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 目的:探究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應用于下頜智齒拔除術的療效觀察。方法:選擇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72例需要下頜智齒拔除的患者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應用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組和對照組(應用傳統拔牙技術),每組各36例,治療后隨訪8周。比較兩組患者畏懼癥發生情況、術中疼痛率、術中拔牙時間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結果:觀察組畏懼癥發生情況、術中疼痛率、術中拔牙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4周隨訪發現,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相比傳統拔牙技術,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應用于下頜智齒拔除術治療智齒需拔除的患者能夠顯著改善患者拔牙體驗,不僅提升手術效果,而且安全可靠,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無痛微創 傳統拔牙 下頜智齒 效果
智齒在現代醫學的認識,一般歸結為人類進化的殘余物。生長與牙槽骨末端智齒,不僅難以清潔,而且也不便治療[1]。隨著人類的進化,供智齒萌出的空間正在不斷縮減,同時伴隨智齒自身的退化,導致萌出異常,最終臨床表現為牙髓炎、牙周炎及智齒冠周炎等疾病,伴隨劇烈疼痛[2]。隨著醫療技術與理念的不斷進步,以高速渦輪牙鉆、微創拔牙刀等新興的微創拔牙技術正日益普及,相較于傳統拔牙技術,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有術中時間短、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在本研究中,筆者報道對我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收治的72例需要下頜智齒拔除的患者,將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應用于智齒拔除術,希望可以為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的推廣提供參考與借鑒。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72例研究對象均來源于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需要下頜智齒拔除的患者,其中男性43例、女性2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智齒拔牙要求。本研究經過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并將本研究內容告知患者及其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分為2組,觀察者36例,對照組3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21例、女性15例,年齡17~53歲,平均(26.4±10.8)歲。對照組患者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18~55歲,平均(25.9±10.3)歲。比較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本資料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可比性。
1.2 方法
對所有患者的均行X線牙片,詳細了解手術部位及牙周組織情況,術前行0.5%利多卡因(鹽酸利多卡因注射液,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37022147,生產單位:山東華魯制藥有限公司)局麻。
觀察組手術方法:首先用高速渦輪牙鉆將有阻力的牙冠去除,操作時注意保護牙周骨組織和相關神經。牙冠去除后,微創手術刀沿著牙根的方向從近中頜一側挺進,松動牙根,然后用牙鉗將患牙拔除。對照組手術方法:將患者的下頜智齒上方切開,遠中級頰側齦切口,翻粘骨膜瓣,用骨鑿去骨、去冠除去相鄰的牙齒和骨阻力,用牙鉗和牙挺拔除患牙。
兩組患者術后均清除牙槽窩內的碎片,沖凈后或行傷口縫合。并給予止痛、抗感染治療,叮囑患者注意飲食,保持口腔清潔。一個月后復查一次。治療結束后,所有患者均電話隨訪4周,每周一次。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畏懼癥發生情況、術中疼痛率、術中拔牙時間及術后4周內不良反應發生情況(腫脹、關節區疼痛、張口受限)。
1.4 統計學方法
對數據應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取均數±標準差的形式(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畏懼癥發生情況、術中疼痛率、術中拔牙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畏懼癥發生情況、術中疼痛率、術中拔牙時間明顯優于對照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醫療資源的不斷豐富,智齒異常就診率不斷提升,患者不僅要求更高治療效果,同時也更注重手術體驗[3]。伴隨微創化在外科手術各種領域的深化,能滿足患者各方面要求的微創拔牙技術,正受到臨床的廣泛關注。以高速渦輪牙鉆、微創拔牙刀等新興的微創拔牙技術正日益普及,相較于傳統拔牙技術,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有術中時間短、手術創傷小、術后并發癥發生率低等優點[4]。
在本研究中,觀察組畏懼癥發生情況、術中疼痛率、術中拔牙時間均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無痛微創拔牙技術的患者,手術體驗更好,接受度更高;術后4周隨訪發現,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使用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患者并發癥更少,安全性更高。
綜上,無痛微創拔牙技術應用于下頜智齒拔除術,能提高患者手術體驗,提升患者滿意率,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對提升患者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志霞, 周宏志, 劉瑤, 等. 微創拔牙術在下頜阻生智齒拔除中的應用[J]. 實用口腔醫學雜志, 2012, 28(3): 398-400.
[2] 盧海波, 廖建興, 康非吾, 等. 米諾環素對急性智齒冠周炎治療效果的觀察[J]. 口腔頜面外科雜志, 2012, 22(3): 214-215.
[3] 諸葛晶, 單苑麗, 鄭春新, 等. 手術體驗教學在早期接觸臨床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 中華醫學教育探索雜志, 2015, 14(9): 930-933.
[4] 高學琴, 董亞鵬. 微創拔牙術在臨床工作中的療效分析[J]. 中國醫學創新, 2014, 11(7): 85-87.
作者簡介:羅渢,女(1977-07),漢族,本科學歷,上海市人,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中級職稱,研究方向: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