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麗紅
健美操“合作創新”教學模式構建與實施
鄭麗紅
本文從理論與實踐兩個角度探討如何構建健美操課堂“合作創新”教學模式。在理論上,主要探討“合作創新”教學模式的理論支撐、融合優勢、教學設計。在實踐中,通過具體的教學實驗,分析“合作創新教學”實踐效果,得出結論:第一,實驗班與對照班進行對比發現,實驗班學生更喜歡上健美操課,“合作創新教學”授課方式更受學生歡迎,“合作創新教學”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第二,“合作創新”教學模式有效運作受群體學習氛圍和成員的積極參與影響最大;第三,合作創新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提高學生的個人技術學習能力、創編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自信心、自我表現能力等各項自身條件和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具有非常積極地意義,同時也是建設創新性社會的需要。
高校健美操 ;合作創新 ; 教學模式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創新是知識經濟的靈魂。知識創新源于創新教育創新教育則是高等學校內在的本質需要和實踐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特殊使命。作為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體育在實施創新教育過程中必須發揮它特有的功能來培養創新型人才。[]雷繼紅與賈進社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的發展趨勢提出:第一,注重“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思想的結合,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體育能力;第二,注重學生主體性發揮;第三,注生師生平生,生生合作關系等觀點。[2]2010年國家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戰略再次提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改革,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著力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擺脫傳統教學模式,開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與創新能力的教學模式是高校健美操課程發展的必然趨勢,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經。
1.1 研究對象
以高校健美操“合作創新”教學模式構建與實踐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在中國知網以“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合作創新”等為關鍵詞,對近十幾年的,采用文獻資料進行收集歸納總結,為在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做指導性的準備工作。
1.2.2 問卷調查法
根據本研究的需要,在查閱大量文獻資料的前提下,遵循問卷設計的合理性,征詢健美操相關專家意見,對問卷進行不斷修改,形成最終問卷。為了確保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問卷通過現場發放、作答、回收,實驗后學生發放問卷共56份,回收率為100%、有效率為100%,時隔1周,對部分學生進行重測相關系數為0.926,證明問卷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表1 專家對學生問卷設計效度評定結果
1.2.3 實驗法
分別選取廣州大學華軟學院健美操選修課2個班級學生,分別運用“合作創新教學”與“傳統教學”兩個不同教學模式進行實驗研究,實驗班采用“合作創新教學”模式,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模式。
1.2.4 影像觀察法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組織安排下或在課堂教學以外時間,借助課本教學視頻以及網絡教學視頻,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形成教學動作表象。
1.2.5 數理統計法
采用SPSS18.0統計軟件,對實驗班與對照班兩個班級數據通過頻率統計進行分析處理。
2.1 “合作創新”教學模式概念描述
合作創新教學模式就是要充分重視教學中的各種聯系,發揮學生潛能,培養合作創新意識。[3]它在體育教學中的廣泛運用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與創新精神,是學生個體與群體良好組合的有效鍛煉模式,是個體與群體共同發展的良好模式,是建設創新型社會的迫切需求。體育教學中的合作創新學習是指學生利用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形式和活動方式,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和經驗,不拘泥于書本,不墨守成規,結合學習小組集體的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在新技能學習中,獨立思考,大膽探索,積極提出富有創意的新問題、新觀點、新思路等,以培養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思維等達到合作學習、共同創新目的的學習方式。[4]健美操教學中的“合作創新”教學模式是在體育教學合作創新學習基礎上進一步加工升華,根據健美操特點、規律、原則以及編排目的,在群體動力理論指導下,以合作學習小組為基本形式,依托自身與團隊知識及經驗,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學生主體的共同參與,進行集體思維、探索、分析對健美操要素如造型、隊形、上下肢動作進行集體編排創新,充分利用教學中的動態因素,以團體成績為評價標準,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積極參與團隊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愛好,注重培養合作精神與創新能力,發展心理健康,以達到更好地掌握基本知識與技能力,提高心理素質為總目標。
