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存生
“海上自由”原則與南海問題的合理解決
嚴存生
“海上自由”是十六世紀初由格勞修斯根據海洋與陸地的不同本性提出來的與適用于陸地的“主權”原則不同的處理海洋問題的原則。“海上自由”意味著海洋資源不能為任何個人所私有,只能為全人類共有。在合理的范圍內大家都可以自由地利用海洋資源,進行研究、航行和在不破壞海洋環境、生態系統的前提下開發海洋資源。南海問題的產生導因于某些國家出于其霸權主義立場想對我國的發展加以遏制,以及周邊一些國家錯誤地理解了“海上自由”的含義,想借我國尚無力有效管轄南海之機,用“哄搶”的辦法占領一些島嶼,擴大其“主權”范圍。南海是我國的固有領土,也是海洋的一部分,它是我國與其他周邊國家聯結的紐帶,是大家的海上后花園和海洋產品的重要基地。南海問題的解決,不能只考慮“主權”原則,還要考慮“海上自由”原則。故此,我國遵循國際法,特別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提出通過和平協商的辦法解決爭端,在討論爭端問題時,“擱置爭議,公同開發”,是解決南海問題的最好辦法。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開展南海論壇,在廣泛討論達到共識的基礎上,建立相應的協調機構和制定各種管理法規,使南海秩序法律化,進而使南海周邊國家成為和睦的鄰居和利益共同體。
海上自由原則;南海問題;和平協商;共同體
南海爭端無疑是當前我國人民最為關心的問題之一,因而如何合理地解決南海爭端也成為大家思考的一個焦點。南海作為海洋的一部分,其問題的解決當然要遵從公認的“海上自由”原則。
1.人類國際社會關系歷史的簡單回顧
人的社會性決定了他們必須生活于社會之中,但是由于人的二重性,即自然屬性或動物屬性與社會屬性或道德性,因而人類社會有兩種法則:自然法則和道德法則。自然法則又稱之謂叢林法則或實力法則,這一法則意味著每個人的行為只考慮自己的眼前利益,不考慮他人的存在和社會的發展,因而只講“力”不講“理”,從而出現以強凌弱,以大壓小的“黑社會”狀態。道德法則的出發點與之相反,在考慮他人的存在和社會發展的前提下,合理地安排自己的行為和追求自己的利益,以求得和諧的人際關系和統一的社會秩序。道德法則與自然法則不是截然對立的,因為它并不是完全排除力對人的行為的作用,而只是對力加以合理限制,使它正當地和更有效地發揮作用。也就是說,使力的使用具有道德性或理性地使用力。所謂理性地使用力指充分地考慮主客觀的情況,充分尊重客觀規律,有正確價值選擇,不作力所不及或對他人和社會有害的事情。這也就是說,它既講“理”又講“力”。這就像有“勇敢”品德的人,不會莽撞行動,而是大膽和智慧地選擇行為。
由于在早期的人類社會里,人的自然屬性或動物屬性居于主導地位,因而那時自然法則對人的行為起決定作用,所以人類社會初期基本處于一種無序狀態,只有在很小的范圍內,如氏族組織里,才有一些習慣性的道德法則,也才可能形成某種程度的秩序。這一小范圍內的秩序隨著人的能力、需要和社會的發展逐步擴大,但開始僅限于同一血緣的人們之間。后來突破這一點,出現了以地區劃分的非血緣性的社會組織,即國家。它能在一個地區用道德法則建立起一個統一的秩序。當然這一秩序的初期仍以力量的大小來決定人們在社會中的位置,所以這種秩序是非常不穩定的,文明程度也很低。經過漫長歲月,一個國家內部的人際關系才越來越密切與和諧,習慣性的道德法則也演化出一種特殊的種類,即國家制定“法”。并越來越用它來規制人們之間的關系,因而人類社會進入一種新的狀態,即法治狀態①或有法狀態。在這一狀態里,人際關系不再是僅僅憑力,而更多地是憑理或法,由此人類才進入比較文明的社會。德國著名的哲學家康德深刻地指出過這一點,他認為人類社會的法治狀態的實現有一個過程,它要經過一個國家的法治到全世界的法治的過程。人類歷史中在一個國家內部曾經出現過的由自然狀態發展為法律狀態的過程,在世界范圍里也會發生。“大自然通過戰爭、通過極度緊張而永遠不松弛的備戰活動、通過每個國家因此之故哪怕是在和平時期也終于必定會在其內部深刻感受到的那種缺匱而在進行著起初并不會是完美的種種嘗試,然后在經過了許多次的破壞、傾覆甚至于是其內部徹底的精疲力竭之后,卻終將達到即使是沒有如此之多的慘痛經驗、理性也會告訴給他們的那種東西,那就是:脫離野蠻人的沒有法律的狀態而走向各民族的聯盟。這時候,每一個國家,縱令是最小的國家也不必靠自身的力量或自己的法令而只須靠這一偉大的各民族的聯盟(foedus amphictionum),只須靠一種聯合的力量以及聯合意志的合法決議,就可以指望自己的安全和權利了。……達到野蠻人剛好是如此之不情愿而被迫達到的同一個結論,那就是:放棄他們那野性的自由而到一部合法的憲法里面去尋求平靜與安全。因而所有戰爭就都是要……建立起國家與國家的新關系的反復嘗試,并且是要通過摧毀或者至少是瓦解一切國家來形成新的共同體;然而這些新的共同體,或則是在其自身之內或則是在他們彼此之間,卻又變得無法維持,于是就必須再度經受新的類似的革命。直到最后,部分地是由于內部有公民憲法的可能最好的安排,部分地是由于外部有共同的約定和立法,人們才會猶如一架自動機那樣地建立起能夠維持其自身的、就像是公民共同體的這樣一種狀態來。”②即“作為一個基地而使人類物種的全部原始秉賦都將在它那里面得到發展的一種普遍的世界公民狀態。”③
康德還認為,戰爭、各國之間的經濟和文化交往,以及人民在政治上的自由和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公民中不斷增長著的道德責任感是促進和平關系確立的重要因素。而在這些要素中,戰爭的作用具有關鍵的意義。首先,戰爭迫使人們分散到地球的每一個角落。其次,如果一個民族沒有因為內部的不和建立起某種法律制度,戰爭也會從外面做到這一點。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戰爭的代價越來越大這一事實,最終與它所尋求的政治目的背道而馳。
促進國與國之間確立和平關系的第二個要素是各國之間的交往,特別是貿易上的往來。隨著商業活動的開展,在商業貿易中所形成的一些規范,如自由的、公平的競爭原則,也必然對國家的行為產生影響。而且由于每個國家的利益越來越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一個國家的動蕩會影響到別國的利益,因此,“其余的這些國家盡管自己并不具有合法的權威,但卻由于自己所受的危險的驅使而自愿充當仲裁者。”而戰爭摧毀了商業,阻礙了國際貿易的發展,因而經濟上最發達的國家開始尋求旨在維護安全與穩定的國際政治,這就加入了人們對和平的期望。不僅如此,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戰爭的手段也在不斷升級,武器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具有破壞力,戰爭造成的破壞日益與它所要達到的政治目的背道而馳。終于有一天,戰爭不再能夠作為對外政策的有用工具。
此外,還有一個因素,這就是世界上不同國家的公民中不斷增長著的道德責任感。康德指出,自然為人類規定的目的,即建立以一部完善的憲法為基礎的公民社會,在此基礎上建立各個國家的聯盟,以實現永久和平,這一目的單單靠政治的、法律的手段還是無法實現的。它的完全實現有賴于人的道德的進步。只有在道德完善的基礎上,以完善的公民社會為基礎的國家聯盟才可能同時也是道德的世界,也就是,自由的王國④。
