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華
【摘 要】 目的 探討氯胺酮基礎麻醉、氯胺酮+七氟烷麻醉(以下簡稱復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兒疝外科修補術中的效果分柝。方法 70例擇期小兒疝修補術,患兒年齡在1.5-6.5歲之間,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基礎麻醉組(A組)和復合七氟烷麻醉組(B組),觀察兩組術中體動、惡心嘔吐、蘇醒時間和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結果 AB兩組對比發現,A組蘇醒時間長,術中體動、蘇醒期躁動發生率高存明顯差異(P<0.05);但兩組中發生惡心嘔吐率(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結論 復合七氟烷麻醉具有蘇醒時間短,術中體動、蘇醒期躁動發生率低,不良反應少,能較好的應用于小兒疝外科修補術。
【關鍵詞】 氯胺酮 七氟烷 小兒 疝 外科修補術
小兒小手術的麻醉,麻醉通常采用氯胺酮基礎麻醉和維持。本文研究氯胺酮基礎麻醉、復合七氟烷麻醉在小兒疝修復手術中的麻醉效果。
我院在2013年-2015年期間觀察70例擇期小兒疝修補術,患兒年齡在1.5-6.5歲之間,進行隨機分組,分為基礎麻醉組(A組)和復合七氟烷麻醉組(B組),觀察兩組術中體動、惡心嘔吐、蘇醒時間和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0例擇期行疝修補術的患兒,年齡1.5-6.5歲,男62例,女8例。進行隨機分成兩組:氯胺酮基礎麻醉組(A組)和復合七氟烷組(B組)。
1.2 麻醉方法 兩組患兒術前均禁食8h,禁飲4h,A組入手術室前肌注氯胺酮6毫克/公斤,待患兒入睡后再開放靜脈通道,經靜脈通道給予阿托品0.01毫克/公斤,術中根據患兒情況間斷追加氯胺酮1-2毫克/公斤維持麻醉效果;術前B組先用氯胺酮肌注 6毫克/公斤,待患兒入睡后再開放靜脈通道,經靜脈通道給予阿托品0.01毫克/公斤,通過面罩低流量低濃度吸氧, 先排空呼吸囊內氣體后再打開七氟烷至刻度6-8%,暫時調大氧流量6-8升/分鐘,預充呼吸回路后四頭帶固定面罩,再調整七氟烷至刻度1%,氧流量2-3%。A、B兩組患兒均在手術結束時停止用藥。
1.3 指標評價 觀察兩組術中惡心嘔吐、體動蘇醒時間(停藥后至體動時間)和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
2 結果
統計分析中所有資料主要采用的統計方法有概率法及x2檢驗,兩組患兒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等差異無統計學意義。AB兩組患兒麻醉過程均平穩,術中血氧飽和度均正常,呼吸抑制不明顯。AB兩組患兒結果比較,A組患兒術中體動發生率高、蘇醒時間較明顯延長、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高,差異較明顯(P<0.05),AB兩組患兒出現惡心嘔吐的發生率差異不明顯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 討論
我院小兒疝修補術手術時間一般在35-50min之間。麻醉醫生既要考慮患兒手術安全,還需保證麻醉質量、減少患兒蘇醒時間。氯胺酮(又名凱他敏、凱他那,Katalar)具有鎮痛、鎮靜的靜脈麻醉藥。單獨氯胺酮麻醉小兒易出現上呼吸道及上消化道分泌物增多等不良反應。國外,大多采用七氟烷復合氧化亞氮麻醉。據研究七氟烷麻醉具有蘇醒快的特點,報道認為蘇醒期躁動與蘇醒期疼痛有關聯[1]。氯胺酮麻醉時患兒的體動常常影響手術的操作、加大手術難度,蘇醒時間增長必然增加小兒麻醉的風險,術后蘇醒期躁動也增加了呼吸道管理的難度、增加護理人員的工作量。我院在2013年-2015年期間采用氯胺酮基礎麻醉+七氟醚對35例小兒疝修補術,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手術過程中復合七氟烷麻醉組(B組)有1例發生體動、占該組的2.86%,而氯胺酮基礎麻醉組(A組)有18例在該組中占51.42%。分柝因七氟烷可增加并延長非去極化肌松藥的肌松作用有關[2];(2)AB兩組的麻醉維持都較平穩,兩組惡心嘔吐無明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3)蘇醒時間 因氯胺酮對毒蕈堿受體的拮抗作用使患兒產生譫妄、噩夢,因A組使用氯胺酮總劑量較多,故蘇醒時間也會明顯增長[3],小兒術后躁動會影響術后的恢復,大多蘇醒期躁動是由疼痛所引起,氯胺酮基礎麻醉可以降低七氟烷麻醉后的蘇醒期躁動[4]。
綜上所述,小兒疝手術中單純氯胺酮與復合七氟烷相比,復合七氟烷麻醉在術中體動發生率低、蘇醒時間短、蘇醒期躁動的發生率較低不良反應少,是小兒疝修補手術麻醉的一種好方法。
參考文獻
[1]苑江,李學仁.七氟烷、氟烷分別用于小兒麻醉恢復期譫妄發生率的臨床觀察比較.醫學理論與實踐,2003. 16:399-401.
[2]黃峻 ,黃祖瑚, 臨床藥物手冊 第五版 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2015:1518
[3]黃峻 ,黃祖瑚,臨床藥物手冊 第五版 上海科技技術出版社2015:1506-1507
[4]劉國凱,黃宇光,羅愛倫.小劑量氯胺酮用于術后鎮痛的研究及其臨床價值.中華麻醉學雜志,2003,23:238-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