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莉
(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社會學研究·
休閑生態系統及脆弱性修復機制探析
張莉
(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四川成都 610500)
休閑作為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的重要主題,是集本真自我、自然生態、社會生態為一體的系統理念。作為三維生態系統的內在構成,休閑價值理念在應然層面實現著三維系統的和諧統一,在實然層面卻面臨著系統四大脆弱性的困境。如何修復、矯正與平衡休閑生態系統,則需提升休閑系統的生態價值,實現其內在機制的延伸與改進。對此,生態休閑應運而生并作為一種更高意境和道德規約的休閑理念順應著時代發展,實現著對休閑生態系統的修復與優化。
休閑 生態休閑 生態系統 脆弱性
休閑作為人類共同追求的生存狀態,其本身就是生態的,生態性是其本質內容。[1]作為一個有層次的生態環境,休閑實現著人類生命樣態與外部世界的共生共存,并在彼此生成、關聯、契合中構成了包括自在心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在內的三維生態系統。
(一)自在心境生態系統
自在心境生態系統強調對休閑主體自身內在心理環境平衡性的維護,強調“身閑”與“心閑”的統一,休息與發展的協調,這不僅為實現個人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主觀條件,也是休閑實踐的重要價值皈依。
一方面,休閑從勞動補償的角度保障著休閑主體的休息權,在平衡勞動與休閑關系中注重對休閑主體疲勞的緩解和身體的恢復。這層含義在我國農耕文明時期表現十分明顯,主要強調勞作之后的休息行為,如《辭海》中將“休閑”解釋為“農田在一定時間內部種作物,借以休養地力的措施。”[2](P210)通過“田休”養地引申出“人休”養體力的內涵。對此,張萱進一步將“閑”分為“身閑”和“心閑”,是身體休息和精神自由的統一,其中“身閑”是“心閑”的基礎和條件。[3]另一方面,休閑強調擁有自由時間以實現休閑主體的“心閑”及“發展”。在馬克思看來,自由時間是指非勞動時間,但又區別于滿足生理所需要的時間,在這部分時間里,休閑主體可從事更高層次的休閑活動,正如馬克思所說:“如果音樂很好,聽者也懂音樂,那么消費音樂就比消費香檳酒高尚。”[4](P361)瑞典哲學家皮普爾強調休閑是一種精神態度,是保持平和寧靜狀態的同時所展現出來的創造能力。馬惠娣則進一步認為,休閑是包括情感、意志、文化、思維方式在內的一種價值取向,是人自由選擇有意義和目的的活動,并在活動中恢復身心并充實自我。[5]而這種平靜、自由、創造和超越則意味著休閑主體自我意識和內在精神境界的提升,意味著“身閑”向“心閑”的過渡,休息與發展的統一,是維持人體生態平衡的內在要求。
(二)自然生態系統
自然生態系統堅持以尊重和保護自然為宗旨,平衡自然環境內在關系為價值訴求,是休閑系統的生態保障環節和內在之義,展示了休閑的環境關懷感和生態倫理關照,以實現綠色休閑與自然休閑的統一,自然生態與自在心境的協調。
一方面,休閑的非功利性和精神向度能為自然減壓減負。從休閑的字面意思解讀,“休”強調依木而休,“閑”指嫻靜與安寧,不僅表達了勞動與休憩的辯證關系,還指出了“閑”作為體力勞動之外精神活動的要義。[6]作為確認勞動意義與價值的休閑,并不強調與自然進行物質交換也并無對其進行過度開墾以謀求自身發展之意,不主張以物質消耗為條件而注重以自然山水為懷,不刻意也不做作,在融入自然中提升審美體驗和審美情懷。這不僅有助于個人身心的恢復與調整,也有助于自然界進行修整以再現生機。另一方面,休閑的生態價值還表現為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強調與自然為善。在馬克思看來,不管在理論領域還是在實踐領域,植物、動物等都是人精神的無機界,是人生命活動的一部分,作為對象(材料)和工具的自然界作為人的無機身體而存在。[7](P161)認識人與自然界的一體性能幫助我們更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反之則將引來自然界對人類的報復,正如阿爾卑斯山的意大利人把山坡上被精心保護的樅樹林摧毀時,本地區高山畜牧業的根基也隨之毀掉,雨季又使更加兇猛的洪水傾瀉到平原上,帶來生活環境的嚴重破壞。[8](P998)然而,休閑內在的閑適和寧靜的態度,及其濃厚文化底蘊對生態文明帶來的矯正和平衡力量,都有助于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維系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
