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玲,杜全周,吳 珊
(新鄉(xiāng)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高校師范生“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探究
劉清玲,杜全周,吳 珊
(新鄉(xiāng)學院 化學化工學院,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3)
分析了本科師范生教育中存在問題及原因,并針對當前高等師范教育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雙導師制”的教育模式,并給出了該模式的具體實施過程。
師范;高等教育;雙導師制
應用型大學的建設是全國高校建設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如今傳統高校的師范類畢業(yè)生往往存在與實際中學課堂脫軌的現象,因此為國家教育出一批適合社會發(fā)展的應用型師范類教師是一個值得探究的課題。本輪教學改革旨在探究中學基礎教育和大學高等教育聯合培養(yǎng)優(yōu)秀化學師范生的教育體系,發(fā)展高校“雙導師”教育模式,加快師范類新畢業(yè)教師進入課堂的速度,從而培養(yǎng)出讓黨和人民滿意的合格教師,實現高等師范教育與中學基礎教育的無縫對接。
大學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關鍵時期,一個人的基本素養(yǎng)和專業(yè)知識體系都是在大學校園內形成的,這些技能是學生畢業(yè)以后從事各種工作的基礎。對于師范類學生來講,大學專業(yè)課所講授的教育學相關知識更是其在教育行業(yè)安身立命的憑借。而由于大學教育的特點,本科階段的師范生,特別是化學專業(yè)的師范生不可避免的存在理論過剩,實踐不足的現狀。特別是在如今高校進行的應用型本科改革過程中,傳統師范類學生所展現的問題就愈發(fā)突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 缺乏專業(yè)競爭力
高校師范專業(yè)以培養(yǎng)合格的中學教師為目的,其服務對象是基礎教育,這就要求師范類畢業(yè)生必須具備扎實專業(yè)的基本職業(yè)技能。但是當今的師范類畢業(yè)生專業(yè)素養(yǎng)參差不齊,板書、備課及多媒體設計等職業(yè)技能十分匱乏。與非師范專業(yè)學生相比,其專業(yè)技能并不突出,特別我國從2003年以來,非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生和社會人員可以通過教師資格認證進入教育系統,師資來源更加多元化,使師范生就業(yè)時所面臨的競爭力急劇上升,就全國而言,2014年全國畢業(yè)師范生達67萬人,而全國中學基礎教育師資僅需25萬人,僅有30%的師范生被納入教育系統[1]。本科師范類學生的專業(yè)素質急需提高。
1.2 理論知識的轉化和拓展能力較弱
實踐能力是衡量學生能力的重要標準。大學課堂的教育方式導致學生很難做到知行合一,大學教育的師資配備再怎么充分,經驗再豐富的教授傳授給學生的也僅僅是理論知識,這就導致往往師資好的學校畢業(yè)的師范生理論課成績優(yōu)秀,但其實際教學水平并不比技師學校的畢業(yè)生要好,原因就是學生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在課堂上轉化的能力較弱[2]。
1.3 缺乏溝通相處能力
一次成功的教學過程必然是一次成功的溝通交流過程。相當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師范生缺乏對教學方法的理解和設計,導致其對課堂的組織和安排不合理,不恰當,嚴重缺乏和學生溝通的勇氣和方法,教學過程往往是雙手抱教案,不敢抬頭,一味的讀教案和課件,或者在黑板上抄寫教案內容,不和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教學過程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對話,學生也缺乏對教育情景的體驗,導致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低下,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
2.1 高等師范教育普遍“紙上談兵”
目前,本科師范專業(yè)教育,除了課堂理論知識以外,實踐教學部分也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知道,師范生實踐教學包括微格教學、教育見習和模擬課堂等,但由于大多老師在教授實踐教學時,往往是機械的灌輸教學模式和方法,學生缺乏實際參與實踐教學的機會,注重理論知識,忽略具體的實踐和案例分析。老師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學,使實踐教學過程往往變成了另一種理論課堂,“紙上談兵”導致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低下[3-4]。
在我國很多高校忽略了實習基地的建設,沒有自己穩(wěn)定的教育實習基地,不能滿足師范類學生的實習要求。所以,在很多本科院校,自主實習的風氣比較昌盛。但學生自己聯系的實習場所往往存在實習造假的情況,使得教育實習的效果不容樂觀。實踐證明,“散養(yǎng)式”自主實習的教育實習模式難以提高師范生的教學水平。
2.2 高等師范教育專業(yè)評價體系缺陷
