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獻慧 安愛景
【摘 要】 目的:觀察分析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痙攣型腦性癱瘓兒童康復中的療效;方法:將在我院住院的120例痙攣型腦性癱瘓兒童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60人。對照組患兒給于痙孿肌治療,觀察組患兒給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比分析其療效;結果: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VIAS評分為2.65±0.59分,對照組為2.89±0.90分,兩組比較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結論:針對痙孿型腦性癱瘓兒童,臨床選擇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可幫助患兒更好的康復。
【關鍵詞】 肌電生物反饋療法 腦性癱瘓 兒童康復
痙攣型腦性癱瘓作為一種嚴重的疾病,臨床發病率不斷的提升。該病在臨床表現中,主要是以腓腸肌肌張力持續增高、踝關節背屈困難等。相對而言,痙攣型腦性癱瘓在治療過程中,必須使患兒的神經系統有所康復,對患兒的痙攣肌進行有效的控制,否則無法取得長久的療效。以往的治療表現為常規手段,雖然取得了一定時間的康復,但患兒復發的概率較大,未能長久地提高生活質量。[1]在此,本研究主要對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痙攣型腦性癱瘓兒童康復中的療效展開討論和分析,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從我院2015年4月-12月收治的痙孿型腦性癱瘓兒童的病例資料中選出120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劃分為兩組,分別命名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兒60例。對照組:本組患兒男37例,女23例;患兒年齡范圍為3歲-11歲之間,患兒平均年齡為5.4歲±1.4歲。觀察組:本組患兒男36例,女24例;患兒年齡范圍為2歲-12歲之間,患兒平均年齡為5.3歲±1.2歲。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等方較比較差異不顯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觀察組患兒給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對照組患兒給于痙孿肌治療。對比兩組患兒的腓腸肌痙孿評分(MAS)。兩組患兒在臨床治療中均給于常規治療,選擇運動療法、引導式教育療法等,穩定患兒的情緒。兩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選擇穴位注射鼠神經生長因子針治療,主要應用武漢海特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觀察組患兒在臨床治療中聯合生物刺激反饋系統治療。對照組患兒在臨床治療中聯合痙孿肌進行治療。兩組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每次治療時間均控制在20min以內,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6次。
1.3 觀察指標。在本次研究中,主要對兩組患兒的腓腸肌痙攣評分進行對比(MAS)。
1.4 統計學處理。在本次研究中,應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分析;在計量資料方面,通過均數±標準差來表示;兩組間均數比較應用t進行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臨床治療前,觀察組患兒的VAS評分為3.28±0.26分,對照組為3.51±0.27分,兩組比較不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治療后,觀察組患兒的VIAS評分為2.65±0.59分,對照組為2.89±0.90分,兩組比較顯著,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優于對照組。痙孿型腦性癱瘓是一種難以治愈的疾病,多數兒童的生活質量較低。針對患兒實施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后,可幫助患兒取得較好的康復效果,減少并發癥,提高患兒的生活質量。
3 討論
痙孿型腦性癱瘓是臨床上的一類特殊疾病,突出的特征表現為異常運動模式,患兒在日常生活中,剪刀步、尖足等,均是較為突出的臨床表現。[2]從臨床治療來分析,常規治療集中在引導式教育、平衡功能訓練等等。但這些療法在應用過程中不僅見效慢,同時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和精力來實施。
從本次研究的結果來看,觀察組患兒實施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后,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充分證明肌電生物反饋療法的療效突出。相對于其他的方法而言,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實施后,多數的痙孿型腦性癱瘓兒童存在明顯的反應,能夠在短期內看到療效,為家屬樹立有效的康復信心,使其下決心堅持治療。[3]另一方面,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實施后,復發的概率比較低,多數患兒能夠長時間的維持良好的康復效果,逐步提高生活質量,配合引導式教育、平衡功能訓練等等,患兒的康復水平持續提升。值得注意的是,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實施過程中,應針對患兒做出綜合的評估,從多方面確保實施的可行性、有效性,避免對患兒造成不利的影響。[4]
綜上所述,針對痙孿型腦性癱瘓兒童,臨床選擇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可幫助患兒更好的康復,在很多方面均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患兒的臨床療效突出,應積極推廣、應用并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育鋒.肌電生物反饋療法在痙攣型腦性癱瘓兒童康復中的療效觀察[J].健康之路,2016,15(5):54.
[2]張會春,李文霞,耿香菊,等。肌電生物反饋療法與痙攣肌治療痙攣型腦癱兒童的療效比較[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5,26(4):457-458.
[3]湯明麗,呂復莉,唐久來.小兒腦癱康復治療的現狀及進展[J].安徽醫學,2012,09(10):1255-1257.
[4]馬慶春,李林。表面肌電圖在兒童神經康復醫學中的應用現狀[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12(11):1144-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