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世虎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1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基本經驗*①
黃世虎
(河海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江蘇 南京 211110)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概括起來集中體現在以下方面:堅持理論創新,推進主流意識形態的發展;創新工作機制,強化主流意識形態的教育;重視媒體宣傳,優化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這些寶貴的經驗和做法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還具有極強的實踐價值。繼承和發揚這些寶貴的經驗,不僅可以從理論層面完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而且還可以從實踐層面進一步提升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效果。
改革開放 主流意識形態 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的三十多年是社會轉型的三十多年,也是社會建設日益復雜化的三十多年。在這日益復雜的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繼承革命和建設時期意識形態工作的基本做法,始終緊密圍繞黨的中心任務,積極探索新社會條件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新思路、新做法,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系統分析和研究過去三十多年的意識形態工作,既是對意識形態建設工作的階段性總結,也是為了服務和推進當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工作。這些寶貴的經驗和做法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價值,而且還具有極強的實踐價值。
馬克思主義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旗幟和靈魂,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政治方向和思想保障。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格,它始終不是一個僵化不變的、靜態的理論體系,而是一個不斷與時俱進的、科學的理論體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在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方面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以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為基礎,不斷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新時期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最新理論成果。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鄧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實踐相結合,在總結國內外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經驗和歷史教訓的基礎上,領導全國人民積極思考和探索“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命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實現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二次飛躍。鄧小平理論是全黨集體智慧的結晶,它的形成和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改革開放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黨的十二大前夕,是鄧小平理論的準備和初步提出的階段。黨的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鄧小平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的階段。黨的十五大正式將之命名鄧小平理論,指出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1](P6)鄧小平理論是一個完備的、科學的思想體系,內容涉及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外交等各個領域。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新階段,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基本內容,是全面、科學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體系。鄧小平理論的提出,為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實踐、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思想指導和精神動力。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國內國際形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處于低潮,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面臨新的壓力,黨的建設面臨新的情況、新的問題。在這新的歷史挑戰和機遇期,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領導全國人民從容應對和機智處理各種內政外交難題,進一步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重大理論問題,不斷深化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隨著改革開放事業的不斷深入發展,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深刻認識到黨的歷史方位發生的變化:一是黨的領導角色發生了變換,即由過去的革命黨轉向現在的執政黨;二是黨的領導任務發生了變化,即由過去領導計劃經濟轉向現在領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是在科學判斷黨的歷史方位的基礎上,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黨中央領導集體,著眼世界歷史發展趨勢,著眼中國發展的現狀和未來,準確把握時代特點和黨的歷史任務,創新性地回答了黨在新的歷史時期的建設問題,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黨的十六大報告對“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歷史地位和作用作了科學概括,指出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是對黨和國家工作新要求的具體反映,是指引黨的建設和社會主義發展的重大理論武器。總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從黨的建設角度,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推進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理論的創新與發展。