顯然,現在的國際社會仍在很大程度上處于叢林狀態,因為國家之間非常不平等,而且常常訴諸武力,一些大國更是搞霸權主義,憑借它們手中的經濟和軍事實力,肆意地干涉別國內政和掠奪別國資源。所以,國家的出現并沒有使人類完全進入文明狀態,因為在國家之間的關系要達到和諧和進入有序狀態就要像國內發展一樣要走漫長的道路,要尋找用以調節它們關系的道德法則。
2.協調國際社會關系的兩個道德原則:自由原則和主權原則
我們知道,國際社會上首先提出的是“主權”原則。在西方最早從理論上論述“主權”問題的是法國的讓·布丹(Jean Bodin,1530—1596),他著有《主權論(國家六論)》,他第一個從理論上論述了國家及其“主權”(sovereignty)問題,說“主權是共同體(commonwealth)所有的絕對且永久的權力”;又說:“主權是凌架于公民和臣民之上的最高的和絕對的權力”⑤。這就是說,國家主權是國家中處于至上地位的權力,或是能對所有的臣民和社會組織行使管轄的權力。
顯然,“主權”這一概念源于“所有權”概念。“所有權”又叫財產權,指的是人對財物的使用、經營和處分的權利,這種權利是人類社會秩序的基礎,因為人類的生存離不開外界財物,人要生存于自然環境之中,并從中吸取生活的資源。這意味著人要利用外界的財物,而當這一利用關系固定和發展為壟斷性的利用時,利用就變為占有,即排他性的利用,而當這種占有關系被社會認可時就變為所有權關系,即固定的、持續的和排他性的利用關系。這種關系意味著這一部分財物被他所控制,歸他所有,他可以自由地支配它(使用或處分)。當這一關系受到侵犯時,他可以請求公權力救濟,排除這一侵犯。很清楚,任何社會秩序的建立都必須首先認可和維護這一關系。因為只有如此,才能免除財物占有上的混亂局面,從而保障人們生存的基本條件。
由于“所有權”不是自洽的,它要求助于社會的認可與保護,這就產生了社會權力和國家權力,這種權力是一種特殊的權利,是認可、管理和救濟“所有權”的一種權力,其存在的價值就在于規范“所有權”秩序,彌補其本身的不足。它作為一種特殊的權利,并不是要直接利用“所有權”客體的資源,而是要協調“所有權”主體間的關系,使他們保持一個良性互動關系。顯然,國家主權就是這些權力中最高的一種權力,或者說它是這些社會權力的總主管。國家權力概括起來有對內和對外兩方面的功能,對內就就是管理或管轄,目的在于協調內部關系,增強內部團結,優化內部結構,提升內部能力;對外從歷史上看就是保護和擴張生存空間。“所有權”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叫市民社會,為了彌補市民社會的不足,以公共權力為基礎建構起來的社會層面叫政治社會,即國家。“主權”就是集中起來的所有權,就是管轄各種“所有權”的權力,它對內有至上性,對外有獨立性。
“海上自由”原則是由西方古典自然法學的創始人格勞修斯在《捕獲法》(1605年)一書中提出的⑥。該書及其所提出的“海上自由”原則,雖然勞直接原因是反對當時的海洋霸主葡萄牙和西班牙⑦,為荷蘭爭得海上自由,但其意義絕非如此,而是為反對一切海上霸權主義提供了一個精神武器。
格勞修斯繼承和發展了讓·布丹的“主權”思想,但否認“主權”的絕對性(至高無上和不可分割)。并且指出“主權”只適用于陸地的資源的管理。對于海上的資源的管理他則提出了“自由”原則。這是因為海洋無法占有,也無須占有。不過他指出,這并不意味著海洋是無主的,它屬于全人類的共同財產。大家都可以在其中自由航行和捕魚。
格勞修斯之所以提出“海上自由”原則,是基于以下思考:
格勞修斯認為制定法(市民法)源于自然法,而自然法源于事物的本性(自然,包括人的本性和人的行為所面對的客觀對象的本性)。他說,自然法是市民法之母,自然(本性)是市民法之祖母。而海洋的本性決定了我們與之打交道時不能用“主權”或“所有權”原則。他說,海洋之水,廣闊無邊,又流動不止,因而“既不可阻擋,又無法容納”,無法占有,也無須占有。所以“按照事物本身的呈現,海洋不能被強加任何隸屬狀態,因為本質上它應該對所有人開放”;“因此,海洋不能完全專屬于任何人,因為自然非但不允許如此,而且要求海洋必須是共有的”⑧。
格勞修斯的“海上自由”觀念,提出初期雖然曾有人反對,但逐漸為大家所接受。不過在接受中有所修改,這就是把海洋劃分為公海和私海,私海就是近于陸地的海洋。他們認為這一部分海洋與就近陸地上的居民有某種關系,是其生存條件的一部分,交給他們管理也更方便一些,所以可以劃入其“主權”的范圍,由此產生了領海、大陸架、專屬經濟區等概念。領海⑨這一概念最初就是由當時的海上強國荷蘭以安全為理由提出的,其3海里領海的主張也是根據其艦炮的射程確定的。后來美國強大了,提出了大陸架的概念,并以之確定了其領海的范圍。1945年,杜魯門執政時,宣布其領海的管轄權延伸至大陸架。其他國家尾隨其后,許多國家也把其領海延伸為12海里或200海里,并普遍提出了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主張。
顯然,海洋中的國家“主權”的這一部分,與陸地上的“主權”有不同的含義,它仍然必須尊重海洋的本性,保留海上自由的部分內容。如允許航行自由、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的自由等。這意味著國家對海洋的管理,不能簡單地適用原有的“主權”概念和原則,或者說不能只考慮“所有”問題,還要考慮“自由”問題,不能壟斷這一領域的資源,使之也能為他國人民所利用。另外,顯然不能由此理解為他們對這一海域的資源具有絕對的所有權,不準別國的人民利用。因為他們只不過是這一海域的管理者和保護者,而不是“主人”,“主人”是全人類。他們也無能力像陸地那樣占有這一海域,明確地劃定其界線。
我們認為,把一部分海域劃歸為“主權”范圍,并以“主權”原則來管理雖然是既成事實,但嚴格地說是欠妥的,有悖于海洋的本性,也背離了格勞修斯基本思想,因而隱含著許多矛盾。而后來的實踐也證明了這一點,許多國家向海洋擴張,提出主權的主張,國家之間也因爭奪某一海域、海島(礁)而發生矛盾和斗爭。前者最典型的是日本的“沖之鳥島”事件⑩。后者如英國與阿根廷的馬爾維納斯群島(福克蘭群島)之爭,我國與南海周邊國家的南海之爭等。
面對“海上自由”理解上的分歧和海上斗爭的日益增多,國際社會經過長期的磨合,逐漸達成共識,于20世紀末在聯合國的主持下召開了多次會議,于1982年制定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U-nited Nations Convention on the Law of the Sea,簡稱LOS)。此公約對內水?、領海?、臨接海域?、大陸架?、專屬經濟區(亦稱“排他性經濟海域”簡稱:EEZ)?、公海?等重要概念作了界定。對當前全球各處的領海主權爭端、海上天然資源管理、污染處理等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裁決作用。這一海洋法的確立無疑體現了“海上自由”精神,對保護“海上自由”具有重要的意義,它使“海上自由”合法化,初步實現了有法可依。但是由于這一法律是初步的,制定時又受到各國力量博弈的影響,因而其內容難免會有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加之現在世界上許多國家尚未承認和加入這一公約,或對公約采取實用主義的策略,有用就承認,不利則不理,或只用公約約束別人,因而使其權威性和約束力受到很大的影響?。