現代社會缺少的是基本素質高、可持續(xù)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對于師范教育來講,傳統的教育評價體系,缺乏對教學技能相關的、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化學教育專業(yè)學生素質評價方面,往往只停留在一些顯性行為指標的評價,如:專業(yè)課成績等方面的評價,對隱性行為指標則幾乎很少涉及,無法客觀反應一個師范類學生是否能夠成功駕馭教學過程。這種片面的評價,造成了高校師范教育與中學的實際需要相脫離。合適的評價體系關系著評價是否客觀,是否切合實際,依靠期末考試成績來判斷一個學生是否掌握了教師基本技能和知識體系,并不能真實反映師范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建立一個全面的評價體系迫在眉睫[5]。
2.3 高等師范教育缺乏職業(yè)體系的構建
中學教師的職業(yè)技能不同于大學教師。中學教育的重點難點在于不但要傳授精深的學科專業(yè)知識,還要奠定學生今后全面發(fā)展的基礎,這就要求中學教師的職業(yè)技能必須全面,既要有較強的教師基本功技能,又要有較強的教師智力技能,以便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課程研發(fā)、教育反思和研究,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社會責任感以及各種良好的個性品質。而目前的高師教育注重基礎知識教育和教學能力培養(yǎng),對于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很少涉及,使得高師教育下的畢業(yè)生一站上講臺就成為一個標準的“教書先生”。但這種“教書先生”的中學教師已經不適合現代教育的發(fā)展理念。社會的進步和學生的成長都迫切需要“教研型”教師的發(fā)展,在教學過程中利用豐富的認知和社會實踐能力使學、思、用、反思相融合,發(fā)掘自身和學生的潛能[6]。
3.1 建立“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7-8]
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是高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為此,高校需要完善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體系和長效機制,將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落到實處,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做到思想品德教育與文化知識傳授相結合,課堂教育與課外教育相結合,共性教育與個性教育相結合,嚴格管理與言傳身教相結合,為社會培養(yǎng)專業(yè)知識好、實踐能力強、基本素質高、上手快可持續(xù)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雙導師制”就是在新生入學時配備校內導師,在大二時配備校外導師。以培養(yǎng)優(yōu)秀新型教育人才為辦學目標,建立一種中學化學教師全程參與的“雙導師制”教育新途徑。以當前基礎教育改革為方向,在高校師范化學專業(yè)教育中全程滲透新課程理念,以培養(yǎng)學生的個人能力為突破口,通過與重點中學攜手合作,共同培養(yǎng)新型的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優(yōu)秀中學化學教師。
3.2 “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意義
“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通過中學教師的言傳身教,有助于加強師范本科生的師德修養(yǎng),弘揚教師無私奉獻的精神,培養(yǎng)在校師范本科生的責任心、事業(yè)心和進取心;“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同時對傳統的高校理論性較強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模式進行改進,在狠抓教育教學理論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將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實踐內容凝練進師范生日常教育中去,實現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教學過程的一致性,全方位評價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提高畢業(yè)學生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水平,為國家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同樣,“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科研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競爭力和知識應用技能,有利于驅動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根本轉變,深化教學改革。
3.3 “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具體實施計劃
“雙導師制”主要指大學教師與中學教師共同指導和培養(yǎng)師范生的機制,對于高校在校師范專業(yè)大學生,授課教師既有大學教師,也有來自基層的中學教師;對于進行教育實習的高年級師范生,既有來自高校的跟蹤指導教師,也有來自實習中校的輔導教師;。
“雙導師制”中大學指導教師與中學教師的任務是:大學指導教師既要對高校教師教育專業(yè)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專業(yè)基礎知識、教學理論與教學技能、教育實踐進行指導,又要對中學教師的教育教學改革與研究進行指導,還要對中學教師進行在職專業(yè)化培訓;中學指導教師既要到高校參與指導師范生從教技能訓練,又要指導師范生從教角色轉換,還要“臨床診斷”師范生課堂教學實踐。具體實施方案分為二方面:一是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二是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