(三)社會生態系統
社會生態系統是人作為社會人存在所依賴的支撐環境,其生態系統的平衡主要是指其內在關系和機制的健康和諧,這是休閑生態系統又一重要環境支撐和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人”作為休閑追求的最終價值,其休閑活動并非完全獨立完成,而是需要社會環境中他人和群體的幫襯,可以說,休閑創造的是個人與社會關系及共同體的內在統一。
一方面,人的社會性是社會生態系統成立的重要條件,也是休閑生態系統關注的重要內容。在馬克思看來,人的本質并非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而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其本質屬性。[9](P60)因為人們為了能有效地進行生產,需要彼此影響和共同作用并在這一過程中發生一定的聯系。這不僅指出了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也強調了社會關系作為人活動的主要形式,是人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這種社會化的聯系從人一出生便形成并伴隨一生,能幫助個人獲得社會認同的品質、價值、信念等理念和行為方式。[10]立足于人的社會性本質和“成為人”的價值目標,要求在休閑活動中正視個人的社會聯系,以此維系休閑系統中社會生態系統的平衡。另一方面,人際生態系統的和諧是維系社會生態系統的重要著力點。作為具有社會性的現實個人,良性人際交往及和諧人際關系是人際生態系統平衡的主要表現,也是人們在交往中所形成健康心理關系的重要內容。對于和諧人際思想的闡釋,在我國古代哲學和西方哲學中都能找到豐富的理論支撐。如:孟子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主張;弗雷德里克·巴斯夏提出的“和諧不意味著完美,而意味著完善”等思想。[11](P459-460)在信息化的社會系統中,人們休閑活動所涉及的人際交往更加豐富、范圍更加廣泛,維系人際交往和諧保障人際生態系統的平衡,是社會生態系統和休閑系統有序運轉的重要支撐。
在應然狀態下,休閑內在的三維生態系統環環相連,互為支撐,然而在實然狀態下,休閑生態系統所面臨的四大困境所導致的系統脆弱性卻是一個無法回避的現實問題。
(一)休閑內容去自然化
休閑內容的去自然化強調休閑主體在日常休閑中背離了休閑本真的生態訴求,休閑不再意味著休息和修養,反而在超越適度范圍內增加了自然環境的負擔,破壞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性。一是在享受性休閑意識的支配下忽視自然環境的價值和尊嚴。在日常休閑生活中不乏存在這樣一類休閑主體,由于缺乏生態自覺意識,只顧自身感受而肆意亂扔垃圾、采摘花草、踐踏草坪等,給自然環境帶來了持續的破壞。二是在功利性的休閑意識主導下因經濟利益而對自然環境進行野蠻開發的現象仍存在。馬克思曾以美索不達米亞、希臘、小亞細亞及各地居民為得到耕地而毀滅了森林而出現不毛之地的事例警醒過世人,然而當下仍存在對自然資源的掠奪式開發現象,甚至在休閑活動中,也難以放棄對于自然的強烈主體優越感,導致了資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危及人類生存的環境問題存在。[12]由于休閑內容的去生態化,休閑主體盲目消費了自然的同時,也剝離了休閑本原的生態理念,使休閑生態系統神與形相分離。
(二)休閑形式的物化
休閑形式的物化即消費主義化,這是當前消費社會的重要生活方式,人們消費的目的不再是滿足真實的需要,而是迎合被制造出來的欲望,個體自由遭到圍困和銷蝕,人對物的依賴和渴望無節制的物質享樂成為休閑的重要內容。亞里士多德曾提出的“以休閑為中心”過渡到了消費社會“以欲望為中心”,欲望支配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制約自在心境系統的平衡也揭示了休閑生態系統的脆弱性。