2.2 “合作創新”教學模式理論支撐
2.2.1 人本主義教育思想理論
人本主義教育觀主張個性與創造性的共同發展,在課程內容上強調學生的直接經驗,教學方法上主張以學生為本,主張放手讓學生自我選擇和自我發現,并強調教學必須要發展學生的個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要求教學要以學生為中心,同時注重師生之間情感培養,從而最大限度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5]
2.2.2 探究學習理論
探究學習又稱發現學習,是經由自己或團隊探索尋找,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答案。“探究學習”是讓學生在“合作”中學習,在“研討”中增知,在“探究”中創新,在“主動”中發展,改變了教師以講解、示范為主的“教”和學生被動接受的“練”的學習方式,滿足了學生自主發展的需要,起到很好的教與學的效果。[6]
2.2.3 合作學習理論
作為一種教學策略,合作學習理論主要來源于認知建構理論、動機理論和社會互賴理論,需要個人努力和團隊交流合作,形成“利益共同體”激發動機,促進高水平思維和學習活動。合作學習的倡導者認為:“在一個理想的課堂里,所有的學生都應能學會如何與他人合作,為趣味和快樂而競爭,自主地進行獨立學習。合作學習并不排斥競爭與單干,在適合時宜時,競爭和個體活動能夠增益于合作學習。”[7]美國教育學者沃邁特則認為,“合作學習是近十幾年來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學改革”。實施合作學習的策略,一方面能夠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另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情感品質的發展。[8]
2.2.4 創新教育理論
創新性教育屬于高層次的素質教育,以促進高校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以育人為根本,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目標的現代思想與教育模式的一種表現形式,注重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創新發展的教育理論的核心內容包括啟發培養、“再次發現”的自主探索、好奇求新的創造意識,以及綜合重組、建構知識和動手動腦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現這些目標必須對現行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9]
2.3 健美操課“合作創新”教學整合優勢
2.3.1 呈現師生人本價值
健美操是一項集教學、審美、健身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特殊教學項目,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創新教學,讓學生可學期處于一個開放、互動學習環境中,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學生是教學的主體者。教師對大量的知識信息進行整合篩選,根據學生的需求對教學內容、教學媒體、學習活動等進行合理設計并安排教學任務;學生根據教師的教學任務安排,根據自身的知識與經驗,通過開闊的視野、多元化的網絡資源、集體的力量,在團隊活動的推動下促進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不斷地探索促進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提高學生對健美操基礎知識的全面掌握,從本質上追隨了人本主義教育、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創新學習等教育教學理念。
2.3.2 融合社會發展趨勢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世紀,其對人才基本素質的要求是:要具有進取、創新的精神,要具有寬廣的知識面和良好的社會適應性,具有獲取知識和信息的能力,對國家、社會和人類要有高度的責任感。當代大學生作為未來社會的棟梁,肩負著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的重任,更要具備終身學習的能力。[10]合作創新教學中存在教師與學生、同組學生、不同組學生、干部與小組成員等等多重關系同時存在,需要學會處理各種關系,認清責任,關心彼此。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具有,第一,面對團隊關系,學生之間有積極的相互依賴、有同舟共濟的信念;第二,面對個人責任,對自己的學習情況要進行負責;第三,面對交往,學生之間要有充分的語言和非語言進行交流;這種教學模式有利于對學生步入社會的社會技能如與同事的合作、與領導的交流等各種社會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的培養,起到了很好可以提高學生合作學習技能、發展學生潛能、培養合作創新意識,在合作的學習前提下,學生的視野開闊了,有利于促進繼承性學習向創新性學習的發展,緊隨當代社會創新人才培養目標。
3.1 “合作創新”教學模式的實驗研究過程
3.1.1 教學思路設計
3.1.1.1 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教學特點分析
1.傳統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是知識主體傳授者;學生是教學的客體,是知識被動接收者;教學內容、方式、方法、手段單一傳遞、講授、灌輸,學生被動接受、記憶;教學考核以課堂為中心,考核標準化統一測試。
