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雨 余昊
摘 要 “十三五”時期,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穩定國內經濟環境,我國金融改革也將大力創新。以“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為核心,完善資源配置,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需求,建立健全結構靈活多樣的金融機構體系。在這一新形勢下,銀行尤其是農商銀行,應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為前提,完善自身機制,創新服務方式,滿足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推動地方經濟的健康、穩定、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實體經濟 效率 服務 金融
武漢農村商業銀行作為一家總部在武漢的農商銀行,自2009年9月改制成立以來,始終秉承“立足地方,服務地方”的經營理念。不斷提升經營質量,嚴抓、狠抓風險管控,加大力度扶持小微和實體經濟,加快速度帶動村鎮銀行籌建,以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為己任,致力于將優質的金融服務和特色的金融產品推向全國。
一、農商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面對的機遇
(一)宏觀政策支持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扶持農商銀行開展小微金融業務。2014年3月,銀監會提出了《關于2014年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工作的指導意見》,強調要做好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工作。同年7月,銀監會又下發了《關于完善和創新小微企業貸款服務提高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水平的通知》,要求提升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水平。此外,央行先后兩次實行定向降準,這使農商銀行在“支農服微”方面的資金壓力得到了極大的緩解。借力于這些政策支持,農商銀行能夠更好地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多年來,武漢農商銀行潛心支持全市小微實體經濟發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2013年,時任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的馬凱在視察武漢農商銀行時,充分肯定了“全民付”便民服務和微貸業務。同年7月,在國務院召開的“全國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經驗交流電視電話會議”上,時任武漢農商銀行董事長的劉必金介紹了武漢農商銀行的“掃街”式服務模式,分享了渠道“四全”、服務“五專”、風險“六看”、管理“七新”,具有“八可”特色的小微信貸營銷體系,精準對接小微企業金融需求的經驗做法收獲了與會同行的一致稱贊。
(二)經濟結構調整
自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調結構、轉方式、促改革”的號角以來,伴隨著第三產業的快速增長,第一、二產業的結構調整,迅速崛起的“三農”、民生、現代服務業、新能源、新技術等產業將為農商銀行金融業務的發展創造新的增長點;“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也正在崛起。深化改革,調整經濟結構的新形勢對農商銀行建立高效低耗的服務渠道提出了要求——不斷創新農商銀行的融資服務模式和融資產品,以適應服務對象的需求。
近年來,武漢農商銀行推出了“農易富業貸”“融城富業貸”等“富業貸”系列特色業務,創新服務“支農支小”,得到了行業認可,形成了特色品牌。截至2015年底,武漢農商銀行支農、支小支持全民創業貸款余額和凈增額均位居全市第一。其中,涉農貸款余額471.6萬元,占全行各項貸款49.31%;中小微貸款余額466.9億元,占全行各項貸款48.87%。武漢農商銀行支持小微企業余額、凈增額已連續5年在全市同行中排名第一。
(三)城鎮化進程加快
伴隨著農村人口向城鎮的轉移,城市經濟信息、資金和技術將向農村加速傳遞。這在一般加工企業對農村鄉鎮企業的輻射上尤為明顯。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將推動農村鄉鎮企業進一步發展,一大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產權明晰的優秀民營企業和中小股份制企業都將成為農商銀行的優質信貸對象。
此外,在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過程中,作為服務城鄉經濟的大城市農商銀行,武漢農商銀行有著獨特的區域、人員和網點優勢。2013年3月,武漢農商銀行出臺了《武漢農村商業銀行支持城鎮化建設指導意見》,積極啟動了支持城鎮化建設的試點工作。其因地制宜、穩中求進,重點突出,按照“成熟一批、支持一批”的營銷模式支持農村新居建設、公共基礎服務設施建設以及配套農業產業化升級。
二、農商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面臨的挑戰
(一)金融業不足以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
當前“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現狀在于金融服務的能力與水平低下,而非金融服務的意愿與理念缺失。金融服務對實體企業而言遠沒有到位,金融機構比起提供服務,更忙于解決基本生存問題;夾在兩者之間的金融決策者,在左右為難中往往顧此失彼;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現狀亦不容樂觀。2012年以后,大多數全球經濟體都面臨著同一個難題——實體經濟的增速遠遠落后于金融擴張的步伐。這就說明,金融擴張的速度已經無法拉動實體經濟的發展。