“海上自由”的具體內容是什么?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們有著不同的理解和回答。如格勞修斯認為,海洋的劃界是海灘,“海上自由”主要是航行自有和捕魚自由。再如《國際海洋法公約》規定了不同海域“自由”的具體內容,如領海:沿岸國可制訂法律規章加以管理并運用其資源。外國船舶在領海有“無害通過”(innocent passage)之權。而軍事船舶在領海國許可之下,也可以進行“過境通過”(transit passage);專屬經濟區(排他性經濟海域):所屬國家具有勘探、開發、使用、養護、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資源的權利,對人工設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環保等的權利。其他國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飛越的自由,以及與這些自由有關的其它符合國際法的用途(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等)……。
顯然,以上只是制度層面的歸定,因而也是淺層次的。從哲理的高度出發,“海上自由”的深層次含義應包含著三個主張和三個限制,其自由也包括三個方面。
1.三個主張和三個限制或反對
第一,主張海洋公有而不是私有,即歸全人類共有,不屬于哪一部分人私有,因此,只可以利用,而不可以占有,也不屬于“主權”的對象,因而反對把海洋私有化和“主權”化。之所以如此,理由是:首先,海洋的本性決定了它不能被一部分人占有和控制,但又能為所有的人利用和服務;其次,海洋為人類共有才能更好地促進人類的文明和發展,防止國家之間不必要的矛盾和斗爭,也才能把不同國家的人民有機地聯接起來,使其產生人類共命運的感情和信念;再次,海洋的不被私有化和主權化人們才能更好地利用海洋資源,防止它被一部分國家和個人壟斷造成浪費和由此產生的對海洋環境的破壞。
第二,主張海洋和平,反對暴力和戰爭,主張平等與反對海上霸權主義。自由是離不開實力的,一般說來,有多大的實力就有多大的自由,但自由不是實力的濫用,不是尊崇強權法則(強盜邏輯)、實力法則或叢林法則,以強力推行自己的主張,以勝敗論英雄。海上霸權主義始于15世紀以來西方海上強國,相繼有西班牙、荷蘭、英國、美國等。他們在世界各地建立軍事基地、自由港,以維護其霸權地位。進入20世紀以來,他們往往又以“海上自由”為幌子推行其霸權主義。“海上自由”與海上霸權主義是截然不同的,“海上自由”要求世界上所有國家在海洋中平等相處,而海上霸權主義則正好相反,意味著侵略、壓迫和對資源的壟斷。而自由是離不開平等的,不平等的自由勢必造成對他人自由的侵害,聽憑實力濫用勢必陷于“自然狀態”,即人人不自由的無政府狀態。
第三,主張合理利用海上資源,保護海洋環境,反對濫用海洋資源,破壞海洋環境和海上生態系統。海洋資源為人類共有,會不會導致大家對資源的漠不關心,從而造成資源的效益低下或浪費呢?我們認為這一擔憂是存在的,它也同樣存在于過分私有化的社會之中。強調絕對私有化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現實已清楚地告訴我們,當社會財富被少數人壟斷時,會促使富人去追求豪華的生活而造成資源的浪費,也會引起許多不必要的爭斗。因此,絕對的公有或私有都是有害的,在歷史上也是不存在的。歷史的真實是,社會的資源被分為公有和私有兩部分,而且往往是公有的部分大于私有的部分,因為任何一個國家的大部分國土:山川、森林和礦藏都歸國家所有,耕地、牧場占地比例是少數,即使是土地中的耕地,也不會全被私人占有,總留有部分公用地,以解決公益事業的需要,也有利于聯絡大家的感情,使大家結合起來成為一個共同體。所以,在任何時代,社會財富被私有化的程度都是有限的,在大多數情況下,公有財富所占的比例都是很大的。因而,絕對的公有或私有是不存在的,公有和私有會同時存在,保持一個合理的比例,這才最有利于資源的最優化。一個國家內部如此,全球范圍里海洋和陸地也是如此,海洋的總體上公有和陸地的某種程度的私有是有利于海洋資源的合理利用的,也會有利于遏制資源的過分積聚所易于引起的財富濫用。
基于以上思考,我們要批判兩種對“海洋自由”原則的錯誤理解:一種是“自由”的極端主義觀念,即把“海上自由”理解為不受任何限制,隨意地占有、開發和濫用海洋資源,像在自然狀態下一樣;另一種就是海上霸權主義,即超級大國利用自己在海洋中的強大實力,壟斷海洋資源,排斥其他國家利用海洋資源。也就是說,只準自己而不允許其他人“自由”地利用海洋資源。
2.海洋自由的三個主要方面
第一,研究、勘查海洋的自由。這是海洋自由中自由度最大的一種,也是限制最少的一種自由。即任何人、任何國家都可以對任何海洋進行正常的科學考查和研究。而我們知道,有些海洋或海洋資源是只準研究不準開采的。如兩極;再如瀕臨絕境的海洋生物。
第二,航行自由或通行自由。這是本來意義上的“海上自由”之一,也是限制度中等的海洋自由。即使是“主權”范圍內的海域,一般也允許此自由的存在。此自由分為海洋水面的船舶通行、海洋上空的飛行自由和海底的架設電纜和鋪設管道的自由三個層次的自由。
第三,合理利用海洋資源的自由。海洋資源異常豐富,種類繁多,但也不是無限的,需加保護,不準開采或只準進行適當保護性開采。基于此情況,海洋資源的大部分可以開采和利用,但必須加以限制,必須以“合理”為原則。所謂“合理”,不外乎:一是不造成對資源的壟斷,能使別人有同樣的機會享有這些資源,也就是說符合公平原則;二是不造成資源的浪費;三是不造成資源的滅絕,不造成海洋環境的惡化和生態系統的破壞。總之,不要因開采而毀滅海洋這個生命之母。
3.“自由”與“主權”對立的相對性
“自由”與“主權”從表面上看其詞意義是截然不同的,一個強調了“不被占有”和自由進入,另一個強調了“占有”和嚴禁進入;一個強調了“公”,另一個強調了“私”。但它們的含義并非沒有共同之處,例如都主張資源的合理利用,都不完全拒絕資源的大家共享?,都不把資源視為是無主的。再如,上文所講過的“主權”的海域部分,并不完全否認和排斥“海上自由”的內容等。所以,我們在理解“自由”與“主權”原則時,不可把它們絕對化,因而認為它們是互不相容的。恰好相反,在“主權”范圍內有“自由”,在海洋中實行“自由”原則時,也會有種種限制。因此,我們在解決“主權”方面和海洋(公海)方面的問題時,不能持形而上學的立場,而應把兩個原則有機地結合起來。
我國人民很早以來就在南海從事生活和生產活動,南海是我國對外交往的一個主要通道,也是捕撈海洋生物的一個主要場所。大量的史料證明我國人民對南海進行了持續不斷的開發、利用和有效的管理,時間已達2000多年。中國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了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最早并持續、和平、有效地對南海諸島及相關海域行使了主權和管轄。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和在南海的相關權益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確立的,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的承認,具有充分的歷史和法理依據。所以,南海是我國的固有領土。雖然,近代一段時期里它們曾被法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者?相繼占領過,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根據1943年的《開羅宣言》和1945年的《波茨坦公告》的有關規定,1946年由日本歸還中國。當時的國民政府隆重慶祝和接收了南海各島嶼,派兵駐防,隨即出版了地圖公示世界,明確地劃定了南海的范圍,確定了各個島的名稱。隨后,世界各國都承認了這一事實,各國出版的地圖也都加以了確認。直到20世紀70年代,沒有哪個國家對此提出疑義,世界各國和南海周邊國家出版的地圖也都確認這一點。
