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典典
每次去學校接女兒,碰到女兒同學的家長,他們總是會說“你們家女兒真優(yōu)秀。”我知道他們指的是女兒銘銘優(yōu)秀的成績,而這個優(yōu)秀是我和先生想淡化的,或者說除了這個之外,我們更在乎銘銘的為人處世的教育,并把這作為我們教育的主線。我們物質(zhì)上沒辦法給予銘銘太多,但在精神上一直給予她充足的養(yǎng)分,希望她將來是個蕙質(zhì)蘭心、深明大義的好姑娘。
懂事孩子,從不任性開始
現(xiàn)在都強調(diào)“富養(yǎng)”女兒,于是很多女孩養(yǎng)出一身公主病,非常任性。我和先生從小就很注重避免這一點,認為要想讓孩子懂事,必須改掉任性的壞習慣。
銘銘還很小的時候,會因為想要的東西得不到,就一屁股坐到地上或躺到地上,哭鬧著想要達成目的。有一年中秋節(jié),銘銘才一歲多,因為分月餅只給了她一小塊,她就坐到地上大哭大鬧。我們不理會她,她邊哭邊看,見我們沒有要理她的意思,就趕緊拿起那一小塊月餅吃起來。這讓我體會到,一味地遷就不是愛,如果是你對的時候,不要輕易妥協(xié)。
隨著銘銘上了幼兒園,要和小朋友一起生活,我們便更注重教育她講禮貌和樂于助人。銘銘上大班時,有一個好朋友叫吳鑫,銘銘經(jīng)常跟我講他們之間的小故事。有一天,銘銘回來后很生氣地跟我說:“媽媽,以后我再也不和吳鑫做朋友了。”我問她:“為什么?”她嘟起小嘴說:“吳鑫推了別的小朋友,老師訓他,他還跟老師頂嘴。”我點了點頭:“嗯,那樣確實不對。可是吳鑫是你最好的朋友,對嗎?”她先是搖頭,然后又極不情愿地點了點頭,說:“現(xiàn)在不是了。”我問她:“朋友犯了錯誤,你應不應該幫助他?”銘銘著急地辯解道:“他已經(jīng)不是我的朋友了。老師說誰和他做朋友,她就不喜歡誰。”
我覺得銘銘的做法不大正確,但如果強行讓她接受我的觀點或訓斥她,只會適得其反。那一陣子,她正在看“巧虎”系列故事書。一天,我陪著她看《我們不做兄弟了》,講的是兩個小豬兄弟兵兵和壯壯因為踢足球鬧了矛盾,不做兄弟了,巧虎想辦法讓兄弟倆和好的故事。我突然想到了一個主意,便跟銘銘說:“我們來做個角色互換吧,你當媽媽,我當孩子。”她高興地拍起手來。我很快進入角色,哭道:“媽媽,媽媽,我不要一個人玩,我要找朋友。”她拉起我到她的房間,指著床上的布娃娃說:“這些都是你的朋友呀!”我指著她最喜歡的泰迪熊和小山羊說:“他們都犯了錯誤,一個太臟,一個總是愛說話,我們已經(jīng)不是好朋友了。”她愣在那里。我提醒她:“巧虎遇到事情要想辦法的哦,你也要想辦法讓我和他們和好,就像讓兵兵和壯壯和好那樣,對嗎?”她使勁兒地點了點頭,開始思考起來。之后沒幾天,她告訴我,她已經(jīng)提醒吳鑫不應該那樣跟老師說話,他們又成為好朋友了。
我很高興,我沒有用“父母的權(quán)威或大人的角色”讓她馴服,而是采取了溫和的引導方式。
共游書海,“事理”從中尋
上了小學后,我給銘銘買書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童話世界”了,可她還小,真要讀國學書還有難度。于是,我先從國學里面的小故事開始,每天堅持講一兩個小故事。這招還真有效果,吃飯時,她都知道主動給我們夾菜了,對老人也尊敬不少。
一年級下學期,講到《弟子規(guī)》,里面有個關(guān)于“孟子休妻”的故事,銘銘看后問我:“爸爸媽媽之間還需要敲門嗎?”我說:“以前我也認為沒有必要,但是看了這個故事,我覺得即便是爸爸媽媽之間也要互相尊重。”她又問:“那么你們和我之間是不是也要講這些禮?”小小的腦袋瓜里深不可測呀,我回答說:“是的,我們和你之間、你和我們之間都應該這樣講禮貌和講道理。”
我們就是通過這樣對故事的認可達成雙方認可的“禮和理”的。讀書是為了明禮修德。生活中也許會發(fā)生很多書中沒有的故事,但是很多理是相通的,從書中學習,引導生活。