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凝聚全黨智慧,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進入新世紀以來,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綜合國力競爭空前激烈,網絡信息技術飛速發展,我國面臨日益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正是在這些復雜多變的國內外形勢下,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為指導,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精神,緊密圍繞改革開放進程中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不斷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向前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改革開放實踐,而新的改革開放實踐又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波瀾壯闊的改革開放實踐中,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和黨的建設新思路過程中,以全球化發展為歷史背景,緊密圍繞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社會發展問題,在總結國內外各種發展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科學發展觀,進一步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內容。科學發展觀雖是關于發展的問題的理論體系,但它與馬克思主義是一脈相承的,它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觀點在中國改革開放實踐中的進一步運用和實踐,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觀點的新發展。科學發展觀同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構成部分,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理論成果。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根據時代變化和實踐發展提出發展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的要求。為此,新時期黨中央領導集體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緊扣時代主題、把握時代精神,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偉大進程中不斷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新發展,在理論與實踐的互動發展中不斷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立足21世紀中國現代化建設實踐,以全球化發展為歷史背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實踐、國家發展的新目標、人民群眾的新期望相結合,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思想,為21世紀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注入了新的內涵。黨中央還根據新時代特征和社會發展要求,對黨如何科學治國理政等問題,綜合國內外治國理政的基本經驗,提出了“四個全面”戰略布局,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形成了中國特色的治國理政理論。此外,黨中央積極順應經濟全球化形勢的新變化,在統籌國際國內發展的前提下,作出了“一帶一路”的重大戰略部署,形成中國發展與世界發展相結合的新機制,這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發展新問題形成的重要戰略思想,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舉措。總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積極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過程中不斷豐富和發展了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從而使馬克思主義在21世紀不斷充滿生機和活力。
意識形態教育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內容,無論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意識形態教育始終是黨開展各項工作的中心環節。[2]對此,毛澤東明確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如果這個任務不解決,黨的一切政治任務是不能完成的。”[3](P1094)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網絡普及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教育面臨的社會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針對意識形態教育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我們積極探索意識形態教育的基本規律,創新意識形態教育的工作機制,在主流意識形態教育形式和手段方面形成了一些基本做法。
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同志就高度重視思想政治工作,認為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生命線的作用。建國后毛澤東又進一步強調“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重申了思想政治工作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思想領域的矛盾和斗爭錯綜復雜,有時還表現得相當激烈,如何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成為擺在黨面前的重大現實任務。江澤民強調:“越是發展經濟,越是改革開放,越要重視思想政治工作。”[4](P74)為此,黨中央、國務院或相關職能部門多次下發文件,如《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等,這些文件為當前我國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明確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要求和具體措施。需要強調的是,在各領域思想政治工作中,歷屆黨中央領導集體都高度重視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實現全面發展,黨中央和國務院還專門圍繞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下發文件,明確思想政治理論課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領導機制、課程體系、人才隊伍、學科建設等作了明確規定,有力保障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的順利開展。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載體。改革開放以來,黨在將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的同時,時刻提醒全黨要建設好物質文明,也要建設好精神文明,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為此,黨中央先后召開了十二屆六中全會和十四屆六中全會,圍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以及若干重大問題通過和發布了決議,這些決議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規定和部署。其中,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實踐形式,也是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歡迎的活動形式。當前我國在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創造了許多新形式、新方法。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活動的宏觀層面主要包括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和文明行業三大創建活動。在落實這三大創建活動過程中,廣大人民群眾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具體實踐形式,如社區文化建設、志愿者活動、道德模范評選等。同時,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通過網絡宣傳精神文明建設的相關內容、推廣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人物或事例、評選道德模范人物等。網絡平臺的使用,加強了政府部門、基層管理單位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溝通,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使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更加深入人心。
