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尉富,李志清,林國徽,唐明歡
?
“村改居”社區轉型發展中體育困境的致因與消解
秦尉富1,李志清2,林國徽1,唐明歡1
1.欽州學院體育教學部,廣西欽州,535000;2.廣西大學體育學院,廣西南寧,530000。
政府征地政策偏重物質補償,相對輕人文關懷,體育意義被忽略;失地后,體育隨社區一并陷入發展困境;農村體育根基薄弱,失地后情況進一步惡化;加之村民思想未能與時俱進致“村改居”社區體育陷入困境。讓體育的現實意義成了紙面空談,消解“村改居”社區體育困境,兌現體育現實意義,建議從政府重視體育意義,給予幫扶引導;發揮農民理性和挖掘社區內生力量;發展體育應“鄉土”與“現代”并行做起。
“村改居”社區;轉型發展;體育;致因;消解
農村失地后,被劃入城市管轄區,改制成了“村改居”社區,但其本質上并未蛻變,有身在城市之名,無城市社區內涵之實,城市化轉型是它唯一出路,轉型過程中,“村改居”社區面臨著諸多難題與挑戰。體育在社區轉型發展中有促進居民“市民化”、緩解社區矛盾,增強向心力、弘揚正能量,扭轉社區風氣等現實意義,但因現實中,“村改居”社區體育在政策、管理與組織、項目生存、主體參與等層面陷入了困境,致使體育的現實意義停留在理論階段了,消解“村改居”社區體育困境成了當務之急,筆者著眼于現實,從失地后的政府行為、農村歷史和村民思想等內容進行困境致因分析,為消解困境提供“藥引”,致力實現體育現實意義,助力“村改居”社區轉型發展。
因歷史局限,早期國家的政策過于注重“物質補償”,重在保障失地后農民的基本生活權。后期針對現實問題對征地政策做出了相應調整,但工作的重點始終是聚焦在征地補償和安置上,更多關注生活基礎設施建設、治安維護等基本生存權上,整個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失地鄉村物質層面的補償和建設,忽視了失地村民內涵城市化建設,缺乏人文關懷精神,在經濟轉型發展、文化傳承建設、城市適應與融入投入關注過少。“村改居”社區村民的物質生活水平提升了,但精神家園也出現了荒蕪現象。在缺少政府關注和引導的情況,很多優秀鄉土文化已經在疏忽和城市主流文化的沖擊中流失,當重就包括諸多傳統農村體育文化。當積極向上的文化走向衰敗的同時,消極負面的文化已悄然壯大,社區中“黃賭毒”問題就是最好的印證,而政府對于“村改居”社區“黃賭毒”問題更多是用法制手段控堵,而是忽視了從社區文化建設上控源,忽視了優秀文化對于劣質文化的競爭性抑制作用,忽視了體育的現實意義。從宏觀管理層面導致了“村改居”社區體育陷入了困境。
土地征收后,農村成了“村改居”社區,納入了城市圈中,貌似被直接城市化了,事實上,他只是在身份和地域上轉型了,內涵上仍處于農村階段。亦城亦鄉的兩重性,讓“村改居”社區面臨著,在過去現實之間找尋出路和城鄉兩種文化中掙扎選擇的難題。造成這一切的是“失地”,土地是農民的“根”,農民以土地營生,形成了農村特殊的生態系統。新的鄉土社會秩序尚未建立,而城市化的沖擊卻從無停歇,“村改居”社區沒有喘息時間,陷入了新舊秩序更替間的真空狀態,發展整體停滯不前甚至出現倒退現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體育作為“村改居”社區文化內容,一并陷入發展困境之中。
由于歷史原因,傳統的農村存在著重經濟重生產,輕文化生活的問題,開展文體活動在農村長期被誤解為不務正業。故體育在農村中地位低,發展慢,底子薄,存在著無人管理、體育組織零散、骨干少、開展項目少、文化價值低和傳承性差的問題。失地后,本就薄弱的體育根基再受沖擊。(1)首先,“村改居”社區的秩序處于更迭期,村干部面對諸多管理問題,體育工作本就無足輕重,現在更是處境尷尬;(2)傳統的以血緣或地緣為根基的農村秩序受到了巨大沖擊,以往靠村里的長者和體育骨干組織村民開展體育活動以難實現;(3)失地后以往在田埂地頭、水塘開展的項目,已無地開展和傳承,加上現代化生活和娛樂方式的沖擊,很多體育項目已被淘汰消失;(4)失去土地,農民不再務農,緣起于土地及農耕文化的農村體育,失去了存在的意義,難以為續,現能保留下來只有節慶活動中的一些民俗體育。農村薄弱的體育根基,經不起變故,是“村改居”社區體育陷入困境的歷史原因。
農民失地后,得到了征地補償,余暇時間和財力較以前富余,為體育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按理體育的開展情況會較農民時期會有所改善,但恰恰相反,“村改居”社區體育卻陷入發展困境?為什么條件好了,體育反而不進反退?筆者認為這與居民身上的保留小農思想密切相關。(1)首先,中國的農民身上帶有深刻的守舊、不善變和短視的特質。面對城市中的新事物,卻固守著傳統農村的思想和行為,部分干部學歷低,守舊思想嚴重,未能做到“破”和“立”,貽誤轉型發展機遇,決定了“村改居”社區發展不進反退的命運,體育也是如此;(2)“等、靠、要”的思想嚴重阻礙了“村改居”社區的發展,等著政府扶持,靠著土地補償款或政策改善現狀是普存心態,由于“等天下雨,安于天命”的思想,被動的宿命論與心態同樣貽誤了體育的發展;(3)對傳統的農村文化不自信,對文化的良莠不分,片面認為城市一切都是最好的,而農村文化是落后愚昧的,對城市文化全盤接受卻對農村文化全盤舍棄,結果出現了城市文化融入難,農村文化留下難的尷尬現狀,體育也受此拖累,陷入了兩難境地。
