統治階級的道德觀念以法律的強制力予以推行。此后宋元明清各朝均一直延續德法合治的治國之道。從對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德法并舉”的歷史實踐表明,法律不可能取代道德,理想的法治也離不開道德的支持和輔助,法治和德治是一種相互交融互動的狀態。
中國共產黨在改革開放開始之際,就明確了“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成為我黨治國的基本方略。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初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秉h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決定》中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重視發揮法律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盵1]法治的實現需要培育豐厚的道德土壤,如果沒有道德的規約和引領,法治就會成為“專制”。法律只有符合社會公序良俗,合乎德行才能被人們所信奉、所遵守。法律社會每個人所守的法應該是良法,而判斷是否是良法,一定要有道德的緯度。
(一)堅持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建設的支撐作用
1.將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
首先,科學立法。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首先要科學立法。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在立法過程中“要恪守以民為本、立法為民理念,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使每一項立法都體現人民意志、符合憲法精神、得到人民擁護。”[1]因而,在立法過程當中應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公開征求意見,保證最大限度地吸收民智,體現民意,每一項立法都應體現社會主義道德要求,反映民眾意志,從而使公眾形成對法律文本的認同,獲得人民擁護。其次,要嚴格執法。法律的權威在于實施,《決定》強調,執法既要嚴格規范,又要公正文明,執法的不公正會導致群眾的不信賴。行政機關要轉變消極執政的觀念,加大監督力度,各級政府工作人員應加強自身的道德修養,規范和約束自己的權力行使,絕不允許任何人以言代法、貪贓枉法。文明執法則強調執法要人性化,要維護和尊重賦予公民的合法權利。最后,公正司法。堅持嚴格公正司法對社會公正具有重要引領作用,在司法過程中應該將客觀性與靈活性有機結合,應該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機械地拘泥于法律文本,而應該將具體法律文本與習慣民俗等結合起來,努力讓公眾在每一件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2.在文化傳承中涵養法治精神
現代法治精神是現代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其內容豐富,包括民主、善治、人權、公正等精神,傳統法律文化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其精華部分也是源遠流長。傳統文化與法治精神在許多方面還是存在同構的,現代法治思想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的普遍性等思想在傳統文化中都有表述。民本思想是儒家法律文化中一直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提醒統治者人民是國家的根本,對國家的興亡起著決定作用。黃宗羲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他認為作為君主應當興公利,重視百姓的利益,把“天下之民”的意愿和利益作為自己行為的依據,盡管這種民本思想與現代“法治”精神并不完全是一回事,但有異曲同工之妙。商鞅主張“刑無等級”,強調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韓非主張“法”的公開性,“尚賢”、“尊法”思想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極為深廣。傳統文化中崇尚道德教化,重視守法精神,推崇德治精神都是中華法律文化的精髓,值得我們去借鑒和學習。因此在學習和借鑒西方現代法律制度的同時,應該保護自己民族的優點并將其轉化和創新,從而推進現代化法治建設。
(二)堅持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
1.努力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法制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尚未普遍貫徹落實到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中指出:“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到依法治國、依法執政和依法行政的實踐中,落實到立法、執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個方面,用法律的權威來增強人們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性。”制度是價值觀的重要載體,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法律制度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一環,充分發揮制度、法律的規范引導和保障作用,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關要求的抽象價值觀念轉化為法律法規、方針政策、學生規范、行業規范等具體的規章制度,將其貫徹落實于日常的生活、工作、學習中,將價值觀念轉化為政策,使其更富權威性和強制力,從而更利于踐行。
2.道德領域出現的突出問題與矛盾,應發揮法律的強制性作用
道德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已取得巨大進步,但同時也遭到了嚴重的挑戰和弱化,道德底線失約、道德功能弱化、道德失范等問題突出,如誠信的缺失,食品安全問題,生產銷售假藥、劣藥等失德行為屢有發生,可以說這類問題已經損害了人們的根本利益。對于道德范圍內出現的突出問題與矛盾,法律不能袖手旁觀。習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運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笔紫?,加大立法力度,明確規定針對失德敗德行為的懲戒辦法。道德是約束人的行為準則,光用道德約束,還不能完全杜絕違法行為,必須要用制度、措施來管理,要制定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愿,弘揚社會價值觀的有關道德建設的法律法規,通過公正嚴明的獎懲機制約束各自的行為。其次,構建完備的執法保障體系,加大嚴格執法力度,特別是依法嚴厲打擊對食品藥品制假售假等一系列違法犯罪行為。
(三)要發揮領導干部在依法治國中的關鍵作用
1.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加強個人法治修養
中國古代思想家們主張由“賢人”治國,這對于我們也是具有借鑒意義,習總書記指出,領導干部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程中,既是組織者,又是引領者。各級干部能否真正成為道德建設與法制建設的模范,是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方略能否落到實處的關鍵所在。首先,廉潔從政?!罢?,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鳖I導干部要自覺保持人民公仆本色,一心為公,執政為民,始終謹記宗旨,誠心誠意服務為民。其次,廉潔用權。正確的權力觀意味著權為民所賦,權為民所用,領導干部自覺強化敬畏意識,對權力保持警惕之心和對黨紀國法保持敬畏之心,正確對待權力,不損害群眾利益,不破壞社會秩序,堅決防止出現權力尋租以權謀私等現象。最后,廉潔修身。領導干部要自覺提升道德修養,做廉潔修身的表率。2014年1月20日,習總書記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會暨第二批動員會上指出:“對共產黨員人來說,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鈣’。精神上缺了‘鈣’,就會得‘軟骨病’,就會導致政治上的變質,經濟上的貪婪,道德上的墮落,生活上的腐化。‘四風’問題歸根到底就是理想信念出現動搖所致?!盵2]黨員干部應堅定理想信念,提升道德境界。
2.要作弘揚法治精神的表率
首先,要樹立法治思維。習總書記指出:“謀劃工作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要運用法治方式,說話做事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領導干部作為我國推進法治工作的重要組織者、推動者和具體實踐者要增強法治觀念,強化法治意識,不斷提升法治素養,養成辦事依法,解決問題用法的習慣,自覺根據法治思維和邏輯處理問題、謀劃工作,注重用法治思維和方式治理經濟和社會各項事務。其次,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典范。要做尊法的典范,要自覺增強對法治的認同,發自內心地崇尚法治,努力使自己成為法律堅定信仰者,真正做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做學法的典范,領導干部要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知識和黨內法規,不斷提升法治素養和法治能力。要做守法的典范,要帶頭遵紀守法,踐行法治精神,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依法用權,維護法治秩序。要做用法的典范,領導干部手中的權力不僅是政治責任,也是法律責任,領導干部必須做到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將法律法規作為行為的標尺,嚴格根據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絕不能為所欲為。
法律和道德是治國安邦的圭臬和準繩,道德不能取代法律,法律也不能取代道德,兩者相輔相成,互相補充,密不可分。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貫徹和落實好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相結合這一重要原則,在此基礎上,才能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和諧發展,國家長治久安。
[1]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4-10-29.
[2]習近平.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第一批總結暨第二批部署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1-25.
D616
A
1007-9106(2017)011-0013-05
劉務勇,中共甘肅省委黨校黨建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政治學和黨的建設問題研究;楊靜,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原理與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