1.南海爭議的興起和現狀
20世紀70年代之后,由于我國國力不濟,內外交困,顧不上南海,加上南海的豐富資源被逐漸發現和開采?,致使一些周邊國家開始蠶食南海島嶼,占領并開發所占領島嶼的資源?,并提出了主權要求。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把中國等對日戰勝國排除在外,單方片面和日本簽訂了《舊金山和約》?,并規定了日本放棄對南沙群島及西沙群島的一切權利、權利根據和要求。該條約的最大漏洞就是沒有明確規定將南沙群島歸還中國。這就成為后來一些國家對南海提出無理主權要求,侵占南沙島礁的借口。
近些年我國國力和海洋意識增強,開始增加對南海的投入,已經修建了一些島嶼(7個)的基礎設施,提升了在南海的影響力,因而也加強了對南海的管理。由此就與周邊國家為之發生了沖突,而美國、日本等國家為了遏制中國的發展,也借此挑起事端,不斷地挑撥我國與周邊國家的矛盾,并以派兵頻頻駛入南海相威脅。試圖攪亂南海的局面,阻礙我國的發展。
我國政府為了緩和、解決與南海周邊國家的矛盾,除了與各個國家單獨協商制定了一些協議外,還于2002年11月4日與周邊國家在充分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定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為了進一步推進和落實這一宣言,又于2013年9月在東盟第六次高官會上達成共識,著手制定《南海行為準則》。
但是,個別國家卻違背已經作出的承諾,在美、日等國的慫恿和操縱下,不斷制造事端,擴大矛盾,甚至用惡人先告狀的卑鄙手法,挑起國際訴訟,誣蔑我國的國際形象,想致我國于被告的不利地位和為美、日等國家插手南海尋找借口,并把他們的無理要求通過“司法”活動包裝,使之合法化,強加于國際社會。最為突出的是菲律賓的阿基諾三世,在美、日等國一部分人的教唆和操縱下,導演了一場“南海仲裁”鬧劇,于2013年把中國告上“國際法院”,試圖假借“國際法院”之名和通過“司法”活動使之無理要求合法化,改變我國對南海擁有的主權地位?。為了實現這一陰謀,他們精心策劃組織了一個非法仲裁法庭和經過一系列活動,于2016年7月12日完全按照菲律賓的要求作出裁決。現已查清,這一仲裁庭與國際法院無直接關系,他們審理的是連國際法院也無權審理的領土主權歸屬問題,而且竟然無視歷史現實和公平原則,作出了非常荒唐的裁決。該仲裁庭判菲律賓“勝訴”,聲稱中國對南海海域沒有“歷史性所有權”,并否定了中國主張的“九段線”?。
對于這一裁決,在此之前,中方多次聲明,菲律賓共和國阿基諾三世政府單方面提起仲裁違背國際法,仲裁庭沒有管轄權,中國不接受、不承認。裁決公布后,我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于2016年7月13日發表了《中國堅持通過談判解決中國與菲律賓在南海的有關爭議》的白皮書。白皮書說,菲律賓政府2013年單方面提起的南海仲裁案違反了中菲通過雙邊談判解決爭議的協議,侵犯了中國作為《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締約國自主選擇爭端解決方式的權利,濫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爭端解決程序。應菲律賓單方面請求建立的南海仲裁案仲裁庭自始無管轄權,所作出的裁決是無效的,沒有拘束力。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在任何情況下不受仲裁裁決的影響。中國不接受、不承認該裁決,反對且不接受任何以仲裁裁決為基礎的主張和行動。菲律賓濫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強制爭端解決機制,單方面提起并執意推動南海仲裁,是披著法律外衣的政治挑釁,其實質不是為了解決爭端,而是妄圖否定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
而美國等國,雖然它們不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簽字國,但卻對裁決表現出少有的肯定和積極態度。美國上下一致要求中國接受仲裁,在南海仲裁問題上作出讓步,并派兩艘航母和多艘軍艦到南海向中國施壓。這也并不奇怪,因為這一仲裁案實際上是他們幕后導演的,其裁決正符合其把南海公海化,以便達到其插足和掠奪南海資源尋找借口的目的。不過。由于我國表達了堅決否定的立場,并在南海采取了積極的應對措施,加上菲律賓新上任總統的立場改變,準備化解中菲矛盾,以及東南亞許多國家對裁決的批評或冷漠態度,又考慮奧巴馬即將參加在中國杭州召開的G20會議,因而外表上多變的美國政府在2016年7月25日,由其國務卿克里出面表明立場:美國對菲律賓單方面提出仲裁案的內容不持立場,明確支持菲律賓跟中國恢復對話,通過雙邊對話協商來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
這一裁決是由菲律賓前總統蘇加諾三世在位時策劃的,最后致使中菲關系破裂。新任總統杜特爾特上臺后態度有所變化,訪問了我國,同意擱置主權之爭,通過協商的辦法解決問題,加強合作,并簽定了一系列協議。所以,最近的發展出現了一些好的趨勢。
不過,美日遏制中國、搞亂南海的圖謀不會改變,所以,最近又挑動新加坡?、澳大利亞制造輿論,要“維護”“南海仲裁”的效力。美國與越南也是眉來眼去,來往頻繁,甚至恢復軍事交往,派艦艇訪問金蘭灣。不過越南又馬上接受了我國軍艦訪問金蘭灣,以求得平衡。
但是事與愿違,東南亞國家,包括菲律賓和越南,從內心是對美國和日本有戒心的,知道他們并不是國際法和南海和平秩序的維護者,而只是想把自己當成遏制中國發展的工具,而且他們認識到與中國直接對抗顯然沒有什么好結果。所以,他們并沒有死心踏地跟隨美國跑,只是想在中美之間搞平衡,從中牟利。因而當2016年7月25日,中國和東盟國家外交部長在老撾萬象舉行會議上,東盟國家不但閉口不談仲裁決議,而且會晤后發布了一個聯合聲明,聲明重申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具有里程碑意義,展現了各方依據《聯合國憲章》以及包括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在內的公認國際法原則,共同維護地區和平穩定、增進互信和信心的共同承諾;聯合聲明重申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在維護地區和平穩定中發揮的重要作用。聯合聲明承諾,全面有效完整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并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實質性推動早日達成《南海行為準則》。
