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紫菲 田英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大學生體育行為效益對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探析①
王紫菲 田英
(沈陽師范大學體育科學學院 遼寧沈陽 110034)
以體育行為效益和鍛煉習慣為理論基礎,探討體育行為效益對鍛煉習慣的影響為目的。采用《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調查問卷》為工具,以1 889名大一學生為研究對象,運用數理統計法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結果表明:多數大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在健康狀況、心理素質、學習效率、身體素質等方面均有提高;體育鍛煉更有效地提高了男生各項素質的水平;有良好鍛煉習慣的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獲益情況更為明顯。
大學生 體育行為效益 體育鍛煉習慣
1.1 體育行為效益
體育行為效益是體育行為本身能夠為行為人帶來的利益。如,降低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強生理健康和身體體適能,改善外表體型,促進心理和情緒健康;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等[1]。它是體育生活方式的組成部分,對行為主體能否持續、自覺地參與體育行為起著重要的作用。
1.2 體育鍛煉習慣
體育鍛煉習慣是指在特定的情景刺激和體育活動中的個體參與經常練習和重復而形成的固定練習[2]。國內相關研究多數以每周鍛煉至少3次,每次鍛煉不少于30 min,且達到中等以上負荷為標準[3]。
采用《大學生體育生活方式調查問卷》為測量工具;7所高校大學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發放問卷2 000份,回收問卷1 889份,回收率為94.5%,有效率為91.8%;使用SPSS對有效問卷進行整理與分析。

圖1 學生自覺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時間情況
3.1 大學生體育行為效益的調查與分析
為體現學生群體的特征,該研究從健康狀況、心理素質、學習效率以及身體素質4個方面對大學生的獲益情況進行調查(見表1)。
通過數據可以看出,體育鍛煉更有效地提高了男生各項素質,而女性機體的結構、功能及心理諸方面與男性有區別。生理方面,女性心臟體積、質量和容積均小于男性,大部分女生對體育保健知識了解過于片面,認為生理期應盡量減少活動,這將導致鍛煉次數少、效果不理想。心理方面,社會對性別角色的定型造成男女生的性格特點有較大差別,男生一般表現為活潑好動,而女生大多喜靜,參與體育運動的積極性、投入程度低于男生。
3.2 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調查與分析
通過圖1可以看出,學生在初級教育階段自覺進行課外體育鍛煉的人數明顯高于中高級階段。由于7~8歲兒童神經系統的腦重接近成人,但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不均衡,興奮占優勢且容易擴散,靈活性高,表現為活潑好動。高中階段,學生通過體育鍛煉釋放學習所帶來的壓力,提高效率;在大學階段,學生可支配時間的增多、鍛煉意識的提高,促使其自覺進行課外體育鍛煉。
該文從周體育活動次數、次鍛煉時間和運動強度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進行調查,數據顯示,無體育活動及每周進行1~2次體育活動的男女生分別為40.5%和52.2%;進行3次及以上活動的男女生為59.5%和47.8%。在次鍛煉時間這一問題上,男女生選擇鍛煉30~40 min的人數最多。可以看出,女生鍛煉次數少、時間短,說

表1 大學生體育行為效益情況統計表(%)
明對待體育鍛煉的態度不積極,故在效益的獲得上沒有男生顯著。
3.3 大學生體育行為效益對體育鍛煉習慣的影響
通過體育鍛煉,男女生明顯獲益的周鍛煉次數均為3~4次,其次是5次以上、2次,獲益效果最不理想的周鍛煉次數為1次。這說明,并不是鍛煉次數越多效果越好。由于運動效果的蓄積作用,適宜的運動頻率為每周3~4次。
鍛煉時間為30~60 min時,獲益效果最顯著,其次為60 min以上,獲益效果最不理想的次鍛煉時間為30 min以下。運動時間隨運動目的、強度、頻率、年齡及身體條件的不同而變化。適宜的鍛煉時間能提高呼吸機能,主要表現為呼吸肌發達,最大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大,呼吸差較大,進而提高身體的有氧適能。
綜上所述,學生通過體育鍛練增進體質健康、改善情緒心態、提高學習效率、增強身體素質,進而加強對體育鍛煉的理解,提高對體育的認識,在信念的引導和意志的作用下,經過反復練習形成與內在需要有著密切聯系的自動化行為方式或行為模式,即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4.1 結論
(1)多數大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在健康狀況、心理素質、學習效率、身體素質等方面均有提高。
(2)與女生相比,體育鍛煉更有效地提高了男生各項素質的水平。男生體育鍛煉次數和體育鍛煉時間以及形成體育鍛煉習慣的人數均多于女生。
(3)有良好鍛煉習慣的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獲益情況更為明顯,說明體育行為效益對鍛煉習慣的養成有較為積極的影響,且對男生的影響更大。
4.2 建議
(1)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豐富體育課程,通過觀看體育賽事、參與體育競賽培養學生鍛煉意識,在實踐中加深對體育的情感體驗,促進體育鍛煉習慣的形成。
(2)根據女性心理和生理的特點,科學地選擇體育活動方式,使其對體育產生興趣,讓更多女生參與體育鍛煉。全面科普女性生理知識,使其能夠正確、安全地進行生理期的體育活動。
(3)針對學生的性別及特征,制定個性化方案,全面培養學生的運動技能,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在體育鍛煉中獲益,從而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為實現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1]司琦.鍛煉心理學[M].浙江大學出版社,2008.
[2]馬啟偉,張力為.體育運動心理學[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3]莫連芳.對大學生體育鍛煉習慣概念的界定[J].江漢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1):91-93.
[4]張雅云.體育與健康理論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G6
A
2095-2813(2017)02(b)-0136-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5.136
王紫菲(1994—),女,遼寧沈陽人,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學校體育教學與體育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