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如何建設“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醫藥名城,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是擺在我們每個泰州人面前的現實問題。中國醫藥城的創新之路:泰州中國醫藥城通過產業引領、平臺建設、服務優化,打造吸引各類醫藥產業要素集聚的強磁場,,以創新驅動為內核,加速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打造“321”綜合節地模式;泰州獲準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
關鍵詞 中國醫藥城 發展之路 創新之路
近年來,隨著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的發展,世界各地都掀起了一股建設生物醫藥研究和產業園的熱潮,僅印度就建立了6個生物技術園。2005年著手組建的泰州醫藥城經過5年多的建設,已經完成初創階段的基本任務。如何建設“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醫藥名城,大力發展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是擺在我們每個泰州人面前的現實問題。本文從中國醫藥城的發展之路,結合實際談論中國醫藥城的創新之路。
1中國醫藥城的概況
中國醫藥城,地處長江三角洲重要成員城市泰州,總體規劃面積30平方公里,由科研開發區、生產制造區、會展交易區、康健醫療區、教育教學區、綜合配套區等功能區組成,是中國首家國家級醫藥高新區,由科技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與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設。
中國醫藥城啟動建設以來,按照“以產興城、以城促產、產城一體、產城共榮”的規劃建設理念,致力于打造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目前,區內已集聚國內外50多家知名大學和醫藥研發機構,阿斯利康、武田制藥、勃林格殷格翰、石藥集團、海王藥業等600多家國內外知名醫藥企業先后落戶;400多項“國際一流、國內領先”的醫藥創新成果成功落地申報;2000多名海內外高層次人才落戶創業,34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園區被列入國家新型疫苗及特異性診斷試劑產業集聚區發展試點;啟動開發面積達到14平方公里。
中國醫藥城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圍繞“建成產城一體醫藥名城”的目標定位,以建設全省生物醫藥產業核心區、綜合改革試驗區、轉型升級先導區為奮斗目標,加快完善發展平臺,著力推進產業集聚,全面提升綜合實力,奮力實現“兩個十年目標”,即:到2016年中國醫藥城開發建設10周年之際,園區框架基本形成,功能更加完善,產業特色更加鮮明,成為長三角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核心區;到2019年國家級醫藥高新區成立10周年之際,累計引進醫藥企業1000家,醫藥產業規模達到1000億元,努力躋身國家級高新區第一方陣,確立生物技術與新醫藥產業發展的全國領先地位,成為全球生物醫藥產業高地、人才高地。
2中國醫藥城的發展之路
首先是國際化的發展之路。以國際資本大流通、大循環為背景,樹立國際化眼光,一切按國際理念思考,一切以國際標準規范。在人才引進上,不僅僅著眼于本市、本省和國內,更注重吸引國際頂尖醫藥科研、經營、管理人才參與園區建設發展,使園區成為醫藥人才集聚的洼地和科學家的俱樂部、企業家的沙龍、金融家的樂園。在成果開發上,以國際通行的美國FDA為標準,突出抓好與國際頂級醫藥研發機構和國際一流醫藥大企業的合作,努力做到技術水平與國際同步、在國內領先。在環境營造上,積極借鑒美國硅谷、新加坡緯壹等國際知名高科技園區的成功經驗,邀請國際知名專家參與園區的規劃設計,建成了一批具有濃郁國際氣息的環境景觀和基礎設施項目,不斷增強國內外科學家、企業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其次是專業化的發展之路。總結美國等發達國家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的歷程,專業化、集群化是最終歸宿。中國醫藥城同先進園區相比,在綜合競爭能力方面不具有明顯的優勢,挑戰中迎頭趕上、實現彎道超越,專業化是最核心的競爭優勢。一是園區專業化。在目前全國88家高新區中,中國醫藥城是唯一一家國家級的醫藥高新區,是唯一一家覆蓋醫藥產業全過程的綜合性園區,“醫”和“藥”就是最鮮明的特征。中國醫藥城建設以來,排除干擾、抵制誘惑,始終圍繞“醫”和“藥”主題,致力于打造中國規模最大、產業鏈最完善的生物醫藥產業基地,以完善的產業鏈推動各類資源的快速集聚;二是產業集群化。有“資源互補、功能集中、鏈式發展”思路,精心策劃設計疫苗、生物醫藥、化合藥新型制劑、高端醫療器械、中醫藥、保健品、康健醫療等特色產業鏈,以重大項目和成果的落戶為動力,推動企業之間前后道相互配套、上下游垂直整合,加快形成貫穿研發、制造、銷售等各個環節的完整產業鏈條和“分工明確、功能清晰、相互補充”的企業集群;三是服務專業化。以“身份零以下、服務零距離、階段性目標零起步”的“三零”服務理念,搭建具有醫藥產業特色的專業服務平臺,完善為高層次人才提供研發成果孵化、產業化服務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提供專業平臺公共服務的公共平臺服務中心、提供“交鑰匙工程”服務的項目配套服務中心、為項目落戶提供全程跟蹤服務的投資咨詢服務中心以及為企業提供新藥申報服務的新藥申報中心等服務機構功能,為海內外投資者提供“專業化、精細化”的服務,確保不讓高端人才做低端的事,讓他們把更多時間和精力專注于科研開發和項目建設。