以上情況說明,現在的南海是一個半“自然狀態”,即以實力和利益法則為指導而實施的混亂占有、掠奪狀態,一個西方霸權國家宣揚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脅的狀態。我國盡管經過許多努力,與周邊國家不斷協商,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大家對爭論問題還未真正達成共識。由于一些國家的領導人眼光短淺,有投機心理,加上西方霸權國家的挑撥離間,因而,已達成的協議,未能得到有效地遵守。
現存在于南海有幾種力量:中國、周邊國家(其中又有菲律賓、越南、馬來西亞、印尼、文萊等五國)和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這幾種力量在其中博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各吹各的號,各唱各的調。挑起事端者表面上是菲律賓、越南等沿海國家,背后實際上是美國等國家,它們想制造混亂,混水摸魚,遏制中國的發展。
從表面看,南海的爭端有二個方面的問題:其一,是我國與周邊國家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歸屬問題;其二,是我國與美國、日本等國家在南海的“航行自由”問題,他們認我國增加在南海的設施,會被用于軍事目的,阻礙他們船舶的自由通行。
2.解決南海問題的思路和建議
南海是亞洲三大邊緣海之一。北接中國廣東、廣西,東面和南面分別隔菲律賓群島和大巽他群島與太平洋、印度洋為鄰,西臨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海域面積有356萬平方公里,其中有超過200個原來無人居住的島嶼和巖礁,通稱為南海諸島。中國在南海中的重要島嶼有海南島和東沙、西沙、中沙、南沙四大群島以及黃巖島等。南沙群島陸地面積雖然只有二平方公里,但是整個海域面積達八十二萬三千平方公里,而且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南沙群島地處越南金蘭灣和菲律賓蘇比克灣兩大海軍基地之間,扼西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沖,是通往非洲和歐洲的咽喉要道和重要的國際航道。因而對周邊國家和世界上的貿易都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南海有著豐富的水產和礦產資源?,對我國今后的發展尤其重要,特別是對實現“一帶一路”(the Belt and Road,縮寫B&R,國際民間代號1216)發展戰略影響巨大。“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它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是起始于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重點就是南海,沿線所經過的正是以南海周邊國家為主的東南亞同盟國家。所以,“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要實現,首先必須解決南海問題。只有南海穩定和暢通了,只有南海周邊國家被帶動起來了,和我國形成了良好關系,同心協力為這一戰略的實現而奮斗,才能進一步帶動太平洋周邊國家、中東國家,乃至非洲國家、歐洲國家。從更深的層次講,“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實際上表明我國的發展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而且我們選擇了一條與西方國家的殖民主義和霸權主義不同的道路,即和平和共同發展的道路。這一道路要以我國這幾十年的發展成果為基礎,帶領周邊國家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這是因為,“一帶一路”戰略所遵循的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它以經貿合作為基石,不帶任何政治條件,充分尊重各個國家的自主和自愿;所追求的是“五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政策溝通、人心相通。“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開放合作的宏大經濟愿景,需各國攜手努力,朝著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標相向而行。努力實現區域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安全高效的陸海空通道網絡基本形成,互聯互通達到新水平;投資貿易便利化水平進一步提升,高標準自由貿易區網絡基本形成,經濟聯系更加緊密,政治互信更加深入;人文交流更加廣泛深入,不同文明互鑒共榮,各國人民相知相交、和平友好。
這就是說,我們要站在“一帶一路”戰略的高度來認識南海問題,而且要用“一帶一路”的精神來解決它。
但是,南海問題是很復雜的,因為它涉及的方面很多,各國各有各的主張和既得利益。所以很難達成共識。例如在南海的主權及其歸屬問題上分歧很大。有的公開聲稱對南海有全部(如越南)或部分的主權(如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有的認為南海沒有島只有礁,所以南海是公海,不存在主權問題(如美國)等。從南海的實際控制情況看,南沙群島的45個島嶼分別被周邊國家占領著,并已建設了許多設施,駐有軍隊,像對待領土、領海一樣進行著行政管轄,開采周圍的資源,獲利頗豐。如越南已從石油開采中獲利幾百億美元?。因此,要使他們放棄這些利益,達成共識,是不容易的。
目前,解決南海問題的思路歸納起來有三種:
第一種是“主權”思路,認為南海問題歸結起來就是“主權”之爭,因此只有通過解決“主權”問題的辦法來解決。南海周邊一些國家的領導者大都持此觀點,他們淺見拙識,抱著投機的心理,想利用中、美之間的矛盾,撈取好處,因而借我國無力有效管理南海島嶼之機,以搶奪占有的辦法控制在自己手里,并宣布為自己的“主權”,以為這樣就會使之成為自己的領土。
第二種思路是美國、日本等國的思路,認為南海是公海,因而千方百計否認南海是中國的“主權”,否認中國對南海的“主權”地位,甚至用軍事威脅的辦法消除我國在南海的真實存在,其借口就是我國的這一存在威脅了“海上自由”。
第三種思路是上兩種思路的綜合,也是我國提出的解決南海問題的基本立場,即在明確南海是我國固有領土和“主權”范圍的前提下,以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解決領土爭端問題的指示:以“主權屬我、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和平解決”為原則,號召南海周邊國家停止南海島嶼的主權之爭,大家坐下來談共同開發問題。這意味著南海是大家的共同利益所在,不再首先分所有和誰多誰少問題,而是討論如何更好地開發利用問題。
