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N.E.S 李娜
互聯網造車能否擺脫“資質”的鉗制?
撰文/N.E.S 李娜

互聯網車企度過了此前的喧囂期,即將面臨市場的考驗。然而“資質”問題卻成為他們首要跨越的門檻,究竟是半途而廢還是另辟蹊徑?
第11張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簡稱:資質)花落知豆,這一消息不僅打破了“僅有10張牌照”的傳聞,也讓本已沉寂的話題再度成為熱點。縱觀目前已經公布的11家具有資質的企業,互聯網車企依舊杳無音訊。不過,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有傳言稱,大多數互聯網車企暫未申請資質,究竟是何原因?
對于互聯網車企而言,夢想能否照進現實,是一個很難述說的事情。頻繁
亮相概念車,卻無量產計劃,導致他們一度被業界質疑“不靠譜”。或許,正因如此,所以每當有新企業獲得資質時,這些企業便首當其沖成為質疑的焦點。
自2015年國家出臺《新建純電動乘用車企業管理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以來,圍繞“生產資質”這一門檻,純電動汽車企業之間展開一場激烈的競爭。而當前,獲得資質的企業均為傳統造車企業,似乎并未實現《規定》中鼓勵社會資本進入汽車制造領域的的目的。這不免讓人懷疑,《規定》中是否暗藏潛規則?
實際上,想要獲得資質并非易事。在《規定》中,明確表明企業必須具備“生產新能源汽車產品所必需的設計開發能力、生產能力、產品生產一致性保證能力、售后服務及產品安全保障能力”等。此外,還需符合其他的相關文件要求。這些要求對于互聯網車企而言,并非在短時間內可以實現。
而據《新能源汽車新聞》了解,目前大部分互聯網車企,手中只有亮相的概念車,對于量產的規劃,雖然眾企業紛紛表示計劃在2017年實現量產,可實際上大多也只是“只聞其聲,未見其動作”的狀態。
如此看來,這些互聯網車企暫時無法滿足《規定》中的相關要求。即便是實力較強的企業,目前對于資質的申請大多也處于籌備階段,未正式進入申請程序。
說起互聯網車企亮相的概念車,憑借時尚、前衛的設計,以及超高續駛里程并集結時下前沿高科技元素,不由得讓人為之驚嘆。但是自新車亮相以來,各企業對于量產問題遲遲未能得到落實,這未免讓人感到有些擔憂。
如果在短時間內不能量產,僅憑概念車則無法在市場上形成競爭。不僅如此,當前傳統車企不斷在產品上推陳出新,并且努力搶占各級別市場。他們憑借產能的先天優勢,很有可能一舉擊敗那些成長中的互聯網車企。
由于互聯網車企短時間內無法獲得資質,或許錯過進入市場的最佳時機。屆時,面對的不僅僅是傳統車企所帶來的市場競爭,隨著我國新能源汽車市場進入后補貼時代,外國車企蜂擁而至,也將成為他們不可小覷的對手。如此看來,目前互聯網車企所處的環境十分嚴峻。
難道,時下眾多的互聯網車企將會被“資質”所鉗制嗎?即便《規定》有著相當嚴苛的標準,但是對于他們而言,最困擾的問題莫過于——產能。想要滿足這一要求,必須在前期投入巨額資產,這對于以輕資產為主的互聯網企業而言,無疑在資金問題上無法滿足。
那么,想要繼續存活,勢必另辟蹊徑找尋良方。其中,蔚來汽車便選擇以代工的形式進行生產。目前蔚來汽車已經與江淮達成合作,其第二家代工廠也已經達成合作意向,這或將有效解決產能問題。而據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向媒體介紹,通過與江淮的合作,蔚來已經獲得了量產車生產資質,而雙方合作車型將會掛著蔚來的LOGO。從目前的市場進展來看,蔚來的步伐已經領先于其他伙伴。而關于新能源乘用車生產資質,目前蔚來汽車也在積極申請當中。
關于以“代工”的形式獲得資質,在《新能源汽車新聞》看來,這或許是實現產能規劃、減少資金投入、加快產品進入市場等明智的辦法。對于蔚來汽車的這一做法,不少業內專家也表示贊同。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秘書長助理許海東認為,以代工的模式進行生產,無疑減輕了互聯網企業的產能壓力。那么,此類方式是否適用于全部的互聯網企業呢?對此,許海東表示:“采取代工的方式,前提是要有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一旦產品得以保證。代工的方式或許可以被互聯網車企所采納,且這種趨勢將愈發明顯。”
此外,《新能源汽車新聞》認為,通過傳統車企“代工”的方式,同時也促進了傳統車的發展。為了避免淪為代工廠,傳統車企感受到來自互聯網企業的壓力,或許在產品以及市場服務方面做出進一步的調整。
互聯網車企作為在新能源汽車行業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他們打破了此前傳統車企所固有的發展模式,利用互聯網的創新思維,極大程度上推進了市場的發展。而面對國家所制定的重重關卡,或許通過另辟蹊徑,才能徹底擺脫鉗制,用自己的模式去尋求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