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鐘堂
(中共安定區委黨校,甘肅 定西 743000)
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探析
——安定區三大產業發展的理論思考及其實踐意義
付鐘堂
(中共安定區委黨校,甘肅 定西 743000)
農業產業化是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推動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舉措。文章以安定區三大農業產業發展為例,從安定區三大產業發展的實踐和探索入手,分析產業發展的經濟學、政治學理論基礎,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提供理論依據,探析安定區農業產業發展在健全社會服務體系、完善市場營銷體系、發揮政府調控職能和實現產業富民目標等方面,對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的實踐啟示。
農業產業化;欠發達地區;實踐;理論
通過推進農業產業化,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實現產業富民,推動區域經濟發展,是以農業為主的欠發達地區促進經濟協調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安定區立足發揮資源稟賦優勢,大力發展馬鈴薯、草牧業、勞務三大產業,持續增加農村居民收入,有效促進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2015年,全區農業總產值23.13億元,比上年增長5.9%,農民人均純收入6 037元。其中農民人均馬鈴薯產業收入2 019元,占人均收入的33.45%;勞務產業收入1 628元,占26.97%;草牧業收入1 580元,占26.17%,三大產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86.59%。筆者認為,安定區在實現農業產業化中做出的有益嘗試,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提供了可資借鑒的范例。有其經濟學、政治學的理論基礎,也有其對農業產業化實踐的指導意義。
安定區是典型的西部欠發達地區。地處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氣候屬中溫帶干旱、半干旱區,全區正常年降水量380毫米左右,多集中在秋季,蒸發量卻高達1 500多毫米。1876年陜甘總督左宗棠上書朝廷奏折中稱“隴中苦瘠甲于天下”,當時就指現在安定區一帶;1972年,周恩來總理聽到定西人民生活極度困難后黯然淚下,他深情地說:“定西群眾生活還這么困難,政府有責任”,并迅即派國家有關部委調研施救;198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有關專家來安定區考察后,得出了“這里不具備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的結論。從1983年開始,安定區(當時的定西縣)被列為國家級貧困縣、“三西”建設重點縣,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市領導的親切關懷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歷屆區委、區政府帶領全區人民,“順應天時,遵循自然規律;順應市場,遵循經濟規律;順應時代,遵循科學規律”,充分發揚“領導苦抓,社會苦幫,群眾苦干”的“三苦”精神,求真務實,開拓創新,全區農村經濟發生了全面深刻變化。馬鈴薯、草牧業、勞務三大產業從無到有,并不斷發展壯大,成為推動農業快速發展的主導產業。
馬鈴薯產業蓬勃發展。馬鈴薯產業是安定區的傳統產業,也是戰略性主導產業。生產總量不斷增加。安定區順應自然規律和市場需求,按照“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訂單生產模式,積極引導群眾調整農業結構,擴大馬鈴薯種植規模,增加生產總量。2008年以來,安定區馬鈴薯種植面積一直穩定在100萬畝以上,總產量連續在100萬噸以上。2013年,馬鈴薯種植面積為107.2萬畝,分別占定西市320萬畝的34%、甘肅省1 042萬畝的10.3%、全國7 842萬畝的1.3%;總產量196萬噸,分別占定西市506萬噸的38.7%、甘肅省1 300萬噸的15%、全國8 163萬噸的2.4%。生產技術不斷提升。在多年馬鈴薯生產中,安定區因地制宜,探索總結了“黑色全膜覆蓋+脫毒種薯+配方施肥+機械耕作+專業化防治”的馬鈴薯標準化種植模式,重點示范推廣黑色全膜覆蓋技術、機械耕作技術、配方施肥技術、種子處理技術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等。