顯然,第一種思路不但使問題難以解決,而且會把南海周邊國家引入永無休止的斗爭之中。因為現在的真實情況是,各國都控制一些島嶼,并都宣布對南海擁有主權。而第二種思路是西方霸權主義國家所企求的,它們想假借維護“海上自由”為幌子進入和控制南海。而這種方案是我國和其他周邊國家所不能接受的。只有第三種思路才是徹底解決南海問題的辦法。它能消除南海周邊國家的爭斗,使他們團結起來,共同致力于南海的保護和開發,并能保障南海的“航行自由”不受影響。所以我們贊同第三種思路。
因此,解決南海問題的關鍵是要大家冷靜下來思考,坐在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問題的解決應著眼于長遠和尋找到一個基本的原則。我們認為,用主權觀念和實力法則是難以解決南海問題的。現在周邊一些國家領導人的思維基本上屬于“主權”類型,所采取的是實力法則:強占島嶼,掠奪資源(只開采,不保護)。這顯然不但違背公理,而且勢必引起相互沖突。因為如果都宣布是自己的主權,并修建設施,派兵駐扎,這只會使南海陷于混亂之中,必然會發生磨擦,甚至會擦槍走火,或走向軍備競賽。而我們知道,戰爭的辦法也只能帶來暫時停息,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就像英國與阿根廷的馬島之爭,我國與越南的西沙群島之爭一樣。因為這種辦法對于解決主權問題有一定作用,但海洋問題不是一般的主權問題,不能作為主權問題來解決,否則只會使問題復雜化。
顯然,根據主權原則是難以解決南海問題的,所以,唯一的辦法是,不談主權屬于誰的問題,只談如何共同開發和保護。這意味著只有擱置“主權”爭議,把南海視為大家的共同財產,就像公海一樣,用自由原則作指導來尋找問題的辦法。基于此,在南海爭端中,我們與周邊國家爭端的解決的基本思路是,改變或淡化“主權”觀念,轉換為主要以“海上自由”原則來思考。這一原則的基本點有二:其一,是不談所有權,資源歸全人類共有,因而反對一部分人對它的占有和壟斷;其二,資源自由使用,主要包括航行自由、飛越自由、鋪設海底電纜和管道的自由、捕獲海洋生物、進行科學研究的自由等。這就是說,我們暫時不談南海的歸屬問題,而把南海資源視為南海周邊國家的共同財產,大家共同開發,共同受益。我國提出的“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原則就是針對此情況提出來的。但措施上還不夠具體明確,所以還沒有被周邊國家接受。
那么,怎么找到突破口呢?我們認為可以分兩步走:
首先,可以組織周邊國家開設一個“南海論壇”,廣泛討論南海的保護和合理開采問題。這一論壇可分為政府間和學者間兩個層次,廣泛討論根本解決南海問題的辦法,尋找協商解決問題的原則,并逐漸制定出各種規則。如魚類捕撈的規則、礦產品開發的規則;航行的規則,防治海上的非法活動(海盜、走私、犯毒等)的規則等。在這里,一要使大家明確南海與周邊國家的關系,意識到它是周邊國家的海上公園和水產品供應地,是優良自然環境的重要構成部分,因而是大家共命運之所在。二要使大家明白,它是周邊國家、乃至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誰也不應占為私有,占為私有不僅會引發彼此之間的矛盾和斗爭,而且不利于對它的有效利用和保護。三要明確對南海開發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所以,要制止掠奪式的開發,防止把南海變成一個死海。四要對南海的開發貫徹互惠原則,使周邊國家都受益,而不是變為少數國家或開發公司獲得超級利潤的一種手段。而我們知道,承包給開發公司開發,往往不僅會使利益的大部分為他們所占有,而且會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五是開發應本著協商一致的原則進行,反對少數國家獨斷專行。六是要保證航行自由,使所有艦船在遵守無害原則下自由通行。七要保護捕魚自由,各國應停止驅趕在傳統捕魚區從事捕撈活動的魚民。
其次,在消除隔閡,取得信任的基礎上,成立一個協商和領導機構,來協商解決開發和保護中所遇到的具體問題。一是要解決無序占有和突擊性建設人工島的問題,盡力維護和恢復南海優良的自然環境和自然秩序。特別是要制止使南海局勢軍事化傾向。也就是說,防止南海變成一個新的戰場或火藥桶。二是制定出南海保護和開發的總體規劃,使開發活動有計劃進行。三是逐漸制定和完善各種規則,用法律來規制各種行為,依法治理南海。
通過這一系列活動,不僅會逐漸改變周邊國家對南海的觀念,化解彼此之間的主權之爭,改變南海的混亂狀態,有效地保護和開發南海資源和環境,而且會消除美、日等發達國家對南海“航行自由”的擔憂,或不給他們插手南海事務的借口,從而起到一箭雙雕的目的。
總之,南海是周邊國家的共同財富,正確地認識它和開發它,不僅會使周邊國家有一個優美的海上花園,豐富的海產品供應地,而且南海會成為它們之間共同的經濟紐帶,把他們連在一起,逐漸融為一個利益共同體,使它們成為友好鄰邦。但也可能相反,弄得不好,也會成為一個火藥桶,一個戰場,使周邊國家變為冤家對頭。因此,要珍惜南海,合理地開發南海。這里的關鍵是周邊國家必須改變觀念,停止主權爭議,用“海上自由”的原則來思考,把南海作為各國主權之外的共同財產來認識,并用共同開發、共同保護、共同受益的思路來解決爭端。南海的開發要本著公平效益的原則和公開競爭的辦法來安排,要把收益的大部分應用于環境保護和進一步的開發,用于南海的公益建設。如港口和燈塔修建、污染治理、安全秩序的維持等等。
最后要補充一點,上面說的是“理”,“理”只是應然的東西,實然或現實并非完全如此,南海的現實是“力”或實力仍起著主要作用,因此僅僅說“理”是不行的。你說的“理”不一定有人聽。所以,我們不能只說“理”,還應以實力為后盾,保障“理”為一些不講“理”的人所接受。為此,就應加強我國在南海的實力,包括適當的軍力。只有我們足夠強大時,才能遏制住那些試圖以暴力手段破壞南海和平秩序和優良自然環境的行為,使他們的圖謀不能得逞。這樣,才能使他們聽得進去“理”,并逐漸把行動統一于“理”之中。也就是說,我們得有兩手準備,雖然說“理”是最主要的一手,“力”是輔助性的,但不是可有可無的。德國古典自然法學家普芬道夫說,在爭取國際和平中我們應有兩種美德:“和平的美德”(virtues of peace)與“戰爭的美德”(virtues of war)?。也就是說,得有軟硬兩手,硬的一手可以不用,但不能沒有。這就叫以戰止戰。我們應記住這一教導。在說理的同時,增強國家的綜合實力,特別是經濟和軍事實力。
注釋:
①即廣義上的“法治”,康德和我國古代的管仲所理解的“法治”,即此義。
②③[德]康德:《歷史理性批判文集》,何兆武譯,商務印書館1996年版,第11—13、18頁。
④參見李梅:《權利與正義:康德政治哲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287頁。
⑤[法]讓·布丹:《主權論》,[美]朱利安·H·富蘭克林編,李衛海、錢俊文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頁及注。
⑥后來(1609年)出版的《論海洋自由》是以該書的第十二章為基礎的,是對其內容的補充和發展。其巨著《戰爭與和平法》(1625年)則詳細論述了國家之間在兩種狀態下應遵守的法律原則。
⑦這一部著作是格勞修斯站在在荷蘭的立場對當時與之爭奪海洋霸權的西班牙、葡萄牙行為的理論反思和批判,也是對160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馬六甲海峽捕獲一艘葡萄牙船只凱瑟琳號正當性的一種辯護。
