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輝 張忠民

【摘 要】 目的 對比腹腔鏡與開腹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近期效果。方法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貴州省人民醫院普外科收治的105例右半結腸癌CME手術患者,其中腹腔鏡組45例,開腹組60例,比較手術時間等指標。結果 腹腔鏡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與術后通氣時間、進食時間、拔引流管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均優于開腹組,p<0.05;腹腔鏡組手術切口長度與術后近期并發癥發生率優于開腹組,p<0.05。結論 腹腔鏡右半結腸癌CME根治術具有疼痛輕、創傷小、恢復快等優點,值得借鑒。
【關鍵詞】 右半結腸癌 腹腔鏡 CME根治術 近期效果
結腸癌是胃腸道中常見的惡性腫瘤,我國以41-65歲人群發病率高,近20年來發病率明顯上升,且有結腸癌多于直腸癌的趨勢[1-2]。2010年后我院按照CME理念進行腹腔鏡與開腹右半結腸癌根治術取得顯著成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5年1月至2016年7月貴州省人民醫院普外科收治的右半結腸癌CME手術患者,將其分為腹腔鏡(LS)組與開腹(OS)組,前者45例,后者60例。兩組民族等基線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腹腔鏡組:麻醉生效后取平臥位,常規消毒鋪巾,臍部建立氣腹,置入腔鏡直視下經麥氏點置12mmTrocar、反麥氏點稍內側置5mmTrocar,左、右鎖骨中線臍稍上方分別置12mm、5mmTrocra;置入相應操作桿,探查腹腔有無轉移。予超聲刀于十二指腸水平部中份向下切開后腹膜,近根部分離顯露腸系膜上血管,顯露回結腸血管、Henle干、結腸中血管右支,并清掃其周圍脂肪組織及淋巴結,近根部上夾切斷回結腸血管、右結腸血管,提起血管斷端,向右、向上沿Toldts平面分離至右Toldts白線及橫結腸系膜根部,盡量保證臟層筋膜完整。充分顯露十二指腸及胰腺上緣,清掃其周圍脂肪組織及淋巴結,于胃網膜血管弓下切斷右側胃結腸韌帶進入網膜囊,顯露并夾閉、切斷結腸中血管右支,向右近根部切斷右側橫結腸系膜、肝結腸韌帶,切開右Toldts白線,游離回盲部;肝曲癌需切斷胃網膜右動靜脈及結腸中血管,于胃網膜血管弓內離斷胃壁的分支,切除大網膜。經臍部戳孔取長約5cm切口逐層切開進腹,將右半結腸提出腹外,分別于切除的結腸系膜對應橫結腸壁、距回盲瓣約15cm回腸壁開一小口,置入泰科60-38切割閉合器完成橫結腸末端回腸側側吻合,再予泰科60-38切割閉合器關閉共同開口處,予0號慕絲線間斷漿肌層縫合吻合口處,還納入腹,置引流管后,逐層關閉切口及腹壁戳孔。
開腹組:取右側腹直肌直切口,手術徑路選擇中間入路,充分顯露腸系膜血管根部,行高位結扎,沿右側Toldts間隙銳性分離臟層、壁層筋膜,完整整塊切除系膜。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切口長度、術后下床時間、術后通氣時間、術后拔引流管時間及術后近期并發癥發生率的差異。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9.0軟件處理相關數據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χ2 檢驗,P <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腹腔鏡組手術時間、出血量與切口長度明顯優于開腹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開腹組,術后通氣時間、進食時間、拔引流管時間早于開腹組,術后住院時間短于開腹組。
3 討論
胚胎發育時期,中腸逆時針旋轉270°,小腸及其系膜轉向左下方,升結腸、盲腸及其系膜轉向右下方,隨胚胎發育,升結腸的后層臟腹膜與腹后壁原始壁腹膜融合,并逐漸演化為一層膜狀結構,即Toldt筋膜。右側Toldt間隙就是右半結腸CME 手術的外科操作平面,該平面內無重要神經、血管與纖維粘連,在該平面內操作可保持Toldt筋膜完整,降低對十二指腸、腎、輸尿管、生殖血管等腹膜后臟器的損傷,減少出血量,實行腸管、系膜的“整塊切除”,更符合腫瘤學及根治性原則。1990年由Jacobs成功完成首例腹腔鏡右半結腸切除術,從此腹腔鏡外科技術憑著微創、美觀、損傷小、療效確切、等優點,受到廣大患者及臨床醫師的青睞,并在外科領域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對比分析,腹腔鏡手術總的時間要比開腹手術長,但出血量少于開腹組。目前報道腹腔鏡結直腸癌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為5.8%-37.8%,開腹組為30.0%-40.2%。本研究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為LS組20 %,OS組38.3%,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
總之,右半結腸癌用腹腔鏡CME根治術,疼痛輕,創傷小,患者病情恢復快。
參考文獻
[1] 汪建平.結腸癌.外科學[M].第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03:402-406.
[2] 鄭民華. 腹腔鏡結直腸癌手術的現狀與展望[J] .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1,31(9):841-843.
[3] 王劍平,孫凱,雷尚通等. C02氣腹對結直腸癌細胞增殖及microRNA一221和CDKNl C/p57表達的影響[J] . 腹腔鏡外科雜志,2011,16(4):2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