安定區首創并從2010年開始推廣馬鈴薯黑色全膜覆蓋技術,2013年面積擴大到85.6萬畝,占馬鈴薯種植面積的80%以上,全膜馬鈴薯畝產可達到1 927.6公斤,較露地1 480.1公斤增產30%以上;大力推廣應用機械旋耕、機械深松、機械鋪膜、機械點播、機械挖掘等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和耕作水平,2013年機械播種面積達到15萬畝,機械深松24萬畝;堅持重施農家肥,氮、磷、鉀配合施用的原則,按南、北、川不同地域特點,搞好配方施肥;大力推廣旱地寶、寶大森、高錳酸鉀溶液等拌種及消毒技術;區內已建成定西市農科院、甘肅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甘肅省馬鈴薯變性淀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一批科研機構,加強以早、晚疫病為主的各類疫病的防治,開展馬鈴薯品種研發及技術攻關,為馬鈴薯產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加工增值不斷升級。龍頭企業是產業化的引領者。安定區大力發展馬鈴薯產品加工企業,并不斷強化升級,實現了馬鈴薯及其產品的轉化增值。先后建成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家、市級3家,擁有變性淀粉、精淀粉、全粉和薯條生產線等馬鈴薯產品生產線22條。形成了以馬鈴薯精淀粉、全粉、變性淀粉和休閑食品為主的比較完整的加工體系。市場營銷不斷壯大。安定區在抓好馬鈴薯生產的同時,不斷壯大營銷隊伍,拓寬銷售渠道,形成了區內外、省內外、國內外不同的銷售網絡。現在有綜合交易中心1個、區鄉(鎮)、村市場78個、遍布村社的收購網點304個,并在上海、廣東、成都等省市建立直銷窗口52個。現在正在積極探索電子商務、期貨市場、農超對接等現代銷售方式。安全監測不斷強化。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安定區成立了馬鈴薯脫毒種薯檢測中心、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對馬鈴薯從種子處理、田間管理、收獲貯存等各個環節全程監測,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草牧產業方興未艾。草牧業是安定區近年來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安定區高起點謀劃,確立了打造“中國西部草都”的目標定位,堅持“政府推動、政策引導、市場拉動、項目扶持、主體參與”的原則,按照把安定區建成優質牧草種植、標準飼草加工、飼草分類儲備、商品飼草物流集散、優質牧草種子繁育、國家級草產業科研試驗“六大基地”格局,走出了“種草-養畜-秸稈飼料化利用-加工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生產和生態循環發展路子,全區草牧產業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勢頭。2015年,牧草總產量達180萬噸、產值達10億元,農民人均草業收入800元;全區各類畜禽飼養量達415.24萬(頭、只),出欄各類畜禽262.93萬(頭、只),畜牧業增加值3.15億元,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780元。飼草飼料資源豐富。近年來,安定區搶抓國家實施退耕還林的歷史機遇,大力種草種樹,在控制水土流失、加強生態建設的同時,儲備了豐富的飼草飼料資源。目前,全區培育飼草種植大戶2 000多戶,組建草產業合作社81個、牧草種植收獲服務隊19個,建立牧草收購點123個。以紫花苜蓿、高粱、燕麥、飼用玉米等飼草飼料為主的多年或一年生牧草留床面積穩定在每年150萬畝以上,年產鮮草總量300萬噸,可載畜量達到180萬個羊單位。規模養殖不斷擴大。以發展大型養殖企業、規模養殖場(小區)、養殖大戶和養殖專業村的模式穩步推進牛羊規模養殖,牛羊產業基地不斷壯大。目前,全區累計建成大型養殖企業21家、養殖場334家,培育建成以牛羊養殖為主的養殖專業村28個、牛羊標準化圈舍5.2萬間。暖棚養畜、青貯氨化、飼草加工等綜合配套技術已進入千家萬戶,群眾舍飼養殖的習慣已全面形成。繁育體系基本形成。加快優良畜種引進和調劑步伐,緊密結合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和整村推進示范點建設,培育省級種畜禽生產場13家,市級重點種畜禽場10家,區級良種繁育戶遍及全區19個鄉鎮,全區羊常溫人工授精改良點達到13個。羊、牛、豬的良種化程度分別達到75%、80%、85%以上,規模養殖戶的良種化程度達到100%。產業投入不斷加大。