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淵
從江要如期實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目標,瓶頸在交通、根源在教育、關鍵在產業,必須“三管齊下”補齊短板,才能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
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新年賀詞中的“我最牽掛的還是困難群眾”,一句話道出了總書記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建成全面小康社會的堅定決心。作為一名貧困縣的黨委書記,聆聽了總書記的新年賀詞后,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
從江地處黔桂兩省(區)交界,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和貴州省13個發展困難縣之一。截至2016年末,全縣仍有7.58萬貧困人口,貧困發生率22.97%。剩下的這部分貧困人口都是工作難度最大、貧困程度最深的群體。
新年伊始,省委省政府發出了“貴州省2017年脫貧攻堅春季攻勢行動令”,明確了“扶貧對象再精準、扶貧產業再精準、扶貧方式再精準、扶貧成效再精準、脫貧退出再精準”的基本攻略。因此,脫貧攻堅越到緊要關頭,越需從江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精準發力。
堅決打破交通制約“瓶頸”
從地理位置上看,從江素有“黔南門戶、桂北要津”之稱,被譽為沿海入黔“第一站、第一城、第一區”,但長期以來受交通“瓶頸”制約,良好的區位優勢并沒有轉化成發展優勢,錯失了許多發展機遇。
1964年從江縣城通車,貴州省宣布縣縣通車;1975年從江縣加鳩區通車,貴州省宣布區區通車;2002年從江縣光輝鄉通車,貴州省宣布鄉鄉通車,這是從江交通發展史上的三個“里程碑”。
目前,全縣雖然實現了村村通公路,但許多農村公路等級低、通暢率不高。隨著廈蓉高速和貴廣高鐵的建成通車,從江從交通的死角一下轉到了交通要道,成為貴州面向“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大前門”,貴州出海的“橋頭堡”。交通條件的改善不但大大縮短了從江與沿海發達地區的時空距離,也將給從江帶來更多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
傳統村落、民族文化、高山梯田、特色產品、自然風光等從江特有的旅游資源和特色產業,也將迎來高鐵時代的跨越發展。從江積極搶抓機遇,尤其是搶抓省交通廳掛靠幫扶從江的契機,全力推進縣內交通路網建設,加快暢通縣內交通“毛細血管”,著力打造對外互通、對內互聯、水陸鐵一體化的全方位大交通體系。截至2016年底,全縣公路里程增加到3385公里,鄉鎮通油路率達到100%,建成通村油(水泥)路1356.2公里,行政村通暢率達80%。水運方面,都柳江四級航電樞紐工程加快推進,從江、大融樞紐已蓄水發電。
今年,從江將全面實施行政村通村油(水泥)路建設,確保行政村公路通暢率達100%。隨著交通條件的逐步改善,從江區位優勢明顯提升,經濟發展開始駛入了快車道,全縣經濟活力不斷增強。為進一步加快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從江縣還將大力實施縣鄉公路提等升級工程,加快建設通村路、通組路、產業路,加快農村客運班線建設,完善城鄉路網,全面提升城鄉交通運輸水平。水路方面,加快建設都柳江四級航電樞紐工程,盡快實現通江達海,切實增強加速發展的支撐能力。
徹底斬斷教育落后“窮根”
李克強總理2015年2月到黔東南州視察時指出,“拔掉貧困的根子,最重要的就是教育。把教育辦好,既是促進社會公平,也是拔掉貧困根子的‘殺手锏”。
教育落后是從江貧困的“根”,雖然“兩基”攻堅時期從江的教育事業取得了重大進展,但仍有許多邊遠山區教育事業十分落后。教育的落后,導致人口素質不高、人才缺乏、自我發展能力不足。
治貧先治愚,扶貧先扶智。對于從江的脫貧攻堅,要做到扶智,必須優先發展教育。只有教育搞上去了,人的素質提高了,從江才能真正斬斷貧困落后的“窮根”。
