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銳
教育費改稅是大勢所趨
李銳
近幾年來,社會各界對“清費立稅”的呼聲很高,但“費改稅”的步伐卻很慢。2015年6月,環境保護稅進入了立法征求意見階段,標志著環境保護(排污費)費改稅已進入實質性階段,開征環境保護稅指日可待。然而,社會保險費(五險)、水資源費(水費)以及文化、教育類收費等費改稅還沒有列上議事日程,“費改稅”任重道遠。
就教育費而言,目前保留了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以下簡稱“兩費”)這兩種費,也是對繳納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的單位與個人就其實際繳納的“三稅”稅額為計算依據征收的兩種附加費,一般由地稅部門負責征收。其目的為了加快地方教育事業的發展,擴大地方教育經費的資金來源。但筆者認為,目前隨著營改增改革的全面實施,教育“兩費”改稅已迫在眉睫。為什么要改?理由有三。
第一,費改稅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開征教育稅,以稅收制度保障義務教育,已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可將目前征收城市、農村教育費附加和地方教育費附加統一起來,設立一個獨立的有固定稅基的稅種——教育稅,為教育事業提供資金保障,保證均衡發展城鄉義務教育和改善中小學辦學條件以及確保國家對教育投入的穩定增長。
第二,“兩費”制度自身缺陷只能通過稅收制度來解決。目前,“兩費”的征收依附性大,缺乏獨立性。因為,“兩費”是以納稅人實際繳納“三稅”額為征收依據,征、減、免、退隨“三稅”同步進行,操作上缺乏獨立性。而且兩項教育費附加重復設置,除開征依據、征收率不同外,納稅人、計算依據、納費環節等征管要素完全一致,讓納稅人有一種重復征費的感覺。同時,“兩費”征管又存在脫節的問題。因為,增值稅、消費稅由國稅部門征收,“兩費”卻由地稅部門征收,征收與管理很難同步。再加上全面實施營改增后,營業稅被取消,“兩費”征收的計算依據完全落在增值稅和消費稅上,又由國稅部門來確定,地稅部門征收時往往會出現確定與征收“兩張皮”的現象,地稅部門不能實時、準確地掌握增值稅、消費稅征收情況,也無權進行稅務稽查,處于被動地位,給“兩費”正常征收帶來一定的困難。
第三,“兩費”收入規模較小難以滿足教育經費的需求。目前,“兩費”征收面窄,來源少,收入規模小,不能滿足教育事業日益發展的需要。比如,以湖北省為例,2013年、2014年、2015年地稅部門征收的教育費附加分別為51.76億元、60.88億元、66.35億元,分別占全省地稅部門稅費總收入2383.37億元、2766.82億元、3111.10億元的2.17%、2.2%、2.13%;2013年、2014年、2015年地稅部門征收的地方教育費附加分別為23.50億元、36.26億元、42.81億元,分別占全省地稅部門稅費總收入的0.98%、1.31%、1.37%。目前“兩費”年收入占全省地稅部門年稅費總收入只有3%左右,年收入規模過小,調節作用不大,經費保障能力較弱。
筆者認為,要盡快研究實施教育費改稅,改附征費為獨立稅,開征教育稅,打破地稅部門“稅費并存”的征管格局。
其一,取消各種教育附征費,建立統一的教育稅制度。具體地說,就是取消現行征收的“兩費”,通過稅收立法開征教育稅。教育稅屬于特定目的稅,有特定的用途,專門用于教育事業。為此,設置這一專門的稅種,來籌集一部分稅收收入,解決或彌補教育經費不足和專項用于教育事業的發展。這樣,既可以實現稅收專款專用,保障教育經費來源,又可以提高人們對教育的關注程度和教育投資的參與意識,促進教育事業快速發展。并將教育稅作為地方稅的一個輔助稅種。
其二,科學界定教育稅征稅范圍和計稅依據。適度擴大教育稅的征稅范圍,凡有經營收入的單位和個人,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均應征收教育稅。也就是說,凡在我國境內的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及從事生產經營的企事業單位和個人,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都是教育稅的納稅人。一是對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納入預算管理的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以取得的工資、薪金收入為計稅依據;二是對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貨物和勞務的流轉收入額(即銷售收入額、營業收入及其它收入)為計稅依據。徹底改變過去隨“三稅”附加稅的狀況,從而形成“納稅人比較廣泛、稅基比較寬廣、稅源比較穩定”的教育稅制格局。
其三,合理確定教育稅稅率和盡可能少設置稅收優惠。改教育附征費為教育稅后,國家要建立統一的教育稅制,可采取一定幅度的比例稅率,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再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情況和教育事業的需要來確定具體的適用稅率。目前,考慮到“兩費”征收率的情況,由于“兩費”的費基是“三稅”稅額比較小,“兩費”征收率比較高,教育費附加征收率為3%,地方教育附加征收率為1.5%或2%。改征教育稅后,國家可以通過調查測算來確定教育稅的稅率幅度。比如,工資、薪金收入的稅率幅度確定為1%-2%;銷售收入或營業收入的稅率幅度確定為3‰-5‰。各省、市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適用稅率。同時,教育稅作為一個獨立稅種,課稅面比較寬,但稅負較輕,讓更多的納稅人為教育提供稅收。因為,教育資源是一種公共資源,每個人都在享用。因此,盡可能減少稅收優惠,教育稅的起征點和免征額,可以參照增值稅的起征點和個人所得稅的免征額的標準來設置,或者不設置起征點和免征額,取得收入全額征收教育稅,確保教育稅稅基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