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玉婧
摘要:當代美國教育家內爾·諾丁斯的關懷理論以獨特的視角強調了人與人的關系,和“榜樣”、“對話”、“實踐”、“認可”在道德教育中的應用。通過相互的關懷來開啟對大學生道德上的教育。本文將展開對諾丁斯關懷理論的介紹,并分析大學生道德教育中關懷缺失的具體因素,通過諾丁斯的關懷理論這一角度,提升對大學生的道德教育,論述相關的具體對策。
關鍵詞:關懷;認可;道德教育;大學生
在教育活動中表現出關懷和愛是教育人性化的一種表現。[1]所謂的關懷,是一種雙方的關系,建立在識別了對方的關懷的同時給予相應的反饋和回饋。在現今社會中,雖然經濟發展迅猛,人卻越發孤獨。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總是被利益所驅動阻隔,而大學生作為即將跨入社會的群體,更是應該學會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相互認可、相互關懷的情感,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和對社會的同理心。
一、諾丁斯關懷理論的內涵及特點
諾丁斯認為關懷并不是個人品質或者美德倫理,而是一種倫理關系。[2]基于此,她引出了對關懷的兩種基本定義:第一,關懷與責任感相似,如果一個人操心某事,或者感覺自己應該為這件事做點什么,那他就是在關懷這件事。第二,如果一個人對某人又期望和關注。那么,他就是在關懷這個人。[3]而她的理論主要有四個特點,第一個特點是體現在尊重上,諾丁斯認為,教育的本意不是通過一個大綱、一本教材這類材料來規束學生的思想,教師要關心的是學生對于學習的知識的感受和理解,一個關懷型的教師不是只看重整體的成績,更不會用成績來壓迫學生學習。而是要鼓勵學生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和學習進度,尊重他們的認知,做出真正符合他們自身的需求和興趣來學習。第二個特點在于理解。 教師會在意學生的感官體驗,不以課程本身的晦澀難懂、枯燥難學等作為課程不精彩的原因,也不會差別的對待成績不同的學生,而是理解體諒他們的感受,發自內心的去關懷他們。第三是榜樣性,教師對學生的關懷也是要平等對待的,不能“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只有教師做好了需要的要求,再對學生提出要求,才是建立起師生信任關系的基石。第四是實踐性,教師對學生的關懷往往在日常的相處中體現的最為透徹,只有教師內心真正把學生當做一個同等的人,關切自己的舉動帶給學生的影響,表現出一種充滿包容的引導式教育,才能最好的拉近師生間的距離。
二、大學生道德教育中關懷缺失的原因
(一)家庭教育中存在不正當的管理模式。
現今社會很注重教育,使得父母也往往會特別重視孩子的考試成績,要求孩子要贏在起跑線上。而這種教育思想會促使家長在對大學生的教育上,注重學業教育而輕視德育教育,使得現今大學生即使通過了高考的考驗,卻錯失了很多其他方面的經驗,導致在生活中出現各種問題,不能自食其力,也沒有強烈的道德標準。而另一方面,很多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十分強硬,有著盲目的自信心,覺得自己經歷的多,或者有管教人的經驗,就擅自為孩子安排好未來的發展方向,使孩子本身沒有參與權,被過多的干預和管教。而這些舉措雖然也是一種關心,卻不是正確的關懷方式,大學生在這種教育中成長起來,很容易產生一些扭曲的思想,影響他們的成長。
(二)高校教育理想化色彩過強。
目前高校開設的道德課程基本上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關注到大學生的內心,也會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課程。這些課程的基本設置和大綱,會從理論上教導大學生的理想方向和價值選擇,也會給大學生普及一些法律的基礎知識。但是,高校的這類教導往往會有很強的理想化色彩,雖然它依據大學生的狀態,為大學生弘揚的愛國、愛家、愛社會的思想。卻很難從生活實際中切實滿足大學生的需求,其教導模式也基本上以理論為主,缺少實際的事例。對于大學生來講,缺少缺少具體對學生的學習生活適應程度、成長中所遇到的人際交往等困惑、未來就業的選擇等指導。這類道德教育理論性強,卻缺乏實踐,不能達到關懷大學生生活的實際目的。