⑧[荷]格勞修斯:《海洋自由論》,宇川譯,上海三聯書店2005年版,第24、30頁。
⑨在18世紀,以海岸邊大炮所能打到的距離為限。那時大炮射程約為5.6km,故被當時的海洋大國所接受。而后,由于大炮的射程增大,各國遂把領海向外擴大到7、11、22km或更多,不過采用22km的占多數。到1972年,南美秘魯等國家帶頭,為保護其沿海漁業資源,把領海擴大到約370km。1973年召開了第三次海洋法會議第一期會議。經過九年的艱苦談判,新的海洋法公約(即《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于1982年4月30日在第三次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第十一期會議上通過。經磋商,根據大多數國家意見通過的公約規定為,“每一個國家有權確定其領海的寬度,直至從按照本公約確定的基線量起不超過12km的界限為止。”但有些拉美國家仍堅持370km,未簽署此公約。
⑩即把沖繩之南遠距東京千里之遙的兩塊小小珊瑚礁修建成一個(人工)島,并宣布此為日本之島嶼,然后對周圍海域提出200海里主張,這樣就可為日本帶來約40萬平方公里的專屬經濟區權利,這相當于日本全部專屬經濟區面積的10%,比日本陸地面積還要大。日本不惜重金極力打造遠距東京千里之遙的兩塊小小珊瑚礁,其真實意圖在于將“巖礁”變“島嶼”,并以此為基點擴大海洋領土范圍,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和軍事戰略空間,進而搶奪太平洋上的主導權。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內水:涵蓋基線向陸地一側的所有水域及水道。沿岸國有權制訂法律規章加以管理,而他國船舶無通行之權利。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領海:基線以外十二海里之水域,沿岸國可制訂法律規章加以管理并運用其資源。外國船舶在領海有“無害通過”之權。而軍事船舶在領海國許可下,也可以進行“過境通過”。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臨接海域:在領海之外的12海里,也就是在領海基線以外24海里到領海之間,稱為臨接海域(contiguous zone)。在本區中,沿岸國可以執行管轄領海的反走私、反偷渡法律。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大陸架:依照本公約沿用大陸架公約規定,稱“大陸架”者謂:(a)鄰接海岸但在領海以外之海底區域之海床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二百公尺,或雖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該區域天然資源有開發之可能性者;(b)鄰接島嶼海岸之類似海底區域之海床及底土。而沿海國為探測大陸架及開發其天然資源,對大陸架行使主權上權利,沿海國如不探測大陸架或開發其天然資源,非經其明示同意,任何人不得從事此項工作或對大陸架有所主張。沿海國對大陸架之權利不以實際或觀念上之占領或明文公告為條件。所稱“天然資源”,包括在海床及底土之礦物、及其它無生資源以及定著類之有生機體,亦即于可予采捕時期,在海床上下固定不動,或非與海床或底土在形體上經常接觸即不能移動之有機體。但沿海國對于大陸架之權利,不影響其上海水為公海之法律地位,亦不影響海水上空之法律地位。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專屬經濟區(排他性經濟海域):專屬經濟區是指領海基線起算,不應超過200海里(370.4公里)的海域,除去離另一個國家更近的點。這一概念原先發源于漁權爭端,1945年之后隨著海底石油開采逐漸盛行,引入專屬經濟區觀念更顯迫切。技術上,早在1970年代,人類已可鉆探4,000米深的海床。專屬經濟區所屬國家具有勘探、開發、使用、養護、管理海床和底土及其上覆水域自然資源的權利,對人工設施的建造使用、科研、環保等的權利。其它國家仍然享有航行和飛越的自由,以及與這些自由有關的其它符合國際法的用途(鋪設海底電纜、管道等)。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公海(國際水域):適用于領海(水)以外以下水體:洋(oceans)、大型海域生態系統(large marine ecosystems)、封閉或半封閉海域與河口(estuary)、河流、湖泊、地下水系統與蓄水層(quifers)、濕地。公海(High Seas)有時特指領海之外的洋、海。在公海航行之船只僅受船旗國(flag state)管轄。但海盜事件與奴隸販賣案件發生時,任何國家皆可介入管轄。
?簽署并批準:152國。簽署但未批準:26國。未簽署:18國。
?全球化時代主張資源的開放,一個國家的發展必須廣泛地吸收國際社會的人、財、技術和資本。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開始侵占中國領土。法國政府趁火打劫,授意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實施蓄謀已久的占領南沙群島計劃。從1933年4月開始,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大規模侵占南沙群島。阿斯托洛拉巴號等3艘法國軍艦于4月初在暴風島上升起法國國旗。4月7日,阿斯托洛拉巴號占領安波那島;4月10日占據南小島與長島;4月10日占據羅灣礁和蘭家島;4月12日占據帝都島、北子礁和南子礁。1933年7月25日,法國政府公報上登載通告,謂“法屬印度支那菲律賓西北方中國海內之九小島,現屬于法國主權之下。各該小島于本年四月上半月,先后由法國軍艦豎立法國之旗,作為占領。”這就是震驚中外的法國占領中國南海九小島事件。全面抗戰爆發后,法國又趁火打劫,于1938年7月初派兵占領西沙群島。對于法國的以上侵略行徑,當時的國民政府即提出抗議,并多此公開指出其占領的非法性。
?日本對南海諸島早就圖謀不軌,但陰謀未遂。如清末,1907年8月8日,日本商人西澤吉次乘“四國丸”輪船駛入東沙群島,8月11日登島,“樹立日旗,建筑宿舍,開采鳥糞”,更將該島命名為“西澤島”。清政府獲悉此后,外務部同日本政府幾經交涉,終于1909年10月11日將東沙島收回。1939年2月,日軍占領海南島,旋即占據西沙和南沙群島,將島上法國人及其雇傭人員全部驅離。被日侵占時期,南沙群島成為日軍向東南亞侵犯的前進基地,日軍在島上修建了潛艇基地、飛機場、電臺、氣象臺、燈塔、浮標、修理廠等軍事設施。太平洋戰爭后期,盟軍空軍數度對南沙群島實施空襲,島上所有建筑和設施都被摧毀。1945年8月15日,日本戰敗投降。依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根據盟軍最高統帥的命令,中國負責南海各島嶼的受降事務。1945年8月中旬,南海諸島日軍撤至海南島榆林港集中,候命遣返回日。26日,日本人完全退出其占據的南海諸島。1945年10月25日臺灣省光復后,臺灣省氣象局于12月8日派員自高雄乘“成田號”帆船出發,先后前往西沙群島的林島(永興島)、林康島(東島)登陸,并“植牌豎旗,以示西沙失土重歸版圖”。