一方面,休閑的物化表現為符號化。[13]在符號化的休閑中,人們對休閑活動的選擇不再是休閑本身,而是關注不同休閑所代表的符號意義,以獲得與自己地位和身份相匹配的符號力量,或者依靠符號力量來掩飾內心的空虛與不自信。在這種情況下休閑淪為商家“符號的系統化操控行為”,而人們對這種符號化的欺騙卻普遍缺乏抵抗力。[14]在休閑符號化意義的引領下,人們身份焦慮導致其攀比心理也較為突出,這不僅淹沒了人們內心的平和寧靜,使得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和復雜,也使休閑本身作為虛假和異化的體驗而存在。另一方面,休閑的物化導致休閑商業化和低俗化。積極健康的休閑有助于休閑主體自在心境的和諧和休閑生態系統的平衡,反之亦然。正如莫蒂默·阿德勒所說:“人們需要高尚的美德去工作,同樣需要高尚的美德去休閑。”[15]然而,由于消費社會中商業性、媚俗性的文化產品迅速成長,休閑活動極具商品拜物教的特征,導致休閑喪失了其應有的思想性。在這樣的異化環境中,人們更樂意沉迷于麻將館、網絡會所、歌舞廳等休閑場所,而對創造性和發展性的休閑活動(如:看書、收藏、攝影、舞蹈、繪畫、書法之類)的關注度卻嚴重不足,商業和低俗休閑文化的存在打破了休閑生態系統的平衡。
(三)休閑目的的工具化
休閑目的的工具化強調休閑價值訴求的異化,即休閑不再是為了在休息和修養中實現休閑主體身心的愉悅,不再是為實現自在心境生態系統和外圍環境生態系統的和諧,其價值取向和訴求在實踐中遭到了背離甚至放棄。
在生態價值層面,休閑內含豐富的生態理念,其本身就是生態系統的價值構成,生態性是其重要的屬性也是其追求的重要價值目標。然而,在具體實踐中人們卻不自覺地將這一目標當作了工具。尤其是20世紀下半葉以來,技術導向的工業文明開啟了向自然界進軍的號角,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觀念不脛而走,甚至在人們的休閑活動中,也不忘將自然界作為人類智慧的對象和體現,從而導致了人與自然關系的異化,休閑生態理念目的性的背離。在“成為人”的層面,約翰·凱利在《成為人的自由》一書中指出,休閑作為“成為人”的過程,是人生中最持久最重要的發展空間和舞臺。[16]對此,在馬克思則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加以闡述,因為“作為一個總體的人,應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質,包括全面發展的人的需要、能力和社會關系等。”[17]然而,在具體休閑實踐中,由于活動層次和內容的參差不齊,其關注點對人發展的游離導致自我實現功能的異化,以及對休閑帶來的商業利潤的聚焦等,都違背了休閑人本價值訴求,導致人作為“工具人”而非“目的人”存在。
(四)休閑主體的消解化
休閑主體的消解化進一步回應了休閑主體工具性的存在,并指出休閑主體在休閑過程中本質的退化,這是休閑生態系統脆弱性的直接影響因素,也是休閑主體自身異化的重要表現。
一方面,休閑工作化和快餐化,人們在忙碌中消解自我意識,并作為“單向度的人”而普遍存在。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工作時間的制度調整,到目前為止,我們所擁有的節假日時間幾乎占了全年的三分之一,然而人們卻顯得更加忙碌,休閑成為了對工作的補償,匆忙休閑、快餐休閑、假日休閑成為了現代人休閑的重要標簽。追溯其原因,正如杰弗瑞·戈比所說:“對物質的欣賞使人們難以處于休閑生活狀態之中,也常常使人們把休閑的機會加以轉讓以換取更多的金錢。”[18](P118-119)“金錢作為外在的本質統治了人,人對其頂禮膜拜”。[9](P448)可以說,市場經濟條件下“物”騎在馬鞍上駕馭著人類,人的主體性意識在休閑工作化中被逐漸消解。另一方面,休閑主體性被馴化。技術發展實現了人們休閑方式的多樣化,技術異化卻導致了休閑主體被馴化,這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馬克思曾經指出沒有需求就沒有生產的推進,然而在技術和媒介主導下所滋生的欲望卻往往并非真實而是休閑主體被馴化的表現。因為在媒介技術無孔不入的廣告植入下,人們難免頭暈腦脹迷失自己,并被動地接受所謂的欲望、個性和時尚,作為非本真自我的存在,其所消費的產品也相應的以異化和抽象的方式存在。與此同時,技術打破休閑空間限制,在方便人們交際的同時,也容易將人帶入并鎖定在虛擬空間,難以回歸到本真自我的原初休閑狀態,人們不再為休閑而休閑,而是在缺乏自主選擇中被休閑所束縛。
面對休閑脆弱的三維生態系統,生態休閑理念應運而生,這一理念的提出立足于休閑的原初生態訴求,并賦予了其更高目標的道德規約,作為一種更高境界的休閑方式體現著本真自我的回歸,實現著對自然、對社會、對他人的關照,幫助人們更好地審視內在心境與外在環境的生態關系并尋求優化之道。
(一)強化內生系統:生態人格的培育與養成
生態人格是生態休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構成,作為新的人格范式,其立足于主體參與層面,強調休閑主體生態思維方式和生態行為方式的統一,休閑主體意識與價值,責任與尊嚴的融合,有助于實現休閑主體自在心境生態系統的修復。
