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元昱
摘 要:普通本科高等院校逐步向應用技術型大學轉變是高等教育為了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需要而進行的改革。在轉型后的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學生實施“工匠精神”的培養是歷史的傳承和現實的需要。該文就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意義和該如何培養“工匠精神”進行了重要論述。
關鍵詞:工匠精神 應用型本科高校 學生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2(b)-0245-02
最近,一本80年前的“學霸筆記”走紅網絡。這本筆記是我國航天事業奠基人之一、“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緯祿老先生在大學時代所記的一本微分方程課堂筆記。筆記如同印刷版的手寫體、工整的標點和符號、細致精美的畫圖,讓很多現在的大學生看了后都“自愧不如”。從這本筆記中可以看出:老一輩科學家們的“工匠精神”是從學生時代就開始培養的。何為“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本指手藝工人對產品精雕細琢、追求極致的理念,即對生產的每道工序,對產品的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力求完美。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此“工匠精神”一詞開始迅速流行開來,成為2016年網絡熱詞,“工匠精神”的使用范圍也隨之擴展,任何行業、任何人“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都可稱為“工匠精神”。全國兩會以后,教育界人士紛紛呼喚,“中國制造”需要一大批大國工匠來實現,人才培養必須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
“向應用型轉變”,是近年來高校轉型發展的一個熱點,是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的具體要求。高校應用型轉變并不是簡單意義上的把本科直接轉為職業本科,而是要讓高等教育本質的創新性和學術性為職業教育本質的就業教育服務。應用型本科高校就是連通“學術教育”與“職業教育”的橋梁,而培育“工匠精神”則是當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使命。
1 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要結合社會教育模式創新和學校教育改革來做
在“工匠精神”得到很好傳承的德國、瑞士、日本等國家,很早就建立了從中職、專科到本科、碩士、博士完善的職業教育體系,而隨著我國產業結構快速升級,人才市場越來越需要多層次、多規格、實踐能力強的專門技術技能人才,于是在2014年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明確提出要打通從中職、專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開啟了職業教育模式的創新之路。實現我國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不僅需要提高科技研發能力,還需要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因素——工匠精神。而這些本科院校以應用型、非科研為辦學定位進行改革,就是為了滿足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要,這對推進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進程也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在這一大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傳授學生職業活動所必需的技能、知識和態度,實施為社會培養技能人才的職業教育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
2 高校專業設置改革對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起到重要作用
原來高校已有的專業必須是在規定的“專業目錄”框架下進行專業的申辦和學生培養,專業設置相對穩定,不同專業之間交叉少封閉性強,專業從形式到內容想要變更是很難的。現在的社會新生事物層出不窮,社會、經濟、行業的發展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也是以社會的貼合度為標準的,企業所需要的工程師或者工匠必須要與科技進步、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需求緊密結合。新型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快”,更多的是多種技術、多項技能的融合,而高校現有“專業目錄”壁壘下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是不能滿足企業“跨學科”需求的。應用本科對專業設置進行改革的關鍵就是要讓這個“跨”變得渾然一體,這是培養未來卓越工程師具有“工匠精神”成敗的關鍵,也是目前突出的矛盾之一。
3 提高教師的職業素養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關鍵
要傳道先明道,高校的教師大多是從校園畢業后直接步入教師崗位,缺少系統的專業實踐鍛煉和示范能力的訓練,在職階段又缺乏專業實踐的有效途徑,自身就不具備“工匠精神”,這種情況下又如何談及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呢?因此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培養學生的“工匠精神”首先要解決師資問題,著手培養和引進兼具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雙師型教師。一是加強對專任教師的在職培訓,特別是對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二是拓寬人才招聘渠道,從企業聘請名師到校任教。具備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的教師能夠在指導學生的過程中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學生可在與這樣的老師學習、交流過程中,傳承到優良的工作品質。另外,為了加強對教師職業素養的培養,高校還需建立教師職業素養標準和評價體系,規范和提高教師素質,更好地指導和培育學生具備“工匠精神”。
4 重視教學實踐環節和深入開展校企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有效途徑
現在許多高校的教學實踐環節與課堂教學比,大多處于非主流或者次主流地位。試問一下,如果讓“實踐教學課時占總課時數的1/3”、讓“有實踐經驗的‘工匠授課占總授課時數的1/3”、讓“學生們在實訓基地的時間占到總學制的1/3”,這樣的三個“1/3”培養出來的人,還怕他培養不出“工匠精神”嗎?隨著工業社會的進步與發展,企業原有的傳統學徒制傳習方式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當“工匠”由高等學校規模化培養后,校企合作便成為了培養技藝、塑造“工匠精神”的有效路徑。校企合作能夠充分發揮學校和企業各自在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使學生在掌握學校所學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接受到企業文化和精神的熏陶,從而使學生躬行踐履、知行合一,實現從知識、技能到素養、精神的高度融合,得到全面的鍛煉和培養,培養出社會需要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真正落實“工匠精神”的培育,真正達到育人的目的。
5 應用型本科高校要將“工匠”所具有的“精益求精,力求完美”的精神貫穿于學生培養的全過程
應用型本科高校對大學生“工匠精神”的培養首先要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培養學生對待學習應具有先學懂再學精的態度,有敢于攻堅克難,力求完美的態度。其次要培養學生學習的專注度。學生能在整個求學生涯中始終保持堅定、專注的學習態度,堅持把每一個平凡的事做好,堅持下去就是“工匠精神”的真實體現!第三是培養學生勤于學習的精神。學生不但要勤于學習本專業的知識,還要勤于學習各種其他方面的知識,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如若只精通了本專業的知識,要做到“更好”時是會受到限制。第四是培養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好的工匠心靈手巧,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這些都來自于平時的實踐。第五是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能力。創新是時代進步的來源,讓學生學以致用,讓“工匠精神”如虎添翼。
“工匠精神”是一種氣質,產生于每一個專注、認真、堅定的人身上。人才培養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先從工匠培養做起,從工匠精神的培養做起。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無論是學習,還是實踐,應用型本科高校用“工匠精神”去培養學生都是對國家和個人的一筆無窮財富!
參考文獻
[1] 張輪.人才培養須蘊含工匠精神的教育[N].工人日報,2016-05-03.
[2] 葉美蘭.培育“工匠精神”是應用型高校的使命[N].光明日報,2016-04-22.
[3] 周云.培養大學生工匠精神 大學自身先要有工匠精神[N].羊城晚報,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