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中信 孫佩霞
再探《老子》“道”哲學的深化過程
谷中信 孫佩霞
乍看楚簡《老子》,似乎其具備了今本《老子》所有主要的思想內容,但事實上,傳世本《老子》和帛書《老子》中所論述的“一”的明確概念、“水”與“柔弱”的關系等內容是完全見不到的;再者,有關“道”的思想,也可以看出楚簡《老子》與傳世本《老子》和帛書《老子》有著明顯的不同。在此我們將一一列舉楚簡《老子》中“道”的用例,在闡明其含義的同時,嘗試尋蹤從楚簡《老子》到帛書《老子》之間“道”思想的深化軌跡。這也是與《老子》經典化過程相關聯的思想史上的事實。
楚簡《老子》;今本《老子》;《老子》經典化過程;天之道;規范性
在此,謹以拙作《〈老子〉經典化過程之研究》(日本·東京·汲古書院2015年)的序文簡要代替本論序言,如下:
本書的目的在于:以傳世文獻及自戰國時代到漢初期間的、真實地留存了《老子》文本原形的出土資料為依據,嘗試剖明代表中國古代思想的著名文獻《老子》是如何被賦予了《道德經》之名稱,被確立于作為道家、道教的“經典”地位的過程。
《老子》絕非最初就是五千言具全的。《詩經》《書經》也并非從一開始就被樹立為儒學的經典,而是在時代的進程中,作為經典被逐步完成的歷史產物。與此同理,《道德經》亦不是從開始就被作為道家、道教的經典而出現于世的,而是在由先秦至漢代的思想史的發展大潮中,與時代相適應才應運而生的,并逐步確立了其作為經典的地位。本書即立足于此思路,力圖闡明《老子》乃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完成的文獻,及其最終獲得經典地位的全過程這兩點。
迄今為止,雖然先輩們曾有過出于上述思路而展開的關于《老子》成立過程的探討,但是,卻無法跳出只能依據傳世文本這一研究方法的局限。眾所周知,傳世文本并無準確地保留了先秦、秦漢時代其完成之初原形的確證,因此,對文本的實證主義的批判也就不可或缺了。然而,這種文本批判也被吞沒于信古疑古之爭的浪潮中而不知所終。
得力于近年來相繼發現的新出土文物資料的活用,人們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視點和觀點,才使迫近《老子》經典化過程的真相成為可能。毋庸贅釋,近年中國相繼發現的竹簡帛書等出土資料,給予研究者的巨大的震撼依然記憶猶新,迫使人們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思想史的研究。不過,在此需說明一下,新的出土資料的發現顛覆了此前的某些常識,這雖然是事實①,但是,并不意味著迄今為止由傳世文本的研究所得到的諸多見解全部被推翻,實際上,新的發現反而使某些研究結果得到了證實。因此,我們必須說,出土資料的發現雖然對此前的通行觀點提出了不少需要修正之處,但是,總體以觀,更應當作為與傳世文獻相互補足的新資料來對待。在中國古代思想史研究方面,與不能無視新出土資料同樣,完全無視迄今為止經由嚴謹的文本批評的傳世文獻研究史,僅僅依賴出土資料的研究也是不能取得完滿結果的。
本書正是基于上述的觀點,將嘗試在充分借鑒僅以傳世本《老子》所進行的先行研究的成果的同時,積極活用新出土資料,以期突破曾經橫亙在先輩們面前的研究障礙。本書中所使用的傳世文獻,主要有《莊子》《列子》《韓非子》《管子》等先秦諸子的著作,以及《呂氏春秋》《淮南子》等自先秦至漢代期間的思想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文獻;另外,作為新出土資料,還將使用郭店楚墓竹簡《老子》、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老子》,以及被視為道家文獻的郭店楚簡《太(大)一生水》、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恒先》、(同館藏)《凡物流形》等,通過這些文獻有機地相參互證來推進考察和分析。
有關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其中,“《老子》經典化過程”這一觀點,正是因為有了新出土資料才使筆者思路豁然洞開而得到的新觀點。
