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華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0)
試析鄧小平關于黨的制度建設的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楊永華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山西 太谷 030800)
鄧小平黨的制度建設思想是鄧小平黨建思想的鮮明特點,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制度建設思想在中國的新發展。深入學習和探討鄧小平黨的制度建設思想,對于新時期我黨構建學習型馬克思主義政黨,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保持黨的先進性,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鄧小平;黨的制度建設思想;現實意義
鄧小平黨的制度建設思想是鄧小平黨建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制度建設思想在中國的新發展,是馬克思主義黨的制度思想在中國的具體化。深入學習和研究鄧小平的這一思想,對于新時期我黨不斷開展黨的理論創新,構建學習型馬克思主義政黨,保持黨的先進性和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重要講話,強調“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一個永恒課題,作風問題具有反復性和頑固性,必須經常抓、長期抓,特別是要建立健全促進黨員、干部堅持為民務實清廉的長效機制。要以這次活動為契機,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廢止不適用的制度。制度一經形成,就要嚴格遵守,執行制度沒有例外。”[1]習近平講話中突出強調要建立長效機制,把黨的制度建設提上日程,并嚴格執行制度,可見加強黨的制度建設是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迫切要求。
(一)闡明堅持民主集中制的極端重要性
鄧小平將堅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同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緊密聯系起來,強調民主集中制不僅是黨的根本組織原則、組織制度,也是國家的一項根本領導制度,必須不斷堅持和加強。鄧小平認為“民主集中制執行得不好,黨是可以變質的,國家也是可以變質的,社會主義也是可以變質的。干部可以變質,個人也可以變質”。從一定意義上說,民主集中制與國家、社會、干部和個人的命運息息相關。鄧小平指出我們過去“民主集中制沒有真正實行,離開民主講集中,民主太少。”[2]“文化大革命”中發生的錯誤正是由于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黨內搞家長制、個人說了算所導致。經過痛定思痛的思考,鄧小平明確指出,“民主集中制的中心是民主”,這就解決了長期以來困擾我們的問題。“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干部制度方面來說,主要的弊端就是官僚主義現象,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家長制現象,干部領導職務終身制現象和形形色色的特權現象。”要徹底解決官僚主義、權力過分集中、家長制現象,就必須堅定不移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在這一原則中,民主與集中是辯證統一的,我們既要堅持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又要堅持集中指導下的民主,將二者結合起來。
(二)提出“四化”干部隊伍建設方針,健全黨的干部制度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在改革和健全黨的組織制度方面,著重抓了干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鄧小平強調要把培養選拔中青年干部、改革干部制度作為最為迫切的任務來抓。
1982年1月,鄧小平在中央政治局討論中央機構精簡問題時提出:“實現干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是革命和建設的戰略需要。”[2]這是鄧小平第一次完整地提出干部隊伍建設的“四化”方針。1982年4月,國務院又制定了《關于老干部離職休養制度的幾項規定》,對黨的各級領導干部的離退休作出具體規定。此后,許多老干部先后離休、退休,使更多年富力強的中青年干部進入各級領導崗位。與此同時,針對干部“只升不降、一上便不下”的現象,鄧小平提出:“關鍵是要健全干部的選舉、招考、任免、考核、彈劾、輪換制度,對各級各類領導干部(包括選舉產生、委任和聘用的)職務的任期,以及離休、退休,要按照不同情況,作出適當的、明確的規定。”[2]根據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各級黨組織對領導干部包括新提拔的中青年干部都實行了民主考評、民主測驗和民主推薦工作,有計劃有組織地對領導干部進行了綜合民主考核。黨的干部制度建設除了要有帶根本性的制度外,還要有一套比較健全的、配套的、操作性強的各方面的具體制度。在實際改革中,鄧小平又提出了集體交接班、設立顧問委員會實行過渡和構建干部隊伍的梯形結構等創造性措施,推動了干部制度的改革,解決了干部青黃不接的問題,保證了黨的事業繼往開來,保證了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三)建立健全以黨章為核心的黨規黨法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國家和社會的各級組織中處于領導地位。這決定了黨規黨法是否健全、是否得到遵守和執行,對于其它法律的遵守和執行有著決定性的影響。同時,執政黨的性質和地位,還決定了必須要有制度來保證黨組織和黨員接受國家和社會各個方面的監督。基于這些考慮,鄧小平強調要建立健全以黨章為核心的黨規黨法。
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在討論黨章修改草案的同時,討論通過了《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從各個方面規定了黨內政治生活所應遵循的原則。《準則》作為黨的一項根本性的重要法規,是對黨章的具體補充,它對于發揚黨內積極因素,克服消極因素,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具有重要意義。1982年,黨的十二大通過了適應新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特點和需要的新黨章,明確把“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寫入黨章。這是探索依靠制度加強黨的建設新路子的一個重要理論和實踐成果。
在鄧小平制度建黨思想的指導下,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對黨員領導干部實行監督的規定和條例。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指出:必須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結合、黨內黨外相結合的方法,加強黨組織和群眾對黨的領導干部和黨員的監督。要監督他們是不是認真學習和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不是遵守黨紀國法,是不是堅持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是不是搞特權,是不是在生產、工作、學習和對敵斗爭中起模范作用,是不是密切聯系群眾和為人民謀利益。”[3]等等。所有這些規定都是把黨內監督工作制度化、規范化、具體化,使黨內監督工作具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從而將黨的制度建設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原則和規定在今天仍然適用,我們也必須繼續堅持。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要繼續全面加強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加強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設,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加強反腐敗國家立法,加強反腐倡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深化腐敗問題多發領域和環節的改革,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要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懲戒機制、不能腐的防范機制、不易腐的保障機制。”[1]