作為一種不同于“經濟人”和“社會人”的“生態人”構成,生態人格強調個體人格的生態性規定,是“知”、“情”與“行”的內在集合,其中“知”與“情”體現著生態意識與生態智慧的統一,“行”則反映了休閑主體將智慧付諸于行動的內在要求。[19]在“認知”層面,生態人格集生態價值觀、生態消費觀以及生態幸福觀為一體。其中,生態價值觀是指人們對于休閑本身生態價值以及對個體生命意義的正確認知;生態消費觀則是強調正確處理休閑與消費的關系,并能客觀看待“物”和“欲望”本身,有效把握和對待自我的真實需求,樹立科學健康的休閑消費觀;生態幸福觀則是指休閑主體能正確地認識休閑生態與幸福的關系,能理性審視和衡量“物本財富觀”并杜絕幸福被物化和被物所奴役,以保障休閑主體在休閑生態體驗中獲得長久滿足和持久幸福感受。在“情感”層面,生態人格實現了生態認知向生態情感的過渡,并以生態情懷的穩定性和自覺性感受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的存在,是尊重、熱愛、敬畏、保護等真切情感的有效統一。在“行為”層面,生態人格強調以生態認知和情感為基礎,以生態責任感和使命感為導向,在休閑中堅定生態原則以維系休閑主體自在心境和外在自然及社會環境的和諧。在生態休閑中培育生態人格,需實現“知”、“情”、“行”的協調一致,以實現休閑主體自我的超越。
(二)優化自然生態系統:審美性與倫理性相統一
生態休閑作為人類全新的休閑理念和高質態的生存發展狀態,在追求自在生命與自由體驗方面與審美有著共同的目標指向,作為一種審美的精神文化活動,生態休閑具有強烈的倫理屬性,即加強了休閑的道德引領并以此強化其道德理性,有助于從主體約束層面和理念規約層面維系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性。
生態休閑的審美性是集自由、體驗和創造為一體的價值理念。其中,追求現實個人自在自為的存在是生態休閑審美性的價值訴求,也是生態休閑“成為人”過程的表現。對此,黑格爾曾指出“審美具有解放的性質,是人心靈獲得自由。”[20](P147)作為高層次的休閑,生態休閑指向無羈絆的心靈狀態,強調對自我生命的愛護與欣賞并不斷強化個體生命的意義。而審美體驗則是生態休閑在實踐過程中的具體內心感受,是人性的自然回歸,表現為身心的放松與愉悅。對于這種內心感受,伊所-阿霍拉在《休閑與娛樂的社會心理學》書中用“暢”形象地加以概括和詮釋,強調精神上自由、美好與滿足體驗,這也是生態休閑審美性最突出的特點。[21]與此同時,生態休閑的審美性還體現自由創造層面,實現對主體本質力量的關照與回歸,正如馬克思所說,在審美狀態下人能充分發揮自覺性和創造性按照“美”的規定來生產生活。[22]
生態休閑的倫理性是指生態休閑是一種倫理現象,具有豐富的道德價值,其本質實現了對休閑生活的道德追問,具體包括對道德關系、道德責任、道德規范等維度的思考。在人與自然的道德關系中,生態休閑的倫理性表現為對極端人類中心主義和個人本位主義的摒棄,實現人與自然二元對立思想向整體性思維建構的過渡,這是環境道德素養內化于人的道德良知后形成的倫理規范,有助于平衡人與自然關系以維護人類生存的有機身體,將人與自然融合的意境提高到新的層次。與此同時,生態休閑強調對傳統休閑的道德修復,即實現對休閑主體義務和責任的追加,并確立相應的道德規范以充分發揮道德的調節功能,平衡休閑主體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突出自然環境系統在休閑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地位,以維護自然生態系統的平衡性。
(三)提升載體系統:文化歸位與制度歸位相協調
生態休閑從回歸休閑文化和強化制度規范的角度實現的休閑生態系統載體環境的優化和提升。休閑作為一種文化活動,其文化價值和精神價值是其重要的內容構成,實現休閑文化歸位實質上在于強化休閑的文化性和精神性,尤其在休閑消費中,文化歸位顯得十分重要。為擺脫休閑消費的低俗化和功利性,提升休閑消費的文化品味,生態休閑批判消費主義傾向,堅持核心在于休閑不在于消費的價值觀。作為一種科學休閑消費理念,生態休閑更注重精神消費和體驗消費,正如馬克思所說,抽煙、喝酒等物質消費不應該是共產主義社會人們之間主要的交往手段,而敘談等閃爍人類精神之光的交往方式應得到大力倡導。與此同時,生態休閑也能有效擺脫“物”的主導,幫助人們獲得內心的滿足、欣賞和愉悅,由我對物的盲目“消費”過渡到“物”對我的完善。[23](P154)這不僅實現了對人目的性存在的再確認,也為修復休閑生態系統提供了良好載體支撐。