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向國民政府外交部報告了前高雄州高雄市管轄的新南群島即為戰前和戰時先后被法屬印度支那和日本侵占的我國領土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陳儀并報稱,“本省光復后將該群島改劃高雄縣管轄,并準備本年四月間前往接收”,但因新南群島原為西沙和南沙群島各一部分,故而請示行政院該群島“是否仍由本省接管?”該電報還附上了臺灣省氣象局撰寫的《新南群島調查報告》和《新南群島概況》日文譯件。國民政府對臺灣的接收,從國際法角度講,連帶完成了中國政府對其所管轄新南群島(即中國南海諸島)的接收,并享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國收復被侵占領土的權利。國民政府于1946年8月命令內政部會同海軍、空軍、聯勤各總部以及廣東行轅派員前往三沙群島接收,行使主權。西、南沙群島接收人員乘“太平”、“永興”、“中建”、“中業”四艘軍艦,于1946年10月23日從南京出發,11月2日抵達廣州虎門,9日抵達海南榆林港。接收東沙群島:國民政府于1946年5月23日派海軍抵達東沙群島,設置氣象臺。8月15日廣州行轅又增派整編第64師一個排登島駐守。接收西沙群島:海軍總司令部派獨立第一排及觀象臺一個,共計67人,由西沙接收專員蕭次尹和副指揮官姚汝鈺率領,乘“永興”和“中建”兩軍艦,于1946年11月28日進駐西沙群島之武德島。接收南沙群島:海軍總司令部派獨立第二排及觀象臺一個,共計67人,由南沙接收專員麥蘊瑜、指揮官林遵和內政部專員鄭資約等率領,乘“太平”、“中業”兩軍艦赴南沙群島實施接收。因風浪險惡,兩次折回,第三次由榆林港出發,終于12月12日晨安抵南沙群島之長島。在得知中國政府派海軍前往南沙群島接收的情報后,法屬印度支那殖民當局搶先派軍艦西福維號于10月4日和5日先后侵入暴風島(即南威島)和長島(即太平島)。為維護中國在南海主權,國民政府先后于1946年10月、1947年1至4月間同法國政府數度談判。中法關于西沙群島的接觸與談判相持一年之久。法國因提不出有力的主權證據,更由于越南戰爭局勢緊張,最終自動放棄對南海諸島的主權要求。
?20世紀60年代,南海地區發現豐富的石油資源。
?現在的南沙群島中,我國只占9個(其中中國大陸控制永暑礁、赤瓜礁、東門礁、南薰礁、渚碧礁、華陽礁、美濟礁等7個島礁,中國臺灣地區控制太平島、中洲島兩個島。),被外國占領的有共45個,其中:越南占了29個:鴻庥島(目前越南已在島上建有直升機停停機坪等較完善的設施,駐軍規模估計在一個連100人以上。鴻庥島是越南控制鄭和群礁和九章群礁的指揮中心)、南威島(島上有越南移民,駐扎了一個營約550人的軍隊。越南政府修建有一條長600米的混凝土跑道及直升機坪,可起降小型螺旋槳飛機。島上還修建了無線電發射塔、航空站,東南側有兩個碼頭)、景宏島、南子島、敦謙沙洲、安波沙洲、染青沙洲、中礁(沙洲)、畢生礁(沙洲)、柏礁、安達礁、西礁(沙洲)、無乜礁、日積礁、大現礁、六門礁、東礁、南華礁、舶蘭礁、奈羅礁、鬼喊礁、瓊礁、廣雅灘、蓬勃堡、萬安灘、西衛灘、人駿灘、奧南暗沙、金盾暗沙。這些島礁19世紀后半葉,陸續為越南(早期為南越)占領,現大都派兵駐守,多的達一個營,有的還建有機場。另外,1973年至1974年間,南越曾派艦船試圖占領西沙群島,與我國駐該島的部對發生沖突,爆發西沙海戰,后因失敗而告終。菲律賓占了10個。1970年至1980年,菲律賓軍事侵占了我國在南海的馬歡島、費信島、中業島、南鑰島、北子島、西月島、雙黃沙洲和司令礁8個島礁。1978年6月11日,菲律賓發布了由時任總統馬科斯簽署的第1596號總統法令,把南沙群島的33個島、礁、沙洲——面積達64976平方海里的海域,宣布為“菲律賓領土的一部分,對其實施行政管理”,并把該海域內的群島命名為“卡拉延群島”。中業島得名于1946年國民政府派出接收南海諸島的“中業號”軍艦,國外文獻一般稱為“鐵峙島(Thitu Island)”,菲律賓稱其為“帕加沙島(Pagasa Island)”。中業島面積約為0.33平方公里,是南沙群島第二大島。島上有60名菲律賓的士兵和200多位移民居住。運輸空運:一條混凝土跑道,長1,500米、寬90米,可降落C-130運輸機的機場。馬來西亞5個。1978年馬來西亞派一支小型艦隊到南沙群島南端的部分島礁來活動,并樹立“主權碑”。1979年馬來西亞出版新地圖,將上述島礁和南沙27萬平方公里的海域劃入其版圖。1980年馬來西亞政府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馬來西亞在所占島駐有軍隊,并修了600米的簡易跑道。印尼2個。1969年,印尼在宣布其礦區范圍內占領曾母盆地約3萬多平方公里海域。文萊1個。文萊對外宣布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并發行了標明海域管轄范圍的新地圖。文萊聲稱對南通礁擁有主權,并分割南沙海域3000平方公里。
?即《對日和平條約》(Treaty of Peace with Japan),由48個戰勝國與戰敗國日本于1951年9月8日在美國舊金山所簽訂的和約,并且于1952年4月28日正式生效。該合約主要是為了解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戰敗國日本的地位問題,合約的第二條聲明日本承認朝鮮獨立、放棄臺灣、澎湖、千島群島、庫頁島、南沙群島、西沙群島等島嶼的主權。
?2013年1月22日,菲律賓單方面將南海問題提交國際仲裁。菲律賓訴中國仲裁案指菲律賓主張中國在中國南海所主張的九段線,違反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因而訴請仲裁。該仲裁庭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附件七組成,登記在PCA的名下。仲裁一結束,該仲裁庭立刻解散。
?九段線是中國對南海海域權益邊界的一種畫法。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版圖中,在南中國海里有條由9條斷續線組成的U形線,通常稱為九段線,線內區域為中國南海。在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回歸后,當時的中國政府在1948年劃定和宣布了現在所說的九段線。
?2016年7月,南海仲裁案結果出爐后,新加坡明確表達了對該結果的認可。8月,李顯龍在訪美期間呼吁有關國家尊重仲裁結果。日前,新加坡總理李顯龍訪問日本,聲稱要在南海問題上與日本加深合作。
?南海的油氣資源極為豐富,整個南海盆地群石油地質資源量約在230—300億噸之間,天然氣總地質資源量約為16萬億立方米,占我國油氣總資源量的1/3。
?目前,越南已從南沙油田中開采了逾1億噸石油、1.5萬億立方米天然氣,獲利250多億美元。南海年產油量在5000萬到6000萬噸左右,越南年產油量3000萬噸,其中有800萬噸來自南海爭議海域。
?參見[德]塞繆爾·普芬道夫:《人和公民的自然法義務》,鞠成偉譯,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第30頁,英譯本編者導言。
(責任編輯 李濤)
D823
A
(2017)02-0080-12
嚴存生,西北政法大學中華法系與法治文化研究院教授,陜西西安,71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