安定區將資金投入作為夯實產業發展后勁的主要抓手,2009年以來,全面整合國家財政投資項目、世界銀行貸款牧業發展項目和全球環境基金項目、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項目、草原生態保護補償獎勵機制政策、畜禽標準化養殖場建設項目、中央現代農業發展資金肉羊產業項目等重點建設項目,大力開展招商引資,引進育強奶牛、育耕種羊、西泰生豬、子峰肉羊、天辰奶牛、亨旺仔豬、民祥草業等大型養殖加工龍頭企業,吸引帶動民間資本投資草牧產業,投入資金達7.8億元。加工體系初具規模。目前,全區已建成牛羊肉制品生產、草塊草粉草顆粒生產、優質苜蓿生產、飼草加工廠、配合飼料生產等草畜產品生產加工企業10多家。牧草年加工利用110萬噸,秸稈利用率達50%以上。注冊打造出“黃河源”牧草、“永豐”配合飼料等品牌。全區累計建成不同標準的青貯氨化窖(池)16 504座、56.29萬方,購進投放各類加工機械1.4萬臺。服務體系不斷完善。通過獸醫體制改革,安定區組建了動物衛生監督所和草原監理站兩個執法機構、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和畜牧技術推廣站兩個技術支持機構,在全區19個鄉鎮設立了基層獸醫站,全區292個行政村選聘村級動物防疫員296人,為全區草牧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安全保障堅強有力。嚴格落實“政府保密度、業務保質量”的“雙軌”責任制,嚴控動物疫病,著力抓好畜禽免疫接種、疫病監測、消毒滅源、應急處置工作;加強畜產品安全監管,積極開展監督檢查,全區未發生重大動物疫情及畜產品質量安全事件,有力地保障了全區草牧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勞務經濟持續增收。安定區是一個勞動力資源大縣(區)。全區總人口47萬,農村總戶數為89 827戶,農業人口為37萬,現有總勞動力26.7萬人,其中農村勞動力24.05萬人,有城鄉富余勞動力10萬余人。為了將這種人力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近年來,安定區委、區政府立足區情、調整思路,順應市場、下移重心,把抓勞務經濟由起初的以政府推動為主,逐步轉向為以市場多元化驅動為主,堅持市場化運作、專業化調控、一體化服務的工作理念,形成“政府搭建平臺、部門規范管理、協會統籌運作、能人帶動發展”的勞務產業新模式,充分發揮勞務輸轉行業協會的主渠道作用,全面實行用工信息、職業介紹、基地對接、技能培訓、組織輸出和維權服務為一體的勞務產業鏈,確保勞務經濟可持續發展。“十二五”以來,全區累計培訓城鄉勞動力13.7萬人,其中完成勞務品牌培訓2 600余人;輸轉城鄉富余勞動力43.4萬人,其中主要通過勞務中介機構、民間能人帶動和勞務經濟人引領組織輸轉35.6萬人,占總輸轉的82%;新建穩固性勞務基地12個,實現勞務總收入40億元以上,年人均勞務純收入近2 000元。2012年“薯都保安”和“薯鄉牛肉拉面師”兩大勞務品牌得到國家工商總局的批復。
安定區三大產業從產生到不斷發展壯大,有其經濟學、政治學理論基礎,為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提供了理論依據。
立足自身實際發揮比較優勢。比較優勢理論是指在生產率不變的條件下,各國或地區的農業生產由于氣候及資源數量和質量的差異較大,從而使國別或地區之間生產同一產品所消耗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差別很大,最終造成綜合生產率的差異,一個國家或地區要增加一種農產品的生產,就必然減少生產其他農產品的生產資源,減少生產其他農產品的機會,從而形成比較優勢[1]。作為欠發達地區,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區域特色明顯、比較優勢突出、市場競爭力強的主導產業,實施產業聚集,鍛造區域經濟核心競爭力,實現區域經濟質量和效益的全面提升。在馬鈴薯產業方面,安定區從自然地理區位出發,依據定西馬鈴薯塊大、皮光、薯型整齊,干物質含量高、口感好,耐運輸、易貯藏等特點,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產量和質量在全國名列前茅;在草牧業方面,安定區利用退耕還林草修復植被、恢復生態,利用標準化圈舍搞養殖,利用“121”和集雨節灌窖種植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利用太陽灶節約能源,利用牲畜糞便和秸桿搞沼氣,利用沼液沼渣發展無公害生產,形成了“種草-養畜-沼氣-肥田-增收”的生態循環經濟模式;安定區勞動力數量多,價格低,具有勤勞善良的良好品質和苦干實干的精神意志。選擇發展馬鈴薯、草牧業、勞務三大產業,是以比較優勢理論為基礎的科學選擇。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決定作用的發揮。