講完“孟子休妻”的故事沒多久,發(fā)生了一件讓我很不開心的事情。一天,我洗了很多衣服,占用了大多數(shù)的衣架。誰知道,下午回家,我看到公公因為衣架不夠,隨便把我的衣服挪到了一個衣架上,并把一堆衣服擠在一起,造成好幾件亮色衣服染色。看到那個場景,我又沒辦法責問公公,只好在銘銘跟前抱怨道:“看看爺爺把媽媽的衣服搞成什么樣子了!”銘銘看了一眼衣服,說:“嗯,爺爺不對,但是媽媽你也有錯,還是主要責任。”我不解地看著她,只聽她繼續(xù)說:“你的衣服掉色,你應該事先告訴爺爺,這樣他就不會那樣做了呀。”銘銘的一席話讓我為之一愣。想想她說的很對,我真誠地向她道謝:“媽媽以后盡量改正,謝謝你,寶貝。”
也因為我的這種敢于在銘銘跟前認錯的行為,讓我們能更平等地對話。重要的是,當我發(fā)現(xiàn)她的錯誤去糾正時,她也會很認真地對待。這個事情也讓我看到了一個懂事并長大了的銘銘,我覺得可以跟她開始分享更多的事情,并讓她適當?shù)貐⑴c評“理”了。
以身作則,孩子來評“理”
想要孩子懂事,首先你應該是明理的父母。家庭環(huán)境是給孩子巨大影響的第一現(xiàn)場,只有父母以身作則,孩子才會有樣學樣。生活中,我和先生遇到事情會盡量以“講道理”為第一原則,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同時,適當給銘銘參與評理的機會,這也是孩子走向明事理的很重要的一步。
銘銘讀二年級的時候,她的同學都加入了少先隊,這引起了銘銘的不滿。由于各方面表現(xiàn)良好,她在一年級剛?cè)雽W不久就成為了班上第一批少先隊員,她覺得這是很光榮的事情,對自己也會有更多的要求。
那天,接她放學,她憤憤地對我說:“媽媽,我覺得只有優(yōu)秀的人才能入少先隊,很多同學根本不夠資格,比如成績很差、愛撒謊、欺負同學等等,就拿林曦來說,她就不夠格。”林曦是我們的鄰居,銘銘之所以針對她,是因為我們經(jīng)常一起上下學,每次她媽媽總是訓斥,把她的一些小毛病夸大并不斷重復,這給了銘銘很不好的印象。
我想了想,正式地問銘銘:“我非常同意你的觀點,優(yōu)秀的人才能進入少先隊。但你是不是覺得林曦天天被媽媽罵,就不優(yōu)秀?”她點了點頭。我又說道:“阿姨那是對林曦各方面要求比較嚴格,加上急脾氣才會那樣,并不表示林曦就不優(yōu)秀。你和林曦在一起這么久,你能告訴媽媽她的優(yōu)點嗎?”她仔細想了想,說道:“她手很巧,一年級就可以自己梳頭發(fā)。”“對,這就是優(yōu)秀的一方面呀。”我看到她臉上的不滿消失了。
轉(zhuǎn)眼間,她已經(jīng)上三年級,是個大姑娘了。在開學一個月的考察期后,班主任選她為班長。會在我接送她的路上,她經(jīng)常告訴我班里發(fā)生的事情。剛開始,她有一些不當?shù)南敕ǎ斘壹皶r糾正的時候,她會說“早知道就不跟你講了”。聽到這話,我知道我太急了,后來我盡量讓她說完自己的想法,無論對錯,再潛移默化地告訴她我的想法,允許她有不同意見,那才是溝通的最好方法。
后來,我還會把發(fā)生在家長微信群里的事情告訴她,問她作為一個班長會怎樣做,然后我們交流想法。一次,兩個家長在群里吵得不可開交,起因是兩家的小孩兒同桌,但是男孩兒經(jīng)常欺負女孩兒。我跟銘銘講了原委之后問她怎么辦,她思考后說:“我明天告訴老師,讓老師把他們分開,如果男孩子還是打人,就讓他一個人一桌。”
通過這些做法,我和銘銘走得越來越近了。我經(jīng)常聽到家長們說孩子越來越大,和父母越來越遠了。我也知道,在培養(yǎng)孩子“懂事明理”的路上,我們才邁開了一小步,以后的路還很長,但是如果不從這一小步開始,以后遇到的將是萬座高山的艱難險阻。
(圖片系作者和女兒合影)
編輯/饒春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