(三)人與人的社交成因復雜。
工業時代推進了專業化分工,經過分工后的人們被限定在狹小的領域里,大學生也不例外。在大學生的生活圈子里,基本上只認識和自己有交集的老師、同學、和部分因為興趣走到一起的人們。但是,即使是在這狹小的領域中,大學生的交友依舊會出現問題。一方面,在現今的生活中,消費社會膨脹了人們的欲求,大學生有時候也會出現出于利益誘導而交友的現象。又或者,相處的朋友之間,也往往存在競爭關系,使得交友目的不單純,只有個別知心好友。另一方面,很多舊友在畢業后都各奔東西,大學生的交友圈子也會隨著自己的選擇而逐漸產生變化,而天各一方的朋友,也容易因為環境不同,思考方式不同而引起爭執。即使不是周邊的朋友,而是在網絡社交認識的人,也因為網絡沒有完善的法律制度保障,很多人會表現出與生活中完全不同的樣子,甚至制造騙局等因素,大學生在網絡中很難交付真心,使得大學生本身依舊是孤獨的,缺少安全感的。
三、利用關懷理論提升大學生道德教育的相關對策
(一)以身作則。
諾丁斯認為,教師的榜樣力量是一種很重要的關懷方式,因為榜樣力量的教化不以基礎死板的規則作為范本,而是通過學生與自己的關系影響學生對道德的思考。現今高校老師的教育方式與小學、初。、高中有質的變化,脫離了高考的束縛,教師對大學生往往缺乏責任心。教師與大學生缺乏具體的溝通和了解,而一對多的模式使教師往往顧不來每一個學生,很多大學生也借此機會逃課。而諾丁斯的關懷教育要建立教師與學生的關聯,把關懷教育融入教育課程中,固定教師和學生的關系,讓師生有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的基礎,使大學生了解教導自己的教師,從他們身上得到道德品質的學習。
(二)對話。
在很多人性化的教育中都會強調對話的作用,這是因為對話不僅會拉近兩個人之間的了解,也會平等兩者之間的關系。諾丁斯強調,在對話中,教師不只是傾述者,更多要做一個傾聽者,傾聽學生們的聲音。傾聽往往是了解一個人的第一步,此時的教育脫離了灌輸的性質,大學生們學習的不是所謂的標準答案,而是一種思考學習的模式。諾丁斯提出,敘事法是道德教育的有效模式。因為敘事詩以講故事的形式潛移默化的展開道德教育,大學生作為沒有完全進入社會的群體,經歷的事情不夠豐富,而敘事能豐富大學生們的想象,讓他們身臨其境的體會善與惡,從而提煉出自己的道德觀。
(三)實踐。
說到實踐,這其實也是一個對關懷的接收與反饋的過程,教師在感化大學生的過程中,需要大學生接收到關懷的信號,并從實踐中得到道德教育。諾丁斯認為,這種實踐是一種對于關懷的實習。而這種關懷不是針對于教師的,可以使大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相互協助。建立關懷需要真誠不作偽的情感,這種實踐需要把大學生們拉到一個共同工作的大環境中,讓他們在工作中慢慢學習發展關心他人的能力,從對他人的關心中感受到快樂。
(四)認可。
認可其實也是一種激勵教育,通過對大學生長期溫情真誠的鼓舞提升大學生的要求。這要建立在教師與大學生有相互了解的基礎上,使教師有針對性的對學生提出一些溫和的建議。比如說在大學生做錯事的時候,不急于進行批評指責,而是站在他的教育,把事情往好的方向想,提出“我知道你本意不是這樣的。”,“我知道你可以做的更好”等話語,以認可的方式委婉的提出自己的建議,體貼大學生敏感細膩的小心思,給予大學生相應的尊重和理解。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起到出人意料的效果。使大學生在被鼓舞的狀態下,積極的面對各類事情,并不斷提高道德標準,達到自勉、修身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星明.教育的人性:關懷與愛——關于諾丁斯關懷教育理論的哲學思考[J].學術界.2009(3)。
[2]黃一帆.陳勃.菜泉水.基于儒家教化反思諾丁斯關懷道德教育理論與實踐[J[.教育評論.2016(1)。
[3]侯晶晶.朱小蔓.諾丁斯以關懷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論及其啟示[J].教育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