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根據價格、供求、競爭等市場信號和自身的經營條件,自主決定擴大或減少某種商品的生產和需求,市場就像“看不見的手”,自發地調節著人、財、物在社會范圍內的分配。市場經濟所具有的平等性、競爭性、法制性、開放性特征表明,通過市場可以有效地調節社會資源的分配,引導主體按照社會需要組織生產經營,并且可以對商品生產者實行優勝劣汰的選擇[2]。市場需求是拉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任何產業要取得較大發展,關鍵在于巨大的市場需求。農業產業化是把千千萬萬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市場聯結起來,把農業生產改造成與市場經濟相銜接的社會化大生產[3]。因此,農業產業化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經營方式,是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將傳統農業改造成為現代化農業的重要保證。安定區馬鈴薯產業的發展證明,“農戶+基地+協會+公司”的產業鏈條的形成,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形式。草牧產業的發展也是在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畜禽產品市場緊缺且價格上漲的條件下,市場配置資源的結果。
政府宏觀調控作用的發揮。國家的宏觀調控是指國家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的調節和控制。其主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農業產業化從形式上看是不同經濟主體的合作。它不僅是不同生產經濟活動的組合,也是各經濟利益主體的組合。經濟利益是各微觀主體追求的共同目標[4]。就安定區馬鈴薯產業而言,農戶、加工企業、銷售企業是經營主體,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交易關系,利潤由各方共同實現。利益矛盾客觀存在,公平與效率的矛盾也是不可避免。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服務、幫助、監督作用,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十分重要。在目前市場機制尚未健全的情況下,外地客商、本地收購大戶及龍頭企業共同面對市場中的弱勢主體——農民,千家萬戶分散經營的農戶的利益難以得到有效保護。為此,安定區在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同時,分區域、分鄉鎮組建了代表種植戶、養殖戶利益的種植協會、養殖協會,代表中介收購商利益的運銷協會,代表龍頭企業利益的行業協會。充分發揮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等中介組織的服務、幫助、監督和牽引帶動作用,通過各方達成利益分配的協議或契約,形成了良好的一體運行環境。同時,作為產業組織者的政府實施宏觀調控,改變銷售格局中不公平的強弱態勢,對銷售環節利潤進行合理再分配。
黨的宗旨意識和國家機構對人民負責原則的體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實代表,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國的國家機構是人民利益的執行者和捍衛者,對人民負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一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行為準則和工作宗旨。“群眾利益無小事”,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在三大產業的發展中,安定區委、區政府從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服務、組織、協調、運作三大產業,實現了農民收入的較快增長。比如:在馬鈴薯產業的發展進程中,政府通過搭建交流交易平臺、信息發布平臺、物流配載平臺、價格監控平臺等“四大平臺”,有力地打擊不法商販的壓級壓價行為,維護了市場的正常運行,保護了廣大農民的利益,2015年馬鈴薯農民人均收入達2 019元,占到了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再如草牧業的發展過程中,依托有關項目建設,全面配套“121”雨水集流工程、日光溫室、塑料大棚、衛星地面接收器、太陽灶、圈舍改建、沼氣池等,全面提高致富能力和水平,提高社會的整體文明程度。