3.3.1 專業(yè)知識的培養(yǎng)
“雙導師制”是從新生入學就要和教師互選,從大一開始配備校內導師,每位導師所帶學生不超過10人。由導師對新生進行入學教育,引導學生在各專業(yè)課的教學中,認證學習專業(yè)課相關知識,定期舉行”小組內的專業(yè)課交流會和有關基礎教育相關的專題講座,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使學生逐漸掌握基礎教育知識和建立正確的學習方式。
3.3.2 實踐技能的培養(yǎng)
經過大一的學習,從大二上學期開始,為小組內成員配備校外導師,每個校外導師均從中學優(yōu)秀教師中選取。通過校外導師的指導,將教學一線的實際教學過程和教學中的實際問題帶給學生,并且定期參與到合作中學的教學活動中,到中學觀摩中學生的日常學習活動,了解實際的中學基礎教育現狀,熟悉基礎教育教學管理的基本過程。從大三開始,逐步引導組內學生進行教學改革的課題的研究,并且通過大四的教育實習,將研究課題在中學進行試驗和推廣,再根據反饋意見進行改進,形成課題總結報告,提高學生素質教育能力,縮短師范畢業(yè)生的就業(yè)適應時間,讓學生一畢業(yè)就能成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初高中化學教師。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這一點和其他學科有著巨大的區(qū)別。因此,對于學生的實際的實驗能力也要進行訓練。教學小組同樣是科研課題小組,在日常專業(yè)課學習的同時,組內成員參與導師的科研課題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建立創(chuàng)新性基礎教育新型師資的培養(yǎng)模式。
加強高等師范教育與中學基礎教育的協作,通過高校與中學的“雙導師制”聯合培養(yǎng),把最優(yōu)秀的畢業(yè)生推薦到教學一線,用他們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動中學基礎教育教學改革。通過“高校-中學”聯合培養(yǎng)模式,做到理論與實踐“零距離”,高校與中學“零間隙”,學習與教學“零過渡”,縮短學生的就業(yè)適應時間,讓學生一畢業(yè)就能成為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的初高中化學教師。
[1] 劉 洋.淺談師范生就業(yè)困境與高等師范院校改革[J].教育,2016(11):140.
[2] 陳 靜.大學生職業(yè)發(fā)展與就業(yè)指導課程實踐教學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1(5):81-83.
[3] 高 磊.基于網絡的“現代教育技術實驗”課程設計與開發(fā)[D].曲阜:曲阜師范大學,2008.
[4] 胡金木,王 云.師范生正在學習怎樣的教育學?—公共教育學教材編寫中的問題研究[C]//全球教師教育峰會,2014.
[5] 牟超蘭.高等院校師范生教育實習有效性評價體系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4):299-300.
[6] 盛 賓.論師范教育轉型與教師終身教育體系構建[J].教育與職業(yè), 2005(27):7-10.
[7] 魏 丹.高職師范教育專業(yè)“雙導師制”模式與運行機制研究—以Z校“全過程雙導師制”為例[J].速讀旬刊,2016(6):27-30.
[8] 姜 華,李西君.師范生“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3(20):56-58.
(本文文獻格式:劉清玲,杜全周,吳 珊.高校師范生“雙導師制”培養(yǎng)模式探究[J].山東化工,2017,46(13):126-127,129.)
A Probe into the Training Mode of “Double-tutors System” for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LiuQingling,DuQuanzhou,WuShan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Xinxiang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3,China)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asons were analyzed in higher pedagogical education, and double-tutors system has been set up for the current higher education problems. A concrete process of how to implement the method is described.
pedagogical;higher education;double-tutors system
2017-04-17
河南省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研究項目資助(2017-JSJYYB-204):基于化學教師專業(yè)化培養(yǎng)的“雙導師制”教育模式探究
劉清玲(1965—),女,河南洛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化學教育教學。
G658.3
B
1008-021X(2017)13-01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