2.合作創新教學模式:教師是教學的引導者,引導與組織促進學生一起探索、討論、交流問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動思考問題、探索知識、注重合作創新交流學習;教學內容、方式、方法、手段豐富多樣,學生在教師引導下主動積極參與學習;教學考核對學生課程學習過程進行開放式、多元化反饋。
3.1.1.2 教學準備設計
1.實施班級選擇及分組 選取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健美操選修課一班(29人)為對照班、二班(27人)為實驗班,男女生人數比例均衡。根據學生健美操基礎、模仿能力、音樂節奏感等進行評價總結后按學號排位將實驗班學生分成4組,每組6-8人,并以自我推薦和評選相結合方式每組選出2名組長。
2.規定教學套路選擇 根據2個班級意向選出健美操本學期規定教學套路。
3.1.2 教學內容設計
3.1.2.1 教學內容學習方式
教師引導個體自主學習與小組合作學習:課前與課后安排預習教學任務和交流活動計劃,提供教學影像與圖紙學習資料,利用小組內部優勢讓學生進行組內合作互補學習、交流、探索;課堂上學生主體積極參與學習交流、探索,教師理論引導、指導監督、組織學生進行組間競賽活動、總結評價教學學習效果。
3.1.2.2 教學內容安排
引導教學不同階段的主要內容為, 第一階段:健美操基本動作組合學習,包括了解健美操基本概念、特點、價值,掌握基本步伐、基本手型、上肢動作;第二階段,基本步伐與上肢動作創新編排8*8拍;第三階段,規定套路學習;第四階段,個人及雙人造型及小組集體造型學習;第五階段,健美操隊形編排學習;第六階段,規定套路前奏、規定動作隊形、結束創編。
3.1.3 教學評價設計
1.教學考核方式 注重個人學習過程評價和小組合作整體評價。
2.教學考核安排 第一,過程性考核貫穿整個學期的學習情況包括學生的課堂教師提高發言、主動參與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學習,課后的預習的熱情與積極性表現等;第二,階段性考核包括學期中課堂小測和課堂學期末。
3.1.4 教學要求設計
根據教學要求提出問題、自主探究、討論總結是創新的關鍵。第一,問題的提出: 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根據學生的能力、難度要適中且要有一定的階梯性,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推動學生主動積極思維,呼喚學生的創造潛能力;第二,自主探究:學生通過大膽探索、嘗試、檢驗,經過師生的一起交流、教師的有效點撥和不斷鼓勵,讓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得到培養;第三,討論總結: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整理課堂知識,合作小組成員在合作創新過程中要善于運用新知識,將前后知識進行聯系、規類,不斷反思提高認知能力,激發創新思維。
3.2 “合作創新”教學模式實施的教學效果分析
3.2.1 “合作創新教學”與“傳統教學”兩種教學模式效果比較
實驗班采用“合作創新教學”、對照班采用“傳統教學”, 經過17周對2個教學班級采用不同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通過調查從表1中結果顯示:第一,對喜歡上健美操課的影響,實驗班表現為特別喜歡與喜歡人數比對照班高出38%、表現為不喜歡上的人數實驗班為0對照班比實驗班高出10%;第二,對喜歡課堂教學授課方式的影響,實驗班表現為特別喜歡與喜歡人數比對照班高出27%、表現為不喜歡的人數實驗班為0對照班比實驗班高出14%;第三,對有效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能力的影響,實驗班表現為提高特別有效與有效人數比對照班高出34%、表現為不太有效的實驗班為0對照班比實驗班高出4%;實驗結果充分表明,在學生對喜歡上健美操課、授課方式、有效提高個人綜合素質能力方面,“合作創新教學”比“傳統教學”模式的效果更加突出,對高校健美操課的普及與深入開展起到很好的鋪墊。

表2 學生對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健美操課與課方式的喜歡程度及綜合素質能力影響效果百分比
3.2.2 “合作創新”教學模式有效運作的影響要素分析
健美操課“合作創新”教學的有效實施,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在硬件方面教學設施上如需采用多媒體教學,軟件方面如老師的有效指導、成員的積極參與、良好群體氛圍、有效評價等,經過實驗教學后:96%學生認為良好的群體學習氛圍和成員的積極參與影響最大,其次是與老師的有效指導、有效的教學評價手段、采用多媒體教學密不可分。
3.2.3 “合作創新”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氛圍、自身條件因子影響
學習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直接影響健美操課教學效果,推動健美操教學目標的實現。彭玫研究發現影響大學生健美操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有:教學方法、學生自身條件、教師專項技術水平、教學內容、課堂氣氛,教學方法與內容是主要的影響因素,課堂氣氛能提高學習興趣,自身條件也是重要的影響指標。[11]“合作創新教學”在教學方法與內容上比“傳統教學”更多變豐富新穎,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多彩性,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創新學習完成教學任務,小組學習氛圍、個人合作意愿、團隊合作精神帶動課堂教學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創新自信心、技術學習能力、創編能力、組織能力、自我表現能力等自身條件,提升學生對健美操課的學習興趣,推動健美操課教學任務與目標的實現。采用“合作創新教學”經教學實踐調查統計,據表2數據分析得出:第一,學習興趣:85%的學生認為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第二,課堂學習氛圍:100%認為能有效提高個人合作意愿、96%認為能有效提高團隊合作精神、92%認為能有效提高小組學習氛圍;第三,學生自身條件:96%認為能有效提高個技術學習能力、93%認為能有效提高創編能力、93%認為能有效提高組織能力、78%認為能有效提高創新自信心、89%認為能有效提高自我表現能力。