健全社會服務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社會服務體系的建立,涉及到市場信息預測、提供技術培訓、貯運加工服務、發展訂單農業、訂立銷售合同、保障合法權益、開展農業保險等等內容,不僅牽扯到涉農部門,如農業、畜牧、農辦、農技、種子、農機等,而且還牽扯到科技、金融、經貿、供銷等部門和行業,通過建立社會服務體系,突出解決分散生產與規模效益的矛盾,家庭經營與生產社會化、專業化的矛盾,調動和組織廣大農民發展農業產業方面的積極性,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安定區在馬鈴薯產業發展過程中,建立中介組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協會等的做法,是在產業發展鏈條中建立社會服務體系的有效措施,實現了服務過程中各微觀主體利益的均衡最大化。在草牧業發展中,安定區組建執法機構、技術支持機構,在全區鄉鎮設立基層獸醫站,行政村選聘村級動物防疫員,為草牧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和技術保障。
完善市場營銷體系,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市場營銷體系建設,涉及到加工、保鮮、儲藏、運銷等方方面面,是把生產者與市場、生產與需求之間通過有效的中介組織聯結起來,使農產品有效地從生產者手中流轉給消費者,增加生產者收益、滿足消費者需求的有效途徑,也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有效途徑。安定區在馬鈴薯鮮薯營銷過程中,走出了一條“深挖窖、廣積薯、均上市、保加工、穩價格、增收入”的路子,形成了以定西馬鈴薯綜合交易中心為龍頭、以集中產區大鄉鎮馬鈴薯市場為骨干、以定點收購網點為輻射的三級市場體系,在完善市場營銷體系方面做出了符合當地實際的有益探索。在勞務經濟中,安定區堅持市場化運作、專業化調控、一體化服務的工作理念,“政府搭建平臺、部門規范管理、協會統籌運作、能人帶動發展”,充分發揮勞務輸轉行業協會的主渠道作用,形成用工信息、職業介紹、基地對接、技能培訓、組織輸出和維權服務為一體的勞務產業鏈的做法,是勞務營銷的有效途徑。
發揮政府調控職能,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重要手段。農產品全面放開以后,如何做到產銷銜接、供求穩定,單靠市場的自發調節是做不到的,需要加強和改善政府的宏觀調控。政府的調控必須以不排斥或限制市場機制正效功能的發揮為前提,通過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節市場供求狀況,使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微觀主體及時地對變化了的市場條件做出反應,促使資源的最優配置。安定區在馬鈴薯產業發展中搭建“四大平臺”的做法、在草牧產業中依托項目全面帶動發展的做法、在勞務經濟中注重職業技能培訓的做法具有借鑒意義。
實現產業富民目標,是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終歸宿。農戶單個的家庭經營在最大限度地釋放其生產潛能的同時,面臨著生產規模小,專業化程度低,組織程度低,抵御自然災害和市場風險的能力弱小等問題,很容易在市場中處于不利狀態。加上市場信息傳遞途徑不暢或失真,制約了農民收入的增長。走農業產業化經營的路子,使千家萬戶的分散生產成為整個產業鏈條中的一個個有機環節而不可缺少,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以實現農民收入長期穩定增長,這是實現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最終歸宿。
[1]呂蕾莉,司睿,王雅瓊,2015.西北欠發達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的現實困境及發展路徑分析[J].生產力研究(4):40-44.
[2]陳東,付雨鑫,2014.欠發達地區小城鎮建設的創新方略——以甘肅定西為例[J].生產力研究(10):113-116.
[3]郭潤宇,寇敏婕,趙景峰,2014.欠發達地區農業產業化發展問題及對策探析[J].理論導刊(8):85-87.
[4]周維現.中國欠發達縣域經濟發展研究[D].武漢大學,2013.
(責任編輯:C 校對:T)
F320.1
A
1004-2768(2017)05-0043-05
2017-02-22
付鐘堂(1966-),男,甘肅定西人,中共安定區委黨校高級講師,研究方向:農業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