對此,從江圍繞“做精普高教育、做大職業教育、做實義務教育”的思路,大膽突破,先后制定出臺了《從江縣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實施意見》《從江縣月亮山區教育扶貧攻堅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措施;率先在縣第二民族高中實行免書費、學費和補助生活費;將原代課教師轉為工勤身份,并按工齡逐年增加工資,第一時間兌現邊遠貧困地區和鄉村基層教師生活補助;加大對教育的投入,繼續壓縮6%的行政經費用于支持教育,從2013年起,每年從縣財政安排100萬元用于教育表彰,且每年以20%的比例遞增,對貧困家庭及雙農子女考取并就讀三本及專科的在校大學生,實行補助學費50%的政策;堅持把職業教育培訓作為教育扶貧的一個重點,結合“百校大戰”,大力實施教育“9+3”計劃,與天坤國際上海領族教育投資有限公司合作辦學,加快發展職業教育。
認真落實職業教育惠民政策,對就讀縣職校的貧困學生全免學費,并補助生活費,努力推進“一人就業,全家脫貧”。2016年,全縣學前三年入園率78.12%,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86.17%,高中階段毛入學率87.45%,高考二本以上(含二本)上線人數366人,縣職校在校生2703人。
著力破解產業發展“難題”
長期以來,由于歷史、地理等多方面原因,從江產業結構單一,科技普及率低,工業基礎薄弱,產業形不成規模,產出效益低,產業扶貧效益不明顯。大多數農村群眾的主要收入來源靠的都是外出務工。
為進一步加快產業發展,努力提升脫貧攻堅的支撐能力,從江將緊緊圍繞發展新形勢、新任務,著力培育壯大支柱產業,變“輸血”為“造血”,努力從根本上解決貧困群眾持續增收、穩定脫貧問題。
做精做優文化旅游產業。堅定不移實施“旅游活縣”戰略,用好以岜沙、小黃為代表的傳統村落、民族文化和以加榜梯田為代表的生態環境、農耕文化兩個“寶貝”,依托民族文化、傳統村落和生態環境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民宿經濟、鄉村旅游,打好“神秘從江”文化牌,唱好“養心圣地”旅游戲,著力推出從江文化旅游拳頭產品,積極構建全域旅游發展體系,努力走出一條神秘之旅的從江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新路,保持旅游發展“井噴式”增長。
做大做強特色農業。搶抓省委、省政府把從江列為侗鄉大健康產業示范區核心區的契機,大力發展健康綠色無公害產業。積極創建標準農業示范縣,采取“政府+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產業扶貧模式,推動香豬、精品水果、稻魚鴨、油茶、中藥材“五大產業”標準化、規模化、市場化,突出抓好產品研發、精深加工和品牌創建,加快實現農業“接二連三”。確保到2020年,全縣能繁殖母香豬存欄8萬頭,年出欄香豬100萬頭以上;全縣水果種植總面積達12萬畝以上;建成高標準油茶種植基地15萬畝;依托“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地”品牌,大力發展稻魚鴨生態產業,每年推廣稻魚鴨生態系統面積11.5萬畝;因地制宜在19個鄉鎮積極發展瑤藥系列、鉤藤、葛根、鐵皮石斛等中藥材種植8.4萬畝。通過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實施“一鄉一品、一村一特”行動計劃,帶動全縣貧困人口就近就地實現就業創業。
做實做特新型工業。嚴格產業準入標準,嚴守生態底線,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著力改造提升林產加工、建材、礦產資源開發與加工等產業,提高科技含量和產品附加值。同時依托特色資源優勢,以粵黔香豬、豐聯農業、神瑤藥粉、馬安刺繡等產品為主攻方向,大力發展特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藥及養生健康、休閑體驗和刺繡文化等產業,大力培育發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勞動密集型工業項目,推進企業循環生產,提高資源綜合利用率,打造新的工業經濟增長點,提升從江工業經濟實力。
從江要如期實現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目標,瓶頸在交通、根源在教育、關鍵在產業,必須“三管齊下”補齊短板,才能確保如期打贏脫貧攻堅這場輸不起的硬仗。
(責任編輯/彭奇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