表3 “合作創新”教學對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學習氛圍、自身條件影響人數百分比(百分比%)
1.在高校健美操課實施“合作創新”教學模式理論上,需獲得人本主義教育思想、探究學習、合作學習、創新教育幾大理論的支撐;需對教學實施的教學思路、準備、內容、評價、要求進行合理設計。
2.在高校健美操課實施“合作創新教學” 與“傳統教學”兩種不同教學模式的實踐對比效果,分析得出:第一,“合作創新教學”學生更喜歡上健美操課;第二,“合作創新教學”授課方式更受學生歡迎;第三,“合作創新教學”更能有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能力。
3.在高校健美操課實施“合作創新” 教學模式實踐效果,分析得出:“合作創新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個人技術學習能力、創編能力、組織能力、創新自信心、自我表現能力等各項自身條件和課堂學習氛圍,從而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1] 俞愛玲. 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的創新[J] . 體育學刊, 2002, 9(2):77.
[2] 雷繼紅, 賈進社,等. 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模式現狀及其發展趨勢[J] . 西安體育學院學報, 2006, 23(3):110.
[3] 嚴志平.淺論合作創新的體育教學模式 [J] . 體育科研, 2001, 22(3):30.
[4] 程亮, 祁紅等.高校體育教學中合作創新學習模式的理性分析[J] . 體育科技, 2011, 32(4):45-46.
[5] 楊楨. 論人本主義教育觀視野下的高校體育教學改革[J] . 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4, 19(2):5
[6] 姜玉華. “探究性學習”在高中體育教學中的應用[J] .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11, 25(5):103.
[7] Johnson, David W and others,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reasing College Faculty Instructional[M].Productivity: ERIC Clearinghouse on Higher Education DC.
[8] 劉振堂. 合作學習與傳統教學在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比較研究[J] . 山東體育學院學報, 2006, 22(2):110.
[9] 趙永健,等. “自主、合作、創新”體育教學模式的構想與實踐[J] . 體育科研, 2002, 23(3):50.
[10] 朱春梅.自主學習在高校健美操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 . 云南師范大學碩士論文, 2014:1.
[11] 彭玫.影響大學生健美操學習興趣的主要因素調查[J] . 南京體育學院學報, 2003, 17(5):98.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h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Mode in Aerobics
Zheng Liho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how to construct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n aerobic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ory and practice. In theory, it discusses the theoretical support, fusion advantage, and the teaching design of this teaching method. In practice, it analyzes the practical effect from the teaching experiments. Conclusions: First, from the compariso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and comparison class, it is shown that the experimental class prefers to have aerobics class and the operative innovation appeals to more students. Second, the method has a better effect on the learning atmosphere and the participation. Third, the teaching method of cooperative innovation is vital to improve the learning interest and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ve society.
aerobics in collge; cooperative innovation; teaching method
2015年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科研項目(項目編號:ky201522)
鄭麗紅(1980-),女,江西人,講師,在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體育教育。
廣州大學華軟軟件學院基礎部,廣東 廣州 510990 Basic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Software and Engineering, Guangzhou 510990, Guangdong, China.
G807
A
1005-0256(2017)04-0037-4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