關于《老子》,無論其成書情況、內容本身、抑或是歷代的解釋,檢視任何一項都會發現其中充滿了謎團。盡管如此,在近年相繼出土的文獻中,《老子》作為格外突出的存在,受到眾多的矚目是不爭的事實。可以說,四十年來中外學者們能夠持續保持著對《老子》的興趣和熱情,其理由也正在于此。因為繼1972年帛書《老子》之后、1994年楚簡《老子》被發現,稍后的2012年又發掘出漢簡的《老子》,就這樣,總是在研究告一段落的時刻,恰好就有新的《老子》文本出現,真可謂幸運至極。另外,雖尚未得到確認,但已有傳聞最近中國某大學得到了竹簡《老子》。
《老子》傳世本的種類之多,在經典文獻中也是格外突出。目前,最具代表性的有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隋末唐初由僧侶傅奕編撰的傅奕本,以及敦煌出土的《老子》想爾注本(但是此注本非全本)等。若以出版的文本而言,明朝正統年間編撰而成的《道藏》就收錄了約五十種之多,其中包括唐玄宗的《御注道德真經》、宋徽宗的《御解道德真經》、明太祖高皇帝的《御注道德真經》等出自歷代皇帝之手的注釋本,以及成于眾多道士之手的各種流布本。在這部《老子集成》中尤其應當引起關注的,是其中收錄的十一種石刻《老子》的拓本,其中最為古老的當屬河北省易縣的唐景龍二年(公歷708年)的《龍興觀道德經碑》。反觀我國,在很早的平安朝寬平年間(公歷889—898年),由藤原佐世編輯的《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中,河上公注二卷赫然在前列,此外還錄入了王弼注一卷、周文帝注《老子》二卷、玄宗御注《老子》二卷等二十余種,其中還記錄有后漢嚴遵撰《老子指歸》。
即便是現代,《老子》仍然是一部令人愛不釋手的著作。通過研讀出土本《老子》,彷佛可以看到它是怎樣經歷了自先秦至漢代的許多讀者之手、經歷了復雜的過程才逐步成為被稱為《道德經》的“經典”的。迄今為止,眾多的先賢碩學們對《老子》進行了研究,其豐富的成果堪稱汗牛充棟。但是,以近年出土的復數文本為依據,將《老子》置于時空的座標中,厘清其在怎樣的過程中獲得了作為“經典”的不可動搖的地位這一課題,據管窺所見,尚屬研究所未及。當然,其原因也在于資料的有限。
例如,僅據傳世本來看,《老子》被奉為經典始見于《漢書·藝文志》;然而,漢簡《老子》中已然明確記載為《老子上經》《老子下經》,佐證了《老子》于前漢未甚晚時期已經受到“經典”的待遇。的確,由《韓非子》的《解老》《喻老》篇可以推測《老子》已被視作經典;另外,根據帛書《老子》乙本所記載的“德”“道”之稱謂,還可以推論,它們可能被改稱為《德經》《道經》與所謂黃帝四經并列,成為黃老道家的經典。不過,這些都不過是狀況證據。再者,《淮南子·道應訓》在列舉諸多歷史故事時,皆一一加以《老子》中的語句作為其依據,由此亦可見,《老子》儼然如同經典。不過,雖然為數不多,《淮南子·道應訓》與引用《老子》完全同樣地又分別從《莊子》《管子》《慎子》中各引用了一例,由此可見,此篇的作者是將《莊子》《管子》《慎子》等諸子著作,與作為“經典”的《老子》同等看待的,這一點反而使我們對《老子》在《淮南子》的編撰時期已經被作為“經典”的見解,不能立刻給予無條件的肯定。
如果我們回溯歷史來看,楚簡《老子》全篇字數只有兩千余,而且并無篇名記載,甚至是由竹簡形制和筆跡都不同的甲乙丙(此為整理者命名)三種文本群組成,因而,在戰國時代中期偏后(此文本的基本推定下葬年代)《老子》是否被確立為“經典”,仍然是個很大的疑問。
能夠以只有傳世本時代的賢達們有關《老子》研究所獲得的豐富識見為參考,同時以其無法見到的新出土文本《老子》為研究材料進行本書的寫作,作為偶然有幸托生于20至21世紀之間的筆者,在深感命運之厚遇的同時,更對直到今天傳承有序并碩果累累的先輩們的學恩深懷感念。(2014年10月)
乍看楚簡《老子》,似乎其具備了今本《老子》所有主要的思想內容,但事實上,正如本人曾指出的那樣,傳世本《老子》和帛書《老子》中所論述的“一”的明確概念、“水”與“柔弱”的關系等內容是完全見不到的;再者,有關“道”的思想,也可以看出楚簡《老子》與傳世本《老子》和帛書《老子》有著明顯的不同。本論文將一一列舉楚簡《老子》中“道”的用例,在闡明其含義的同時,嘗試尋蹤從楚簡《老子》到帛書《老子》之間“道”思想的深化軌跡。如上引序文所述,這也是與《老子》經典化過程相關聯的思想史上的事實。
