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浩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 重慶 402160)
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理論在中學體育教學中的探索與研究①
陳浩
(重慶城市職業學院 重慶 402160)
該文以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理論作為研究的理論基礎,通過文獻資料法、訪談法、數理統計法以及問卷調查法等多種研究方法對初中籃球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任務定向理論和自我定向理論在初中籃球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與可實施性,對于拓展和深入教學理論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對于體育教學課堂氛圍提升及教學內容習得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在學習成績掌握度和運動愉悅感方面,自我定向理論優于任務定向理論;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注意力和意志力以及正確獲得運動愉快情緒方面,自我定向理論優于任務定向理論。
任務定向 自我定向 教學理論
成就目標定向理論是近年來心理學家試圖運用社會認識理論的原理,研究個體在情境中的動機和行為的理論。成就目標定向的兩因素論提出:學生在學習情境下的成就目標定向可分為掌握目標定向和成績目標定向兩種;目標定向的不同導致個體對學習的觀念、績效、情感和動機的不同[1]。自我目標定向(learning goal orientation)指學習的目標是掌握運動技能,提高個人成績,強調同自己的過去比較而建立成績標準,并注重努力程度,只要自己全力以赴并刷新了自己的個人記錄就會產生成功感。任務目標定向(performance goal orientation)指學習的目標是體現自己與眾不同的能力,在與他人比較的基礎上建立成績標準,使自己的成績與他人相同,有時自己付出的努力少一些也會產生成功感。該文將成就目標定向理論運用到籃球教學中去,最終以成就目標量表、運動感覺量表、籃球技術達標結果、技術評定結果對3個實驗班進行數據統計分析對比,分別對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為3個方面進行評定分析。
1.1 研究對象
重慶市徐悲鴻中學初二年級3個平行班的男生作為實驗對象,隨機抽取兩個班為實驗班,一個班為對照班,各班人數在40人左右。

表1 實驗后3個班籃球技術達標結果成績比較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知網、萬方數據庫等相關文獻資料,為研究提供理論依據。
1.2.2 問卷法
采用由陳堅、姒剛彥編制的《運動中任務定向和自我定向問卷》(TEOSQ)進行調查。該量表由Duda等人根據Nicholls在教育領域中使用測量改編而來的,此問卷被廣泛應用于各運動領域,包括自我定向和任務定向兩個分量表,兩分量表的內部一致性系數分別為0.75和0.73,重測信度為0.80[2]。采用《運動感覺量表》(EFI)進行調查,該量表由加拿大Gauvin研制,著重研究個體運動后感覺,該調查表由12個調查題目(形容詞)構成4個分量表,且內部一致性全部大于0.7(在0.72~0.91之間)。該量表從側面反應了參與者的運動愉快感,是目前測量運動愉快感的較理想的工具[2]。

表2 實驗后3個班“成就目標定向問卷”分析對比
1.2.3 數據統計法
運用SPSS 14.0軟件對實驗中測得的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并對所有問卷統計所得數據進行t檢驗分析處理。
1.2.4 實驗法
實驗對象:重慶市徐悲鴻中學初二年級男生,選取3個男生合班,各班人數40人左右。
實驗設計:實驗A班實施掌握目標定向教學法,即任課教師授課前為學生制定計劃書,對自身的能力進行測試評估并在此基礎進行對比參照;實驗B班實施成績目標定向教學法,即任課教師強調班級的同學之間的競爭意識和對比較量,并實時地根據成績進行批評和表揚;對照班則是按照常規進行授課。
2.1 實驗后3個班籃球技能成績的比較分析
通過表1可以清晰地得出,由于P<0.01,實驗班和對照班之間的測試結果具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并且通過計算表中的數據可以發現,實驗班通過實施目標定向理論后在籃球技能成績方面具有明顯的提高和進步。作為學生,學習過程中有無明確的目標無疑說明學生有無強烈的學習需求,在這次實驗實施過程中,實驗A班的學生更能關心自己籃球課中技術掌握程度和能力提高程度,能夠時刻以自我習得的水平來判斷整個進度中的得與失。以實驗B班和實驗A班的學生在數據上的分析得出,成績的進步程度和掌握程度上來說差不多,學習過程中,兩個班的學生在學習態度上都是沒有差異的,但是不同的是他們更多是與身邊的學生來作比較,并不以自身的水平進行對比成功與失敗。然后再從對學習結果進行觀察分析,實驗A班和實驗B班對學習的結果期望度是不一樣的,對于A班掌握目標定向的學生來說,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樹立的目標在于學習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然而他們的效能期望和結果期望基本上是一致。
2.2 實驗后3個班“成就目標定向問卷”分析對比
實驗后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以下結果,在實驗結束后實驗A班即掌握目標定向班與對照班在題1、3、5、7、9、13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其中題1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P<0.01),實驗B班成績目標定向班與對照班在題2、4、6、10、12上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2)。
在整個實驗過程中,A班的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承認每個人的能力是有差異性的并且對最后的學習成果會有影響,但是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他們所注重和關心的是自身的進步和提高。在整個提高過程中不受外界的干擾,與自身水平進行成功與失敗的對比,因此學習過程中更易集中注意力;B班的學生更多注重自身的努力程度,對于個人能力差異性方面等因素并不作為決定和影響學習成績好與壞的主要因素,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們所關注的是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并且通過自己的努力去避免他人的消極評價。
2.3 實驗后3個班運動感覺的對比分析
整個教學實驗全部結束后再運用《運動感覺量表》對3個教學班的學生進行運動感覺的測試和統計,并對結果進行t檢驗,結果如下。
統計結果顯示:A班既目標定向班級與對照班在精神振作積極參與以及疲勞感方面具有顯著的差異(t=3.05,-3.26,2.81,P<0.05或0.01),B班即任務定向班級與對照班的學生在疲勞感與積極參與情感維度上也存在顯著差異(t=3.11,2.77,P<0.05)。《運動感覺量表》EFT是一個直接反應被測試群體其運動愉快感的量表,從量表的結果可以得出A班的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相對于B班更能獲得運動的愉快感(表3)。

表3 實驗后3個班運動感覺的對比分析
(1)任務定向理論和自我定向理論在初中籃球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與可實施性,對于拓展和深入教學理論具有一定的借鑒價值;(2)任務定向理論和自我定向理論對于體育教學課堂氛圍提升及教學內容習得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并且在學習成績掌握度和運動愉悅感方面,自我定向理論優于任務定向理論;(3)在培養學生良好學習動機、培養學生注意力和意志力以及正確獲得運動愉快情緒方面,自我定向理論優于任務定向理論。
[1]張力為,任為多.體育運動心理學研究進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馬啟偉.體育心理學[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潘菽.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4]尚鳳祥.現代教學價值體系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G80-32
A
2095-2813(2017)02(b)-014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5.142
陳浩(1976,10—),男,漢,四川射洪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