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楊朔
準生證”謠言不攻自破未來或將設“軟上限”
撰文/N.E.S 楊朔

此前,業界盛傳新建純電動車企準入資質的發放將不超過十家。而當第十家牌照塵埃落定之后,業內人士紛紛質疑,是否其他廠家再無機會?而就在3月1日,蘭州知豆電動汽車有限公司的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獲批,不僅成為第十一家獲得電動乘用車生產資質的企業,并且打破了此前僅發放十個資質的傳言。
2015年,國家發改委和工信部聯合簽發第27號令《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以來,資質申請成為企業進入新能源汽車生產領域的一道門檻,其中不僅包括傳統汽車生產車企,互聯網造車等相關領域的企業也參與其中。
去年,對于流傳的新能源車準入牌照不超過10張的說法,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吳衛曾澄清:關于新能源車準入牌照,原則上不會設名額上限。但這樣的澄清也一直沒有打消業內人士的憂慮,直到第11家資質的發放,落在了知豆身上。
目前國家發改委已經發放了11張新能源“準生證”,在知豆獲得第11張牌照后,國家863“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重大項目監理咨詢專家組組長王秉剛接受采訪時表示,政府相關部門并沒有表示不再核準新能源車企,申報企業只要能達到標準要求,原則上就可獲得資格批準。同時,王秉剛還提醒道:“目前沒有整車制造經驗的企業申請越來越多,新進企業不應盲目申請資質,要充分認識自身能力和市場,畢竟汽車行業對各方面要求較高。”
從目前已經獲得資質的11家企業可以看出,評審委員會專家和審批部門態度比較謹慎,主要表現是已通過的企業中,具有傳統車企背景的企業占一半以上,至今仍未有一家互聯網造車公司通過審核。

從去年3月份,北汽新能源獲得第一張資質到今年,相繼有11家新能源車企獲批。未來將有多少家企業能夠獲批,進入到這個市場中,目前尚無法得知。但可以確定的是,目前國家發改委對于新能源乘用車生產的審批資質并未設定數量,企業嚴格按照“27號令”的標準來申報的話,獲取資質可能性很大。
盡管新興造車企業對“準生證”的獲得都表現出了相當程度的自信,但從政策規定和至今僅11家企業獲批的情況來看,電動汽車生產準入門檻抬高是不爭的事實。
此前,吳衛曾表示:“‘27號令’放寬了準入政策,不再局限于汽車產業資本的進入,但是提高了技術門檻。”從目前審批的11家企業中,其中有5家是像萬向集團那樣具有汽車零部件背景的企業,而其余幾家也都是已經在生產新能源汽車的企業。可以看出,政府對于企業技術能力非常看重。
此外,吳衛還表示:“任何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新建純電動乘用車更是如此。”對進入該領域的企業,他表示“沒有100億根本玩不下去。”據統計,在獲得生產許可的共4000多個車型中,實際能夠投產的車型僅在四分之一左右。國家發改委曾明確表態,要逐步提高電動車生產準入條件,來防范新能源汽車領域新的低水平建設,培育、引導優勢企業。
盡管新建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原則上不會設名額上限,看似給眾多的中小新造車企業帶來更多希望,但業內人士預計,國家發改委最早發布征求意見稿是想放三到四家企業進來起到“鯰魚”效應,后來數量限制雖然取消,但審批部門一定會堅持高標準的準入門檻,只有少數企業才能完全符合條件,獲得準入證明。
工信部去年8月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定(修訂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也證明了國家要提高電動車準入門檻的政策走向。意見稿取消了企業應掌握車載能源、驅動系統、控制系統三項核心技術之一的要求,調整為應具備控制系統的開發能力及車載能源和驅動系統的集成匹配能力。意見稿還規定,已獲得資質企業應當進行改造,并在兩年內完成審查。可以預見,未來新造車企業拿到電動車生產資質將更加困難,眾多參與者中也必然會有企業被淘汰出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