習總書記的上述講話突出強調了黨的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強調建立加強黨的建設的長效機制。在新的形勢和任務下,鄧小平黨的制度建設思想對于我們保持黨的先進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實現決策的科學化和民主化,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把制度建設擺在執政黨建設的突出位置,有利于加強黨的建設,強化黨的領導,增強黨的創造活力
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加強黨的建設,把黨的建設作為一項重大歷史任務來執行。制度建設是黨的建設的重要內容,做好制度建設,對于新形勢下搞好黨的建設進而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顯得更為必要、更為迫切。首先,從黨的歷史過程來看,在長期的革命、建設的過程中,黨從各個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形成了較優良的傳統和作風,并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下來加以遵循。如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民主集中制等優良傳統和作風,要靠制度建設來堅持,形成系統完備的制度體系,并嚴格遵循,才能加強黨的領導。其次,從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具體實際來看,我們黨作為執政黨,一方面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另一方面也在積極倡導和推動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都是屬于“摸著手頭過河”,沒有經驗可借鑒,對黨的執政能力提出了艱巨的考驗,給我們黨的建設特別是制度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黨的建設的歷史經驗和現代化建設的現實任務,都迫切要求黨的建設必須走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的路子,都迫切要求我們切實把制度建設作為黨的建設的一個重要和突出的環節,下大力氣抓緊抓好。
(二)加強黨的制度建設,有利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貫徹落實黨的方針、政策
中共十三大確立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4]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以下簡稱《準則》)指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也是黨內政治生活正常開展的根本保證。黨的基本路線對于確定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工作布局、指導思想等一系列基本問題上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和長遠的歷史意義。
健全的制度體系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重要保證。這是因為:一是制度建設具有穩定性。制度是長期起作用的,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意志的改變而改變,從而有利于保持黨的方針政策的連續性。二是制度建設具有全局性。制度是對全局起作用的,不因地域不同而改變制度的功能;制度是對所有人起作用的,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因身份不同而改變制度的約束力。因此,制度能夠有效地防止因地域不同而各自為政,維護全黨的團結和統一,保證中央的政令暢通。黨的制度建設加強了,可以增強我們工作中的原則性、規范性,從而在制度上保證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連續性。[5]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建立完備的黨的制度,并且嚴格遵循,是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強有力支撐。
(三)建立健全黨的制度體系,有利于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順利推進
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定的上層建筑必須同一定的經濟基礎相適應并為之服務。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最本質的特征”。對此,習近平同志作了明確的論述:“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個重要特征。”黨在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中,必須遵循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通過制度建設來改進、完善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從而有效地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性,要求不斷完善黨的制度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法制的完善是其日臻成熟的標志。黨的領導則是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黨的領導要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法制性特點相適應,就必須建立一套嚴密科學的制度體系來規范各級黨組織的活動,徹底改變憑主觀意志和個人經驗去領導經濟工作的思維。只有建立、健全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并使之有效運轉,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序健康快速發展。
[1]習近平.更加科學有效地防治腐敗堅定不移把反腐倡廉建設引向深入[N].人民日報,2013-01-23(1).
[2]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8,396,331.
[3]劉慶旻.新時期鄧小平制度建黨思想論析[J].黨的文獻,2009(2).
[4]吳樹青,等.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2015年修訂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122.
[5]羅世雄.論鄧小平制度建黨思想的現實意義[EB/OL].曲靖黨建網,2004-08-29.
責任編輯:毋 斌
A849
A
1674-1676(2017)03-0080-03
楊永華(1986- ),女,山西方山人,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教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