整黨整風是黨員干部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形式。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從思想上建黨”,注重對黨員干部的思想教育,凝聚思想,統一行動。整黨整風是中國共產黨加強黨員干部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形式,它有助于糾正黨內錯誤思想認識,形成科學的思想觀念,堅定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和深入,社會發展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黨員干部的思想認識也隨之表現出新的問題,如有的黨員干部思想認識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要求,有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出現了動搖,也有些黨員干部的工作作風出現了問題等,這些思想認識問題不解決將直接影響到改革開放的進程。針對黨員干部在不同時期出現的思想問題,黨先后開展“三講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整黨整風活動。從實踐效果看,整黨整風活動使廣大黨員對黨的指導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澄清和糾正了錯誤觀念,堅定了理想信念,樹牢了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整黨整風活動也從組織上保證了黨的各級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斗力,增強了黨的執政基礎。
媒體是一種傳播工具,自身不存在意識形態特性,但使用媒體的公民、社會團體、階級、國家是有意識形態性,他們使用下的媒體必然帶有特定的意識形態傾向。這就是說,媒體是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重要載體,我們可以用來傳播我國的核心價值、表達主流話語,同樣它也可能被國內外一些別有用心的社會力量利用,傳播一些違法的負能量信息。可見,做好媒體宣傳,開展輿論引導,事關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事關黨和國家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貫徹落實,事關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清醒地認識到媒體傳播的重要性,高度重視宣傳思想工作,狠抓媒體宣傳工作,不斷優化意識形態傳播效果,形成了一些好的做法,積累了一些基本經驗。
堅持媒體宣傳的方向性。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戰線是黨和人民的輿論喉舌和宣傳陣地。黨和國家歷來要求媒體宣傳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要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統一。堅持黨性和堅持人民性本質上是一致的,黨性從根本上講是對人民性的體現,黨是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是人民利益的集中體現。媒體宣傳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統一,一方面要與黨中央看齊,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嚴守政治紀律、政治規矩和宣傳紀律,把黨的理論政策轉化為人民群眾的實踐行動;另一方面也要有鮮明的人民立場、深厚的人民情感,媒體宣傳要善于集中表達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和共同心聲,要善于將人民群眾創造的各種生產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并不斷推廣出去。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了“四個牢牢堅持”的觀點,即牢牢堅持黨性原則、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牢牢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牢牢堅持正面宣傳為主,而將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是“四個牢牢堅持”的前提。政治方向第一位的思想是深刻領會“四個牢牢堅持”觀點的要旨,它貫穿“四個牢牢堅持”,是“四個牢牢堅持”的精髓。習總書記的“四個牢牢堅持”的觀點既是對媒體宣傳基本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新時期媒體宣傳的具體要求。
強調媒體宣傳的現實性。黨的媒體宣傳一直重視其宣傳的現實性,強調媒體宣傳要立足人民群眾的實踐,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開展宣傳,提高宣傳思想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改革開放初期,鄧小平提出藝術的人民性,要求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創作作品。隨著改革開放實踐的不斷深入,江澤民明確提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明確宣傳思想工作的目標、任務、內容和要求。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根據以往的宣傳實踐,對宣傳思想工作的原則進行了概括和提煉,提出了“三貼近”原則,即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就是要求媒體宣傳從當前社會主義實踐出發,回答和解答實踐提出的重大社會課題,使宣傳思想工作體現時代性;貼近生活,就是要求媒體宣傳密切聯系群眾生活,從社會現實生活出發,回應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貼近群眾,要求媒體宣傳要從群眾利益出發,把握群眾脈搏,了解群眾所想,反映群眾所需。總之,“三貼近”要求媒體宣傳要在深入社會實際、回應現實生活、反映群眾要求的過程中不斷提高媒體宣傳的實效性。
注重媒體宣傳的創新性。要根據社會發展和傳播技術變革的需要,勇于擺脫舊的觀念和習慣思維的約束,積極探索現代媒體傳播的新技術、新形式和新方法,不斷開創宣傳思想工作的新局面。一方面,不斷深化傳統媒體宣傳方式改革,發揮傳統媒體的影響力。在新聞宣傳上注重時事政治內容的簡潔性、主題的鮮活性、形式的生動性;重點關注百姓關注的社會熱點問題、突發事件,澄清不實傳聞,還原事實真相;關注百姓思想動態,加大社會評論力度,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另一方面,積極推進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融合,拓展媒體宣傳的空間。傳統媒體有自身優勢,現代媒體更有豐富性和號召力。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可以通過融合形成一個多元的、立體的、全覆蓋的傳播宣傳模式。目前主流媒體在這方面實踐比較好的有CCTV和新華社,[5]它們已成功打造出多元融合的信息傳播模式,他們的傳播對象不僅可以通過傳統的媒體,如電視、報紙獲取信息,而且還可以借助網絡,通過電腦、手機等載體或各種客戶端接受信息,而后者提供的信息服務或產品往往更具吸引力,因為它們是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為一體的信息服務或產品。傳統媒體與現代媒體的融合發展產生積極的宣傳效果,實現了傳統媒體信息傳播的延伸,拓展了媒體宣傳的渠道,擴大了媒體宣傳的覆蓋面。
[1]江澤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黃世虎,趙建梅.毛澤東的意識形態理論及其當代價值[J].求實,2010(06).
[3]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鐘欣文.黨的十八大以來新聞宣傳工作的創新發展[N].光明日報,2014-02-20.
責任編輯:洪美云
D616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7.02.03
①*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網絡傳播背景下我國主流意識形態建設研究”(11CKS02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項目“新媒體條件下政治傳播與意識形態安全研究”(2016B09814)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