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萬吉 李萬榮

【摘 要】 目的:本文就急性膽囊炎患者采用不同術式治療的臨床價值及安全性進行了淺顯的分析。方法:選擇我院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急性膽囊炎患者140例,分為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觀察組(n=70)及實施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的對照組(n=70),對兩組患者手術觀察指標、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等指標進行觀察和統計。結果:觀察組患者各項手術觀察指標明顯優于對照組患者的相關指標(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治愈率較比對照組患者明顯偏高(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比對照組患者明顯偏低(P<0.05)。結論:急性膽囊炎患者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的臨床效果顯著,有效提高了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治愈率,值得推廣。
【關鍵詞】 急性膽囊炎 腹腔鏡 膽囊切除術
急性膽囊炎是由于膽囊管阻塞及細菌侵襲導致的一組膽囊炎癥[1],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嚴重的損害。我院采用不同術式對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14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予以手術治療,取得了不同的臨床治療效果,現敘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我院肝膽外科2014年10月至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急性膽囊炎患者中隨機抽樣140例作為本次研究課題的調查對象。全部患者經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診斷后均符合急性膽囊炎的診斷標準[2]。本組患者均行手術治療。按照術式的不同將14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分為兩組。觀察組患者70例,其中男女患者比例為27:43,最低年齡為18歲,最高年齡為76歲,觀察組患者的年齡均值為(47.43±5.36)歲;最短病程為3h,最長病程為7d,平均病程為(3.16±1.25)d。對照組患者70例,其中男女患者比例為31:39,最低年齡為17歲,最高年齡為79歲,對照組患者的年齡均值為(48.62±4.84)歲;最短病程為4h,最長病程為6d,平均病程為(2.94±1.16)d。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經統計學檢驗后P>0.05,可做進一步的對比與研究。
1.2 方法
觀察組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針對7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實施全身靜脈吸入復合麻醉。幫助和指導患者取頭高腳低位,保持身體向左側微微傾斜,待麻醉生效后,灌入CO2建立人工氣腹,并將氣腹內壓維持在12-13mmHg,對患者膽囊病灶進行監測和探查后分離粘連,保證膽囊三角區的暴露的充分性,結合解刨的難易程度用順行、逆行或順逆結合的方式將膽囊予以切除[2]。一旦手術過程中出現粘連無法順利分離的情況,需適時中轉為開腹手術,切除膽囊后,閉合手術切口。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按照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的操作步驟進行膽囊切除治療[3]。
1.3 觀察指標
對13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采用不同術式治療期間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腸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進行觀察和統計。同時對兩組患者接受不同術式治療后的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進行調查和對比。
1.4 數據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21.0)對13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采用不同術式治療期間形成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和處理。各項手術觀察指標采用(x±s)表示,并采用t對組間差異性進行檢驗,治療效果及并發癥發生率采用 [n(%)] 表示,并采用卡方對組間差異性進行檢驗。組間差異以P<0.05為存在統計學意義的判定標準。
2 結果
2.1 組間手術觀察指標對比
據統計,觀察組患者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后,與接受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的對照組患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腸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手術指標方面均存在顯著性差異(P<0.05)。
2.2 組間治療效果對比
據統計,70例觀察組急性膽囊炎患者實施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期間共有1例患者因膽囊三角區冷凍樣粘連分離困難中轉為開腹手術,占1.43%。所有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全部康復出院,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為100%。
對照組的70例急性膽囊炎患者實施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期間,共有4例患者因中毒性休克合并腎衰竭死亡,死亡率為5.71%,剩余66例患者經手術治療后全部康復出院,對照組患者的臨床治愈率為94.29%。
兩組急性膽囊炎患者接受不同術式治療后,組間臨床治愈率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X2=4.1176,P<0.05)。
2.3 組間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據統計,觀察組的70例患者在接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期間,共有3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中2例患者并發切口感染,1例患者并發膽瘺,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4.29%。
對照組的70例患者在接受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期間,共有10例患者發生并發癥,其中5例患者并發切口感染,3例患者并發腹腔感染,1例患者并發膽瘺,1例患者并發敗血癥,對照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為14.29%。
組間并發癥發生率經統計學檢驗后存在顯著性差異(X2=4.1551,P<0.05)。
3 討論
急性膽囊炎作為日常生活中較為常見的外科疾病,具有起病急,痛感強等特點,惡心、嘔吐、右上腹痛是急性膽囊炎的臨床典型表現,不僅使患者飽受折磨,還對患者的消化系統造成了嚴重的損害。如果未及時接受對癥治療,極容易引起肝膿腫、膽囊內瘺及膽囊穿孔等嚴重并發癥[4],不僅增加了治療難度,還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威脅。目前,臨床治療急性膽囊炎主要包括手術治療及非手術治療。膽囊切除術作為治療急性膽囊炎的首選術式,臨床治愈率和安全性較高。隨著現代醫療檢查設備的優化、創新和應用,膽囊切除術已進入微創時代,腹腔鏡膽囊切除術作為一種新術式,手術醫生可以在腹腔鏡技術下更加清晰和準確的對患者的膽囊病灶予以監測[5],與傳統的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更加安全、便捷、恢復快、創傷小等特點。對于身體機能較差、骨質疏松明顯的患者提供了更加安全和可靠的治療方式[6]。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結合所得研究結果,前者較比后者在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腸道恢復時間、住院時間等方面手術觀察指標明顯更為理想,前者的臨床治愈率及并發癥發生率分別為100%及4.29%,較比后者的臨床治愈率94.29%及并發癥發生率14.29%明顯更優,組間差異經檢驗后均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由以上數據,我們不難看出,與傳統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相比,急性膽囊炎患者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所取得的臨床效果更具有優越性。
綜上所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有效提高了手術治療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最大程度上預防和控制了切口感染、腹腔感染及膽瘺等并發癥的發生,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為臨床治療急性膽囊炎損害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治療術式和手段。值得予以更大范圍的推廣和應用。但是本次研究受病例數量及研究時間的限制,尚存在諸多的不足,隨著醫學實踐的深入發展和創新,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能夠作為臨床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首選術式,還有待進一步的臨床研究予以驗證。
參考文獻
[1] 王志剛.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臨床效果比較[J].四川醫學,2011,32(11):1703-1705.
[2] 俞海波,陳海川,肖竣等.經皮經肝膽囊穿刺引流術后擇期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急診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對比分析[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6,31(7):573-575.
[3] 周大昕,暢智慧,馬羽佳等.超聲聯合透視引導經皮穿刺引流治療急性膽囊炎[J].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3,24(11):777-779,804.
[4] 李華麗,梁雪,魏偉等.開腹取石保膽術與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合并膽結石的臨床效果分析與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5,19(22):73-75.
[5] 楊立成,陳武強,姚國忠等.腹腔鏡多孔法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療效觀察[J].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5(4):358-359.
[6] 劉海林.腹腔鏡膽囊切除術與開腹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臨床對比分析[J].醫學綜述,2012,18(19):3313-3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