3中國醫藥城的創新之路
3.1打造特色醫藥產業管理平臺
泰州中國醫藥城通過產業引領、平臺建設、服務優化,打造吸引各類醫藥產業要素集聚的強磁場,以創新驅動為內核,加速成為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型經濟發展高地。
開放式平臺管理模式、集成化服務模式、創新要素社會化互動模式等一系列獨有的服務機制,讓園區的人才、技術、平臺、資本等各創新要素集聚共生、協同發展,加速著疫苗、診斷試劑、高端醫藥器械、保健品等六大特色醫藥產業集群的崛起。今年1-6月,中國醫藥城共有瑞士雀巢、法國高德美等200個醫藥項目簽約落戶,其中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就達50個,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61.4%。上半年省食藥監局受理的生物制品中,75%來自醫藥城企業。一粒小小的膠囊粒,搭載上攝像頭、信號傳輸等眾多智能裝備,被人吞服下去,它就能從食道、胃、腸一路拍攝高清晰度圖像,一次性把人體整個消化道的情況清楚記 錄下來。這個神奇膠囊,就是中國醫藥城內的江蘇華亙泰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膠囊內窺鏡",產品一上市就成功斬獲了國內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中國醫藥城公共服務平臺主任李健峰:我們把企業研發、中試、臨床全過程的各個要素給他集聚到一塊,這樣的話為企業提供全要素的服務。我們對每個入駐的企業我們有專人進行服務,進行回訪,這是他有什么需求的話,我們會及時的調整我們服務的方向。
3.2打造“321”綜合節地模式
三維立體利用模式:泰州醫藥高新區國土資源分局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從源頭上最大限度挖掘土地資源利用潛力,確立了三維立體開發理念,推進空中資源高端化利用,地面資源精細化利用,地下資源拓展化利用,通過用地結構分層立體化使用,發揮土地產出的“倍增效應”;二次開發利用模式:策應土地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土地資源緊缺的現狀,高新區摒棄盲目擴張和資源消耗的傳統模式,通過多種方式推進土地二次開發利用,處置“僵尸企業”,盤活閑置資產,努力緩解土地供求結構性矛盾。一體共享利用模式:高新區引入“一體化”建設理念,按照“集中建設、共享共用”的原則,推動“平臺集中、配套集成”,建立產業平臺、能源配置、教育設施、公共服務四大共享機制,探索出符合醫藥產業特色的土地共享利用模式,既降低了企業投資和運營成本,又節約了有限的土地資源。
3.3泰州獲準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
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醫藥名城泰州市健康旅游業發展迎來新契機——按照國家旅游局、中醫藥管理局有關通知精神,泰州市8月5日召開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基地、項目)動員大會,宣布將成立中醫藥健康旅游領導協調小組,制訂發布中醫藥健康旅游發展專項規劃,加大定向招商力度,積極創建國家中醫藥健康旅游示范區,力爭形成20個具有地區影響力的中醫藥健康旅游項目。 泰州大健康產業基礎好、產業強、集聚度高,已成為全市三大戰略性主導產業之一。目前,集“醫、藥、養、游”于一體的泰州大健康產業集聚發展試 點,已成功納入國務院近期出臺的《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按照泰州編制的試點方案,全市力求到2020年大健康產業總體規模突破4000億元,全力打 造“中國第一、世界有名”的醫藥名城、長三角醫養結合養老勝地、長江流域康復養生旅游目的地和中國特色國際健康名城。早在去年3月,《泰州市旅游業躍升發展三年行動計劃》以市委、市政府名義正式下發,明確提出將康養旅游打造成為泰州旅游新名片,把泰州建設成為 長江經濟帶上集“醫、藥、養、游”于一體的大健康旅游集聚示范城市。到今年1月,泰州成功創建為全國首批康養旅游示范基地,成為全國5家示范基地之一。在 6月召開的全國康養旅游大會上,炒作網,泰州中國醫藥城等5家全國首批康養旅游示范基地聯合成立中國康養旅游推廣聯合體。 泰州全市最近5年來累計投入10多億元,對中醫藥名勝古跡、博物館、文化陳列室、基層中醫館、百草園、中醫名醫名科等建設保護與利用;引進外資 與社會資金近30億元建設中藥材種植基地、中藥科技園、養生溫泉、養老康復基地等。全市構建起旅游部門與衛生、中醫藥管理部門合作協調機制,并在財政、金 融、投融資、稅收等方面實施優惠政策。
參考文獻
[1] 孫元峰.中國醫藥城的特色發展道路[J].科技視界,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