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云建 陳鴻

距骨骨軟骨壞死屬于臨床常見病,大部分患者存在踝關節疼痛不適、踝扭傷史,若未及時干預,可導致患者腫脹癥狀長期無法得到緩解,從而出現無力、僵硬等癥狀,最終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嚴重時可危及生命。目前臨床常用的治療方式為外科手術、保守治療等,正常情況下,保守治療常用于剝脫骨塊穩定、損傷面積較小的青少年患者,但長時間的治療,仍未出現好轉者,應建議患者進行手術治療。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關節鏡下自體骨軟骨移植手術開始廣泛應用于臨床,其不僅具有微創性,還可減少術中出血量,減輕對周圍正常組織的損傷,從而降低手術風險性 。為了深入了解關節鏡下自體骨軟骨移植術的療效,本文旨在探索自體骨軟骨移植治療距骨骨軟骨壞死患者的臨床意義,具體的內容可見下文描述。
1 資料和方法
1.1 基線資料
本次研究患者為男性,28歲,住:西雙版納州景洪市景納鄉曼召村,因“反復左踝關節疼痛3年,再發加重1月”于2016年9月07日入院。入院診斷:1.左距骨無菌壞死;2.左踝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于2016年9月11日行“自體骨軟骨移植治療左距骨軟骨骨壞死術”。而患者距骨骨軟骨損傷面積為(45.61±1.05)mm2。
1.2 方法
對患者進行自體骨軟骨移植術。首先為了增大操作空間,可在患者踝關節間隙放置踝關節牽開器,并將關節鏡放入探查,首先確定患者距骨軟骨病變大小和位置后,進行病變增生滑膜清除,并在患者內側縱行行切口,確保患者整個內踝完全暴露于視野,在X線透視機下置入克氏針(2mm),確定固定螺釘和內踝截骨面位置后,在患者內踝處使用空心釘鉆孔。隨后擺鋸截骨至關節處,再向下翻轉內踝,將患者關節后角、前角暴露于視野,確定內側關節面后,尋找相應的軟骨損傷,若見距骨內側表面不光滑,可將受損軟骨切除。由于軟骨下骨的囊變和壞死組織無法從表面觀看,因此需使用MRI或CT進行軟骨下骨探查,從而確定相應位置,清除囊變組織后,對病變組織進行測量,從而估計取骨的數量和大小。再選擇相應合適的肢體軟骨移植系統,切除患者病灶骨,在切除過程中,應盡可能將取骨器保持與軟骨面積平穩狀態,隨后叩擊取骨器,進入軟骨下骨,根據事先測量的骨大小,插入軟骨內,并選擇取骨器,將病變骨質一同取出,根據取出量,選擇操作次數,直至徹底取出病變骨質。然后在關節鏡引導下進行髕骨外側緣切口,并在膝關節髕股關節面取軟骨。深度比距骨取骨深度短1mm,件軟骨旋轉取出后,再使用軟骨移植推進期將取出的軟骨直接推入缺損部位,保證骨洞填滿,隨后適當調整位置,促使距骨軟骨面和移植骨的軟骨面和為一弧度。最后在患者股骨內踝復位2枚空心釘固定(5mm)。術后三周進行石膏固定,術后六周可嘗試著進行負重活動,待患者逐漸適應后,可在術后8~12周進行負重活性。
疼痛評分判定(VAS;視覺模擬評分):根據患者疼痛程度進行評分,最高分為10分,最低分為0分,若患者疼痛感越強烈,評分值越高。
AOFAS(美國足踝外科醫師協會)評分細則:主要根據患者踝關節功能進行評價,參照Harris評分標準進行評價,患者分數越高,說明恢復情況越好。
2 結果
1例患者在實施自體骨軟骨移植術前,疼痛評分為(6.85±1.58)分,AOFAS評分為(56.34±5.84)分,患者手術時間為(52.36±2.47)min,術中出血量為(186.34±20.54)ml,術中均未出現異常現象,順利完成手術,而術后2周出現關節腫脹現象,但經相應治療后腫脹現象消失。患者術后12小時疼痛評分為(4.01±1.58)分,AOFAS評分為(65.39±1.03)分,而經3個月的隨訪,發現患者肢體恢復良好,關節面平整,未出現壞死、松動、塌陷等癥狀,而此時疼痛評分為(1.62±0.74)分,AOFAS評分為(64.95±1.51)分。
3 分析
隨著微創時代的到來,骨科大多手術均應用了顯微鏡設備,對于關節損傷患者,臨床常用的微創技術為關節鏡,其不僅可減輕對周圍組織的損傷,還可減少創傷性,對患者關節內部組織損傷性也較小,從而可促進患者術后恢復,縮短患者住院時間,減少住院費用,因此在臨床更利于患者接受。對于距骨軟骨損傷患者,在關節鏡下進行自體骨軟骨移植術,可有效清理損傷軟骨,對于大面積的軟骨下骨損傷患者,在關節鏡下進行,可促使手術的順利進行,降低手術風險性。同時在傳統手術過程中,主要是通過填塞相應材料,從而達到修復效果,雖然可達到一定治療效果,但缺乏生物力學缺陷,甚至部分患者可出現排除反應,從而導致手術失敗。針對此類現象,臨床學者對其進行深入研究,發現導致排除的主要原因為材質的好壞,對此臨床部分學者嘗試著將自體、異體軟骨作為填充物,結果發現效果顯著,不僅不會造成膝關節的損傷,還可促進患者踝關節的功能。
為了證實自體骨軟骨移植術的療效,我院對此次研究患者實施了自體骨軟骨移植術,結果發現,其不僅可改善患者疼痛感,還可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且隨訪三個月后,可發現自體骨軟骨移植術對患者遠期效果也較為顯著,此次研究患者未出現壞死、松動、塌陷等癥狀,且關節創傷面恢復良好。但由于此次實驗例數較少,因此其治療效果還有待探索。
4 結語
自體骨軟骨移植治療左距骨軟骨骨壞死,不僅可提高臨床治療有效性,還可改善患者踝關節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降低手術風險性。但在實施過程中,應注意內踝組織的處理,為了促使手術的順利進行,應將距骨病變位置充分暴露,從而減輕對周圍組織的損傷,防止術后骨不連的發生,保護好翻轉外踝血運,修復患者軟骨面平整。同時由于目前治療距骨軟骨骨壞死患者方案較多化,對此應先明確患者病變程度后,再實施相應的治療方案,從而確保手術方案的具體性、針對性,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