新華社2017年6月發表了名為《用全民健身化解農村矛盾,效果超乎想象》的報道提到曾經是山西省屯留縣嶺上村是著名的“上訪村”,通過以全民健身為抓手,順利摘掉了“上訪村”的帽子。政府應從上例得到啟示,借助發展體育改善“村改居”社區問題。(1)首先,政府應轉變管理思路,從重“硬件”過渡到重“軟件”,從重點保障社區基本生活權利,慢慢過渡轉向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充分重視和利用體育的社會功能,以社區體育文化建設為龍頭,帶動整個社區文化建設。明確“以體育發展促進轉型發展,以轉型發展帶動體育發展”的理念;(2)政府應引導“村改居”社區改革管理體制,設立分管或兼管文化建設的管理職位,并把文化建設列入考核指標,確保體育有人管有人組織;(3)政府應幫“村改居”社區體育工作開展開個好頭,如在馬路邊修建健身路徑;聯系城市社區或單位和“村改居”社區結成幫扶對象,或共享體育場地或進行“體育技術扶貧”或共辦體育活動,借此幫扶“村改居”社區體育擺脫困境,也借體育力量助力社區轉型。
失地后,受城市文化和亞文化的影響,“村改居”社區居民的農民印記慢慢在褪去,尤其是失地后成長的年青一代,但有些印記是農民天性,只會隱蔽不會消失,那就是農民的理性,如重經驗重人情、講節省、能吃苦耐勞的品性,挖掘利用失地村民沉睡的農民理性,對于轉型發展與體育發展而言意義重大。(1)農民的生存是依靠生活經驗的代代傳承,經驗是農民的生存之本,如今生產經驗和記憶已無用武之地,但農村的文化記憶未曾磨滅,尤其是農村節慶體育文化和孩童時候玩耍的游戲,村民是甚為懷念,這為傳統的農村體育項目的回歸提供了感情基礎;(2)傳統農村是以血緣和地緣為聯結的單位,講宗族重人情,屬于人情社會,日常秩序管理更多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體育的組織往往是村里德高望重的干部或老人號召開展,依靠人情威望組織開展體育,體育再反哺鞏固人情社會,這為傳統農村體育回歸失地鄉土提供了可能性;(3)“村改居”社區的體育根基已處于消失邊緣的狀態,土地的稀缺,加上亞文化的入侵,體育的回歸道路挑戰重重,但農民歷來是在艱苦的環境中,與天地斗爭生存下來,身上有的吃苦耐勞、重節省的品質,可以為體育回歸提供精神品質保障。
“村改居”社區體育工作離不開政府的指引幫扶,但現實中,社區諸多問題讓政府分身乏力,靠政府擺脫體育困境是不現實的。走出困境是更為可行效果更持久的方式。(1)首先,注重建設內生體育管理組織和體育自組織,建設體育管理組織是在響應政府號召建設新的管理制度和管理班子時,在把體育納入日常工作和績效評比當中,依靠內部挖掘,通過物色或選拔管理人員,充實體育管理組織,避免出現掛名充數的現象,讓組織發揮實用;體育自組織建設是鼓勵村民建立自己的民間的體育組織,如廣場舞隊伍、球隊、舞龍舞獅隊等;(2)需充分發揮社區中的“能人”效應作用,失地鄉土中諸多“能人”,包括德高望重的老人和經濟能人。老人威望雖然不如從前,但只要肯出面肯出力,對于組織體育活動甚至體育場地建設有特殊的號召力,而經濟能人如能投身體育活動當中,經費問題就能解決,經費有了,體育活動和場地設施就有了希望;(3)發揮體育骨干的應有作用,“讓先運動起來的人,帶動大家一起動起來”,挖掘社區中的在學生群體、退伍軍人、老師、愛好體育者等有體育基礎的人群力量,充當體育活動的領頭羊,或組織帶動或協助開展社區體育活動。久而久之,“村改居”社區體育狀況必能一掃頹勢,煥然一新。
“村改居”社區處于農村向城市轉型階段,有城鄉雙重性特點,城鄉兩種文化再此交融變化,“村改居”社區應正視現狀分清形勢,走“鄉土與現代”融合發展體育道路。一邊是保留“鄉土體育文化”,傳統農村體育在失地村民心中有不可磨滅的感情記憶,相比城市中盛行的體育項目,它們更具有親和力、生命力,也更有復活乃至強盛發展的可能,對傳統農村體育資源,應重新審視和篩選,取其精華去其槽粕,把適合和有益與失地鄉土發展、有文化傳承和教育價值、能因地制宜開展的項目重新挖掘整理,尤其需要重視仍在開展的是節慶民俗體育活動,融入轉型發展元素與當代價值觀念,爭取擴大規模和影響力,使之開展實現常態化,以點帶面起到擴大規模的影響;另一邊是融入現代體育文化,根據“村改居”社區的實況,通過政策扶持或技術扶貧手段,針對性引入失地村民喜聞樂見又易開展的現代體育項目,如廣場舞、騎行、跳繩、快走、夜跑等,充實社區體育內容,壯大參與人群,豐富居民文化生活,借此擺脫“村改居”社區體育困境,改善社區村風民風。
體育并不是孤立于社會之外的,他隨著社會變遷而動,“村改居”社區體育受政府政策、失地的負面問題沖擊、傳統農村體育底子差及村民“小農思想”的延續所累,陷入了困境,如何走出困境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政府、社區、居民與體育互動的過程,是外力和內生力量協作,是傳統與現代融合發展的過程,把體育融入社區轉型發展之中,助力社區轉型,社區轉型發展中體育亦得到蛻變。