楚簡《老子》中“道”的語例共在12個章段中出現②,現引用如下:
①第九章相應部分
此處“天之道”所論說的,是作為保全已經獲得的富貴地位或名譽長久不失的實踐方法的“天之道”。雖然不是“人之道”而是“天之道”,但其內容主要是以說教為目的的,因而,此處的“天之道”中已內涵了人應遵守的規范性③。
②第十五章的相應部分
長古之善為士④者、必非(微)溺(妙)玄達、深不可志(識)、是以為之頌(容)。夜(豫)(乎)奴(若)冬渉川、猷(猶)虎口(乎)其奴(若)愄(畏)四(鄰)、敢(嚴)虎口(乎)其奴(若)客、(渙)虎口(乎)其奴(若)懌(釋)、屯(乎)其奴(若)樸、坉(乎)其奴(若)濁。竺(孰)能濁以朿(靜)者、(將)舎(徐)清。竺(孰)能庀〈安〉以迬者,(將)舎(徐)生。保此(道)者、不谷(欲)(尚)呈(盈)。(甲本第八·九·一〇號簡)
此處的“保此道者”的“道”也可用①“天之道”作同樣解釋,即:守“道”以避盈滿之禍的慎重處世態度乃是遠離失敗的上策。此條所論述的“道”之深遠特征應引起關注,但仍舊可以看出與①相同的“道”的規范性⑤。
③第十八章相應部分
眾所周知,③是指《老子》所倡導的理想社會為“大道”曾得以實現的社會,但是,③同時也是一種悖論式的當代批判,即在“大道”被廢棄的時代,才有“仁義”“孝慈”“正臣”之類倫理道德的大力宣揚。從與儒家倫理規范的核心“有為”思想相對抗而提出的這一觀點來看,很顯然,老子所說的“大道”是將其規范性寓于其內部的⑥。
④第二十五章相應部分
與前三者不同,此處的“道”最富于老子所獨有的表述特色,即:首先一定是論述堪稱萬物之根源的“母”這一實體;而且,因為“道”本無“名”,故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在此自然可聯想到“太一生水”⑦。如“是古(故)大(太)一(藏)水……土萬(萬)勿(物)母”(6—7號簡)所見,“太一”被作為“萬物之母”的母性哲學觀點,以及“道亦其(字)也。青(請)昏(問)其名。……亦(托)其名、……天(地)名(字)并立、……”(10—12號簡)中論“道”必辨析“名”“字”的執著等,都可以發現其與《大(太)一生水》的共通思想。
由此推論,與前述第十八章中的“大道”相關聯,其“道”因為“大”,故而為“逝”“遠”“反”。這正是屬于《老子》所特有的“復歸”思想。因此,“道”所內涵的、由這些“逝”“遠”“反”的特質所詮釋的“復歸”思想,也就賦予了《老子》的“道”以獨有的特征;它也可以看做是由晝夜交替、四季循環、月亮盈虧、太陽和星辰(尤其是恒星)的運行等天體自然的觀察演繹出來的、貫穿自然界的法則。于是,此處的所謂“道”,恰是將規范性內在化了的“天之道”本體⑧。
⑤第三十一章相應部分
此處的“道”乃是輔佐人主者所依據的“道”,仍然是將規范性內在化了的“道”。
⑥第三十二章相應部分
此處的“道”,在將其定位為“無名”“樸”“細”的基礎上,作為一種教誨,又論述了因此而天地運行順暢和諧,并且天下王侯在實行統治之際也應取則這種“道”的規范性。就是說,此處的“道”也不外乎是“天之道”⑨。
⑦第三十七章相應部分
此處也與⑥第三十二章同樣,論說了天地及“萬物”毫無滯怠生生不息的運行都出于“無為”“無名”的“道”,與此同樣,天下王侯也應遵循此“道”的規范性來實行政治統治⑩。很顯然,這里的“道”還是將“天之道”的規范性內在化了。
⑧第四十章相應部分
返也者、道亻童(動)也。溺(弱)也者、道之甬(用)也。天下之勿(物)生于又(有)、生于亡。(甲本第三七號簡)
本章雖然僅有21字,作為獨立的一章是最短的?,但是卻在前一半論述了老子特有的復歸思想和柔弱哲學,而后一半則闡述了萬物皆生于無的思想。即,此處的“道”沒有謀求處世或統治的規范之類的實踐性,這反成為其一大特色。而且,這一部分竟然也包含在郭店楚簡《老子》之中,其意義也就不可小覷了;但問題在于其中關于老子所特有的“道”哲學做了多大程度的論述。
福永認為本章的特色在于本章乃是其它數章的概要,指出:
本章對于作為老子哲學的根本的“道”與賦予老子思想以特色的“反(復歸)”“弱(柔弱)”“有”“無”等諸概念的關系,做了定式化的說明。是將第七十八章所論說的柔弱思想以韻文形式加以概要;前面兩句是以韻文的形式將第十六章、第二十八章中所論述的復歸思想,和第三十六章、第七十八章的柔弱思想進行了概要,后半部分的二句則是以一般形式對第一章的“無名(道)”與“有名(天地)”、第四十二章的宇宙論以及生成論作了簡要概括?。福永接下來又做了極其詳細的解說: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這二句以“動”“用”相押韻。“反”與“返”同,乃“復歸”之意;“弱”針對“強”而言,是“柔弱·卑弱”之意,屢屢用女性或水做比喻以進行說明。“動”是“運動·活動”,“用”是“作用·效用”。道在生成化育萬物的同時,也在片刻不停地流轉變化,但是,其作用總要回歸于其根源;另外,道之作用的無限廣大可以成就一切,然而,其作用方式卻是即虛且柔的,沒有絲毫的暴力逼迫和癡迷固執的強行。……“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這二句與開始二句所說明的道的運行及由此而生成萬物這一造化作用的“反”和“弱”相關聯,將萬物生于道的過程,以“有”“無”的概念進行了簡潔的表述。要而言之,其核心就在于說明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之根源?。
以福永的解釋來看,等于說此處的僅僅21字已經包羅了老子“道”哲學的全部內涵。不過,僅憑此21字終究是難以讀取如上所述的內涵的。也因此,福永還參照了第一章、十六章、二十八章、三十六章、四十二章、七十八章等其它篇章,但是,除了論說“復歸”思想的第十六章的“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一節為甲本所含有之外,此處福永所列舉的其它各章都并未出現在郭店楚簡《老子》中,所以,僅從郭店楚簡《老子》甲乙本中是無法推導出福永的上述解釋的,尤其是第一章和第四十二章中以“道”為宇宙萬物之根源的老子所特有的宇宙論乃至生成論,是無法推導出來的。正如金谷所指出的那樣:“此章句子短促且松散,致使學者為之煩惱”?。對此,武內義雄認為:“此四句中,前二句押韻,而后二句不押韻,其間的文脈也無法貫通”,所以“應將此章分為兩部分”?;或許武內還聯想到了先行研究已有的觀點,例如木村英一也認為:“此章……只是將兩個句子并列在了一起。將兩句合為一章的某些人的思路中,應當是考慮了兩句之間的某種……意思上的關聯”?。或者說得極端些,⑧的內容是不能解釋為福永所說的“其核心就在于說明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之根源”的。
⑨第四十一章相應部分
此處強調了“道”難以得到世人的理解;并且,作為引自“建言”的內容,鋪陳了“道”是如何超越了常識的偉大存在,構建出老子所特有的悖論式理論。不過,此處的所謂“道”,由首句的“上士聞道,勤而行之”可見,終歸是要求在行動中實踐的,顯然并非指作為萬物存在之根源的“道”。福永所說的“其闡述與其說是原理性的,不如說是即時性的,較之‘道’的始原性的存在狀態,此處更關注的問題是在人們的現實生活中‘道’的具體呈現方式”?,就是這個意思。
“道”之所以不易被人們理解,也正是因為其作為“天之道”的性質;“天之道”所具有的規范性與“人之道”相比,是不容易被理解的。
⑩第四十八章相應部分
學者日益、為道者日員(損)。員(損)之或員(損)、以至亡為也。亡為而亡不為。(乙本第三·四號簡)
在本章中,“道”本身被稱為與⑦第三十七章相關部分中所見的“恒無為”,但此處還是強調要將“道”作為“范式”用以實踐。就是說,只要踐行“道”,無論何事都將得以成就。這一點也是與⑨同樣,其所依據的并非“人之道”,而是“天之道”所具有的規范性。
?第五十五章相應部分
在此章中,一面將合于“道”的生存方式的典范求之于“赤子”,一面又反過來,將求“強”得以到“老”的生存方式作為“不道”加以排斥。說到底,其論說的“道”依然不是“人之道”,而是“天之道”的實踐性意義。
?第五十九章相應部分
在此處,“道”和“德”同時出現。后半部分承接前半部分的“重積德”,論說了以此為依循可以使穩固的國家統治成為可能,最后以“長生久視之道”為收尾。可以說,此章仍然是論述“道”的實踐性意義。