由于文化歸位更多體現在自律機制修復層面,自律系統的完善還需他律機制的有效保障,制度歸位彌補了這一空缺并有助于實現文化自律和制度他律的有機統一。在制度歸位層面,生態休閑強調充分發揮政府宏觀調控功能以維護休閑生態系統的文明化,用制度和法律手段約束破壞休閑生態系統平衡的行為,堅決抵制不健康的休閑方式。一是充分發揮政府對媒介的引導以實現媒介陣地功能的充分發揮。政府可借助互聯網、電視、報紙等載體加大宣傳力度并營造和諧健康的休閑文化氛圍,通過在學校引入《休閑學》等相關課程引導和教育人們認識休閑、學會休閑,提升休閑活動的層次和境界。二是完善相關制度規范。雖然目前政府已出臺了《旅游資源保護暫行辦法》、《旅游投訴處理辦法》、《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等規定,對于維護休閑主體合法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何更好地完善休閑市場監管以保障制度約束的可持續性,還需進一步完善休閑制度規范。
[1]李世雁,吳爽.休閑的生態哲學解析[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4(05).
[2]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6版縮印本)[M].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版.
[3]轉引自謝珊珊.古代審美的休閑文化與人性的生態建構[J].江西社會科學,2011(02).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
[5]馬惠娣.休閑——文化哲學層面的透視[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1(01).
[6]吳爽.休閑的生態本質及其意義[D].沈陽工業大學,2015.
[7]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古琳.人的社會性與社會化之辨——對社會“化”的幾點思考[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
[11]巴斯夏.和諧經濟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12]姜錫潤,周海榮.試析工業文明時代的休閑異化[J].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2012(10).
[13]劉舉.休閑異化的日常生活批判[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06).
[14]章輝.論休閑異化[J].蘭州學刊,2014(05).
[15]謝秀華.工業社會休閑異化批判——兼論馬克思休閑思想及其當代意義[D].吉林大學,2008.
[16]葉圣濤.基于手段—目的視角的休閑、游憩和旅游的概念辨析[J].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06).
[17]劉娟.人的全面發展視域中的休閑方式變革[D].河北師范大學,2011.
[18][美]托馬斯.古德爾.馬惠娣,成素梅譯.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
[19]彭立威.論生態人格——生態文明的人格目標訴求[J].教育研究,2012(09).
[20]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上海:商務印書館,1982.
[21]潘立勇,毛近菲.休閑、審美與和諧社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05).
[22]王穎.現代休閑文化的審美價值[D].陜西師范大學,2008.
[23]于光遠,馬惠娣.于光遠馬惠娣十年對話——關于休閑學研究的基本問題[M].重慶大學出版社,2008.
C912.81
A
1007-9106(2017)05-0083-05
*本文為2015年四川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四川省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研究中心項目”,項目編號:scxf201518;2015年四川省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文化產業專項課題)“新常態下城市休閑文化創新驅動研究——以成都市為例”(項目編號:SC15XS027)。
張莉(1986—),女,西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博士,研究方向為休閑文化與思想政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