盡管農村金融改革已小有成效,但改革中暴露的問題也不容忽視。首先是盲目擴張。部分地區為實現組建農村商業銀行的監管指標,偽造資本增加信息,追求規模效應。最大的股東等同于最大的貸款戶,資本金的增加全靠貸款。其次是超額授信。為稀釋不良貸款率,多數農村商業銀行的解決方式是對大額度貸款大量超額授信。最后是行業準入關的失守。由于不少客戶經理對營銷觀念認識不清,不能正確判斷目標市場的需求。在實際操作中,造成風險關口前移,過分偏重抵押物品的價值和變現,而做出高估或者輕視行業投向的盲目投放。由于對首要還款來源的輕視,受托支付在貸款過程中流于形式,貸后管理也基本處于真空狀態。
這些問題為農村商業銀行的發展埋下了隱患,不良貸款的反彈壓力日趨明顯。
(二)“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需要企業自身努力
實體企業經營難,既受到轉型期大環境下經濟下行和物價上漲雙重壓力的影響,又取決于企業經營者的個人能力與經營戰略。部分中小企業起點低,管理手段粗放,信息渠道閉塞,對市場信息判斷失準;企業管理水平嚴重落后,缺乏現代管理人才。對這樣的企業,金融機構很難提供服務。由于其缺乏合理的財務體系支撐,金融機構很難在滿足監管要求的前提下,為其提供符合規定的信貸資金;也由于管理水平落后,企業難以成長,金融機構放貸的風險也在無形中增加了。
因此,破解實體經濟困境,不能只依靠金融市場。即使有“金融服務實體經濟”這一說法,也不應將金融市場視為解決實體經濟乏力的“救世主”。
三、農商銀行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方向
(一)定位目標市場,切實服務“三農”
盡管大多數的農商銀行在當地所占市場份額充足,但在當前各大商業銀行網點下沉、新型金融機構不斷設立的情況下,農商銀行所面臨的挑戰依然嚴峻。為了全面提升自身的市場競爭能力,農商銀行唯有扎根農村市場,發掘屬于自己的優質客戶。
第一,要做好市場細分。大數據時代需要銀行有前瞻視角,以客戶為中心,細分目標區域市場,維護目標客戶關系,聯結核心客戶群體。在制定營銷規劃時,發掘切實可行的目標市場和目標客戶;在客戶方向上,全面覆蓋優勢目標市場;在客戶結構上,鞏固傳統客戶,發掘潛在客戶,提升優質客戶。第二,要完善客戶檔案。農商銀行應對轄區各類企業客戶展開摸底調查,采集基礎信息并進行分類、建檔,精細劃分客戶檔次和類別。如總行級客戶、支行級客戶、優質基礎客戶、戰略基礎客戶、有效基礎客戶、培育型客戶和調整型客戶等。第三,要鞏固客戶維護。針對不同客戶,要實行差別化的利率管理、信貸審批管理、客戶維護管理和前端風險防控管理,提升服務水平,做到精細化營銷。對于重點客戶,應實行“名單制”管理和“一對一”營銷,做好管理及營銷分工;對于需要著重培養資產業務的成長型客戶,按照“營銷一批、儲備一批”的原則,開展不同類型的金融產品的定制服務。
(二)切實優化信貸結構
農商銀行要因地制宜,結合當地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穩定業務增長,滿足實體經濟合理的資金需求。在此基礎上,持續優化信貸結構,提升資源配置效率,助力當地實體經濟的轉型與發展。
第一,要優化行業結構。農商銀行應將國家宏觀政策和產業政策納入中長期發展戰略規劃和短期經營計劃中去,把服務實體經濟和產業轉型升級相結合;對于傳統產業改造、戰略新興產業、信息產業、綠色環保及新能源產業等有較大社會影響力和正確示范引導作用的行業,應加大支持力度。第二,要優化客戶結構。銀行應首先明確業務發展的重點客戶群體,從而執行“三個優先”。即優先支持具有競爭優勢的區域特色行業和發展前景較好的新興行業的中小企業客戶;優先支持大企業上下游的配套性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中的優勢中小企業客戶;優先支持生產結構合理,創新能力較強,具有反應周期能力和抗風險能力的中小企業客戶。第三,要優化期限結構。農商銀行應在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基礎上,根據客戶的行業特點、資產轉變周期等要素提前規劃貸款期限,確保信貸周期與企業生產周期相匹配,避免人為增加企業償債壓力和貸款資金挪用的風險。
(三)強化金融服務功能,保障社會民生普惠建設
在未來的行業競爭中,定位農村,搶占本地消費市場,是農村商業銀行生存和發展的最佳選擇。
農商銀行應切實做好普惠民生的各項金融服務,重點推動創業帶動就業。如開發針對社區登記失業人員、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和勞動密集型小微企業等對象的小額擔保貸款業務,逐步擴大受眾覆蓋面;積極推進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的試點業務;大力發展消費信貸,挖掘并提升居民文化、旅游、健身、養老、家政等服務性消費需求;引導第三方支付服務行業規范發展,支持其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與保險業聯動,發揮其社會管理功能,發展小額消費信貸保險和小額人身保險產品。
(四)完善金融產品定價機制
農商銀行要從完善貸款利率定價機制著手,切實加強信貸基礎管理,不斷提升自身的市場開拓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在具體操作中,應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第一,成本效益原則。要以保本點作為最低利率基準,確保合乎法規;在符合客戶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合理制定利率水平。第二,風險覆蓋原則。要在嚴格執行風險溢價覆蓋成本損失的基礎上,劃分出不同貸款種類的利率檔次。第三,區別對待原則。兼顧貸款客戶的信用等級、經營狀況、合作前景、貸款安全度和綜合貢獻度等多種因素,精細劃分;在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的前提下,合理確定每筆貸款的利率水平,實現優質客戶的利益最大化。
(周雨單位為武漢農村商業銀行;余昊單位為宜昌銀監分局)
參考文獻
[1] 郭炎興.銀行業:提高服務實體經濟效率[J].中國金融家,2015(12):39-40+43.
[2] 蔡則祥,武學強.金融資源與實體經濟優化配置研究[J].經濟問題,2016(05):16-25.
[3] 周慕冰.關于銀行業服務實體經濟的實踐與思考[J].金融監管研究,2016(02):1-10.
[4] 李連發.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基于流動性理論的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04):39-
42+143.
[5] 張曉樸,朱太輝.金融體系與實體經濟關系的反思[J].國際金融研究,2014(03):
4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