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州:圍繞“五聚焦”推動人社事業再上新臺階
2016年,成都崇州市圍繞“五聚焦”工作主線,推動人社事業全面進步。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9578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 744人,農村富余勞動力新增轉移就業8002人,藏區“9+3”畢業生初次就業率100%,城填登記失業率為3.2%。全市城鎮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17.35萬人,基金征繳100087.53萬元,全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達19.01萬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29.50萬人。
2016年6月,成都市崇州現代農業和旅游業專家服務基地被人社部確定為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成為成都市唯一、四川省第二個國家級專家服務基地。
目前,成都市崇州現代農業和旅游業人才工作站擁有集科研、辦公、生活為一體的專家大院及3000余畝科研用地、167座工廠化標準化大棚和1000余人的專業服務團隊,并逐步建成了“1個專家大院+1個專家智力供需平臺+4個產學研基地”的綜合服務載體。
該基地已聘任專家達168名,合作的科研院校達34個,從農業延伸到旅游、文化、大數據等多個領域,實現了多領域專家抱團合力推動地方經濟發展。
為助推李家巖水庫這一重大工程項目,崇州市人社局主動作為,從就業、社會保障等層面推進水庫建設。制定《移民就業保障工作實施方案》,多次進村入戶調查核實情況,摸清了4023名占地搬遷人員的勞動能力和就業意向。
2016年,該局還多次組織企業到懷遠鎮青峰嶺社區、文井江鎮馬家社區開展“李家巖庫區就業巡回服務活動”,提供就業崗位600余個。同時為庫區搬遷婦女提供母嬰護理、家政服務等培訓服務。
針對全市16個相對貧困村致貧原因各不相同,崇州市人社局將所有貧困戶按照致貧原因、就業創業能力、勞動技能等進行分類,結合崇州產業資源優勢,大力實施“一戶一策”。
一是鼓勵就業援助基地、見習基地吸納貧困戶中高校畢業生和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兜底安置;二是通過藤編、手工藝品制作等居家靈活就業及鄉村農家樂餐廳服務員、中式烹飪等“短平快”的專業培訓,提升貧困群眾職業技能水平;三是組織培訓機構和企業在相對貧困村反復開展“送政策、送崗位、送技能”的就業援助活動。2016年,共開展就業巡回服務活動8場,開發公益性崗位52個,培訓就業困難人員50名,實現了“造血式”扶貧。
如何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嚴厲打擊惡意欠薪行為,長期以來都是備受關注的話題。2016年,崇州市人社局大膽創新,努力推動執法服務一體化。
整合資源外延職能,強化監督服務力量。對內整合就業局、勞動監察大隊等資源,對外聯合工會、工商聯、住建等部門,形成了集查處打擊、調解矛盾、服務解困于一體的支付農民工工資監督服務隊伍。同時,探索建立了由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共同參與的“三方協商”機制,已有70余家企業參與。
構建“智慧預警”機制,實時監管企業動態。建成“崇州市企業用工信息庫”,建立“紅黃藍”三色預警機制,列出監管重點行業、區域和企業,形成了全面監管和重點監控結合的格局,有效將勞動糾紛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
創新服務機制,提升監督服務質量。制定了崇州市勞動關系和諧企業(工業園區、鄉鎮)創建標準,成功創建勞動關系和諧企業43個、勞動關系和諧工業園區1個和勞動關系和諧鄉鎮25個。依托鄉鎮社保服務中心,大力推進“兩網化”建設,建成25個一級勞動監察網格,將服務機構延伸到基層。成立了“勞動監察流動服務站”,拉網式排查全市企業和諧勞動關系建設情況,大力宣傳勞動保障有關法律和政策。建立“巡回仲裁庭”,為勞動糾紛處理提供綠色通道,做到“申請、立案、調解、結案”四環節一日畢。
2016年,崇州市人社局深入研究制度設計、技術防控、指標分析、預警機制等防控手段,確保了社保基金的安全完整。
一是借助“互聯網+”思維模式,構建了一個線上交流平臺、一套線下溝通機制、一場知識競賽的溝通對接體系,提升了全市醫保工作人員的業務知識水平;二是創新建立“紅黃預警”機制,對次均支付、就診人次、總控費用、在床率等重點指標數據實施“紅黃”預警;三是將新組建的稽核隊伍分為信息、現場、藥品、財務、審核等5個專項小組,打造出一支專業化稽核隊伍,有效提高了稽核工作效率。
崇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李世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