[1] 官玉苗,劉一民.城市化進程中山東省部分村鎮“村改居”社區體育研究——以臨沂市月亮灣社區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4,2(01):11~16.
[2] 劉 波,潘 莉.論發展我國失地農民體育的意義、困境與對策[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13,2(06):1~6.
[3] 秦尉富,李志清.城中村體育研究述評[J].體育科技,2017(01):49~51.
[4] 曹大偉.沖突與化解:動城市化群體的體育訴求與供給分析[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6,32(04):15~18.
[5] 唐 剛,雪 梅,彭 英.社會資本視閾下“村改居”社區居民體育參與實證研究——以成渝試驗區為例[J].山東體育科技,2017,39(03):12~17.
Causes and Solutions of the Difficulties of Sports in the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of “Village to Residence” Community
Qin Weifu1, Li Zhiqing2,Lin Guohui1, et al
1. Teachi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Qinzhou University, Qinzhou Guangxi, 535000, China;2.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xi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00, China.
The government’s land expropriation policy places more weight on material compensation but leaves humanistic care aside, so that the significance of sports is ignored. After peasants lost their land, sports have got into a development dilemma, which is even worse off after losing the land because of the week foundation of sports of villages. Villagers’ thoughts cannot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 which adds to the trouble of sports in “Village to Residence” Community, leaving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ports an empty talk.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of sports in “Village to Residence” Community and realize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sports,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government should play importanc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sports, offer help and guidance, bring villagers’ rationalness into full play and exploit the endogenous power of villagers. Developing sports should combine local area and modern times.
“Village to Residence” Community; Transformational development; Sports; Causes; Solutions
1007―6891(2017)06―0094―03
10.13932/j.cnki.sctykx.2017.06.24
G812.4
A
2017-08-01
2017-08-21
廣西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青年項目):城市化進程中“村改居”社區體育研究,項目編號:15CTY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