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賴飛
即將過去的2017年,是屬于共享經濟的一年。而在眾多共享創業項目中,最受人矚目的無疑是共享單車,它不僅引領了全球新一輪互聯網創新熱潮,甚至還被外國人評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
許多人都能深刻感受到,共享單車悄然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但許多人或許并不知道,共享單車還催生了一個新的職業——潮汐工。
共享單車的出現極大便利了人們“最后一公里”的出行,但隨之也帶來了“潮汐效應”:大量共享單車在上班早高峰“圍困”地鐵站及公交站周邊,晚間下班高峰時又全向居民區扎堆,不僅導致單車管理的混亂,還影響交通、造成安全隱患。
為破解這一難題,ofo小黃車率先在成都采取了“技術+人工”模式——先是通過大數據等技術摸清車輛集散的規律和擁堵點位,及時調度疏導,然后采取線上監控和線下檢查相結合的方式,將成都城區劃為400個網格,每個網格配備一到兩名運維人員,負責在早晚高峰之前將車輛運送到需要的地方,合規擺放小黃車,并與政府一起引導用戶文明出行。隨后,包括北京、上海等在內的所有ofo進駐的城市,都開啟了類似的成都模式。
隨著這一管理模式的成功推行,潮汐工,一個新的藍領職業就此誕生。
“潮汐工”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央視2017年11月16日播出的《經濟半小時》欄目中,形象勾勒出了ofo運維人員的工作特質。
隨著共享單車的風靡,潮汐工已然成為當下城市中的一個新晉群體,并且正隨著ofo等共享單車的不斷發展而持續增長。每一天,和太陽賽跑就是潮汐工的工作常態。他們必須趕在每天上下班高峰來臨之前,將所有的單車運送到最需要的地方且擺放整齊。
85后的小梁是北京的一名潮汐工。他每天凌晨4點就要上街將違規停放的小黃車運到人流大的車站等處。他很清楚,再過一兩個小時,他所負責的北京東二環這一帶就會滿是找車騎或停車的上班族,只要有一輛小黃車違規停放,很快就會有人效仿,“我必須和太陽賽跑”。
在一個又一個城市,有無數個“小梁”在默默地為人們的出行需求服務。而他們的辛勤勞動也換來了成果——數據顯示,如今小黃車的使用率提高至原來的16倍,這意味著一輛車使用效率從5分鐘提升到76分鐘,從服務1人變成服務至少10人,方便了更多人的出行。
在央視的報道中,有一個細節引人注目——接受采訪的潮汐工李同玄曾是一名摩的司機。
眾所周知,黑三輪、黑摩的是困擾許多城市的“頑疾”,常年屢禁不止。但近年來,隨著共享單車大行其道,不僅顛覆了過去城市交通中落后的“最后一公里”原生態,讓黑三輪、黑摩的自然銷聲匿跡,還迅速重塑了社會分工,吸納了一度仇視共享單車“搶生意”的摩的司機等人群,讓他們的生活變得穩定安心。而這,正是2017年中國就業形勢超額完成任務的縮影: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蓬勃發展,產業結構升級尤其是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的持續增強。
“現在做這份工作,感覺自己可以再度實現個人價值,這是我最開心的事情。”李同玄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前開摩的老被警察抓,日子過得提心吊膽,2017年4月他應聘當上了潮汐工,盡管每天風吹日曬很辛苦,但每個月能拿到5000元工資,還有歸屬感,心里很踏實。
雖然潮汐工只是共享單車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工種,但并不意味著它只會曇花一現。當下,共享單車的行業體量仍在持續增長,尤其ofo、摩拜等領軍企業仍保持較高增長勢頭,隨著共享單車逐漸邁向國際化,其對潮汐工的需求量還將不斷增大。
可以預見,未來的潮汐工將不會局限于如今簡單而重復的人工擺車、運車。隨著共享單車對科技的研發和不斷發展,他們或許將變成城市交通重要的參與者,以更加富有科技感的方式,讓城市的交通更加順暢,讓人們的出行更加便捷。
這個新職業,正以自己的方式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創新背后產業升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