由上述對含有“道”字的12個章段的分析可證知,這些內容大致都是依據老子所特有的悖論式觀點,闡述“道”的偉大;但是,其大部分是論述這種“道”——也就是所謂“天之道”所具有的規范性,是謀求處世和治世的方法之典范所在;從這個意義上必須說,其旨在論述“道”的實踐性意義,而不是以宇宙論乃至生成論為視點論說作為萬物根源的“道”。即:將這些內容所論述的“道”全部換言為“天之道”,并無不可。
雖然僅在第四十章相應部分中,可以看見貌似論述萬物根源的“道”的內容,不過,如上面所探討的那樣,只有通過與明確地論說了萬物根源之“道”的諸篇——況且這些篇章皆未見于郭店楚簡《老子》——相關聯,才約略可知其含義。福永將此章作為上述諸篇的“概要”,這樣一來,等于說郭店楚簡《老子》只抄寫了太過簡潔的這段概要,而沒有抄寫更為明白地闡述了老子的純哲學意義的“道”的章節。這無論如何都是難以想象的。因為楚簡《老子》中所未含的有以下各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僥。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一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不可名,復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謂道紀。(第十四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洸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第二十一章)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于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之所惡,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四十二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五十一章)
無論上列的哪一篇,都沒有陳說作為“天之道”的規范性,而是明了地闡述了宇宙論乃至生成論性質的“道”哲學,換言之,是“道”的形而上學。
上述分析所得到的事實提示我們,在自郭店楚簡《老子》到今本《老子》之間,“道”的哲學得到了深化?。“道”本是“無名”“無為”之論,不過是單純地將“道”擬人化了而已,并不能直接成為對“道”的形而上學的性質的闡述,也不能將其作為宇宙論乃至生成論來解釋。倘若如此,那么第四十章相應部分的第三十七簡的記述該如何看待就成為疑問。如前面已經分析過的那樣,從僅有的有限語句,是難以從中讀取其作為存在的根據或根源的“道”的含義的。
淺野裕一的《黃老道的形成與展開》一書中,將《國語·越語下》中通過范蠡所闡述的思想,命名為“范蠡型思想”,歸納出其特征;并在此基礎上,與《老子》思想相比對,指出《老子》“道”思想框架的鼻祖出于此處。這成為淺野裕一此書的一大特色,在此援引淺野所說的“范蠡型思想”如下:
①豫兆、災異為媒介的強烈的天人相關思想;②以上帝、天、地、天道為人為的規范的世界觀框架;③與天道運行周期相連動的人為的增減;④立足于現實的思維方式;⑤以打敗敵國為目的的積極的實踐性特征,共五項?。
淺野指出:這五項中,②與老子大致相同;③所謂“天道”的特征,在《老子》中也被看做是“道”的特征的一部分。他認為:“在老子的道與范蠡型思想之間,可以看出在以下二點上有著顯著的類似性,即:力圖自我戒忌放縱盈滿的曲謹姿態,和遍施恩惠而以不居功為是的謙讓姿態。”?
并且指出:盡管《老子》是“以范蠡型思想為鼻祖而形成的”,但是,“范蠡型的上帝、天、天道、地,與《老子》的道之間,存在著相當的距離及差異也是難以否認的”;另外,他認為“在《老子》的形成過程中”,“范蠡型思想以外的思想要因”?的存在,即第一章、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等篇章中典型的“道”的論述,“關涉到《老子》的創作”,并得出結論:“在《老子》與范蠡型思想之間具有相當的連續性的同時,其首創出作為宇宙本體、根源的道這一點,可以說是取得了飛躍性的展開。”?
也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體、根源的“道”,才是《老子》的獨創,然而,在郭店《老子》中卻全然不見相關內容的這一已然明了的事實,說明在郭店《老子》被抄寫的階段,“道”的思想中還僅僅止于發現與淺野所謂的范蠡型思想的共通之處,并沒有發展到傳世本所見到的那種作為宇宙本體、根源的“道”的哲學的地步。
注釋:
①《孫子》為孫臏所著、《老子》成于漢代等諸說,可謂其典型例子。
②另外,在傳世本37章中,可見共76例次。
③福永光司認為本章“與第四十六章的‘不知足’之誡都是古代中國人所習慣引據的名言。加之,章末的‘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與第二章的‘功成而弗居’、第十七章的‘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第三十四章的‘功成不名有’等相關聯,都是為許多中國人所喜歡引用的有名的處世之訓。”(參照福永所著《老子》,日本·東京·朝日新聞社1997年版,第84頁)。金谷治也在其著作中指出:“作為處世之訓,是主旨明晰的語句。”(參照金谷所著《老子》,日本·東京·巖波書店1997年版,第38頁)。
④金谷認為根據帛書乙本及傅奕本,可以看做“道”(參見前引金谷同書58—59頁)。郭店楚簡本·北大漢簡本皆為“士,故在此保留原狀。
⑤福永認為“‘抱此道者不欲盈’的‘抱’與‘保’同義;所謂‘此道’,即無為自然之道,所謂‘抱此道者’,指開頭的‘古之善士者’,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人物”(參見前引福永同書122—124頁)。金谷認為此處是闡述了代表性的“哲人的人生態度”(參見前引金谷同書60頁)。
⑥福永在詮釋此“大道”為“偉大的無為自然的真理”的基礎上,認為“這些論述都是對儒家道德規范的強行做作的非自然態的批判,是祖述了以大道未廢時無為自然的社會為理想的‘至德之世’的老子思想。”(參見前引福永同書144—145頁。)
⑦《太一生水》盡管與《老子》丙篇的筆跡和形制相同,但是卻被與《老子》分割開來,被作為獨立成篇的道家文獻。其內容與傳世本《老子》的共通點頗多。
⑧福永認為“此章與第一、四、十四、二十一章等相同,是就老子哲學的根本概念‘道’進行原理性說明,”而且,“有關‘道’的論述,……表現出具有相當高度的形而上的思索和理論性的反省”(參見前引福永同書184頁)。但是,本文所述的這種復歸思想,乃是由對天體的觀察推導出的原理(“天之道”),不能說是以形而上的思索推論出的觀點。
⑨福永認為特色在于其論述王侯應依據的“道”的實踐性特質(見前引福永同書229—233頁);金谷治也將本章的要點解釋為“……取范‘道’的存在方式實行政治,是獲得成功的秘訣,那就是不留痕跡無為自然的政治,沒有矯飾和虛偽的政治。”(參見前引金谷同書112頁)。
⑩福永認為:“老子的無不為之無為,首先是說明天地大自然的造化的運作;不過,另外也是說明了悟無為之道——天地大自然的造化的運作之根源——的人的存在方式。……老子所謂的‘道’,就是將這種造化的運作形而上化了的哲學概念而非其他。”(參見前引福永同書255—257頁)。但是,筆者認為本章的‘道’,如金谷所言,應視其強調的主旨在于“以‘道’的無為自然之運營為典范來實行政治”(參見前引金谷同書123頁)。
?另外,第六章為25字、第十八章為26字、第七十一章為28字。
???參照前引福永同書280、280—281、284頁。
?參照前引金谷同書140頁。
?參照《武內義雄全集》第5卷(日本·東京·角川書店1978年)所收載《老子研究》337頁。
?參照武內義雄著《老子新研究》(日本參照武內義雄著《老子新研究》,日本·東京·創文社1959年版,第409頁。
?另外,與此相關而不可忽視的,是《管子》在將“道”與“德”緊密相聯的同時,亦可見到其中“道”的形而上學這一事實。
????淺野裕一:《黃老道的形成與展開》,日本·東京·創文社1992年版,第28、32、45、46頁
(責任編輯 胡靜)
B223.1
A
(2017)02-0097-07
谷中信一,日本女子大學,日本東京,112—8681;孫佩霞,大連外國語大學,遼寧大連,116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