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紅

【摘 要】 目的:探究人性化護理干預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方法:選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14例,采用隨機數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患者在手術過程中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及術后恢復情況。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8.13%顯著高于高于對照組77.57%(P<0.05);觀察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結論:人性化護理干預可顯著提高患者護理滿意度,縮短病程,有效促進預后。
【關鍵詞】 人性化護理 手術室 心理護理
手術室是一個較為特殊的科室,易使患者出現恐懼、憂慮、急躁等情緒,影響手術效果[1]。隨著社會進步與現代醫學發展,常規手術室護理已不能滿足患者要求,需要新的護理模式提高護理質量,滿足患者需求[2]。人性化護理以患者為中心開展個性化高效護理,使患者在整個就醫過程中感受到尊重與關心,從而調節患者心理及生理狀態,提高手術配合度。本研究給予手術室患者以人性化護理,現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6月-2016年5月在我院行手術治療的患者214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數表法將其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107例。觀察組男51例,女56例;年齡19-76歲,平均年齡(38.96±11.48)歲;手術類型:普外科手術49例,心胸外科手術32例,泌尿外科手術12例,骨科手術8例,其他手術6例;麻醉方式:膜外麻醉62例,全身麻醉26例,局部浸潤麻醉19例;對照組男48例,女59例;年齡18-78歲,平均年齡(40.01±12.45)歲;手術類型:普外科手術44例,心胸外科手術33例,泌尿外科手術14例,骨科手術9例,其他手術7例;麻醉方式:膜外麻醉60例,全身麻醉25例,局部浸潤麻醉22例。納入標準:①無精神性疾病或意識障礙;②自愿參與本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器質性疾病;②合并高血壓、糖尿病、惡性腫瘤;兩組患者性別、年齡、手術類型等一般資料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手術室護理,如護理人員術前給予患者指導,做好手術室消毒滅菌工作,備好手術室器械及急救藥品,術中監測患者生命體征等。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人性化護理,①患者進入手術室后,與患者進行輕松交流,轉移患者注意力,并在此過程中完成靜脈留置針穿刺;②護理人員協助患者擺好合適體位,充分暴露手術視野;介紹麻醉配合方式,麻醉后對需要導尿的患者留置導尿管;③適時調節手術室溫度,避免患者著涼;④手術過程中觀測患者神情,評估其心理狀態,給予患者恰當語言與肢體動作,適當調節其恐懼、焦慮情緒,滿足患者需求;適當向患者介紹手術成功病例以及醫生技術水平,取得患者信任,增強患者手術信心;密切關注患者生命體征變化,保持輸液暢通,并做好搶救準備。⑤術畢,護理人員清點棉球及手術器械,擦拭切口部位血跡,并將其送回病房,運送時動作輕柔,注意患者創口及各種引流管。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
護理滿意度評估借助本院自行制作的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測評,測評內容包括醫療技術與護理服務兩個方面,評定結果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不滿意三個等級,滿意度=1-(不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
本研究借助SPSS19.0 統計學分析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護理滿意度等計數資料使用率“%”描述,采用χ2檢驗;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等計量資料均使用(x±s)描述,應用t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對比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
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8.13%明顯高于對照組且組間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77.57%(P<0.05)。
3 討論
常規護理模式缺乏人文關懷,護理人員與患者及其家屬不能進行有效溝通與交流,易引發醫患矛盾[3]。手術室是醫院的關鍵部門之一,也是醫院醫療水平的重要體現,隨著護理理念的不斷發展,常規的護理模式已不能滿足手術室患者的護理需求。人性化護理是一種整體化、個性化、高效率的新型護理模式,目的是保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心理及生理處于舒適狀態,使患者在接受手術時充滿信心,更加積極主動地配合手術。同時,人性化護理可調動護理人員積極性,增強其為患者提供全方位服務的意識,使其在充分掌握人性化護理服務內涵的基礎上,提高自身溝通技巧與綜合素養,切實有效提高護理治療,從而滿足現代醫療服務需求。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肛門排氣時間及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提示,人性化護理以患者為中心,時刻為患者著想,增加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有效維護護患關系,增加患者手術配合度及依從性,從而提高護理質量及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有效縮短病程,促進預后,與袁蘭蓉[4]研究結果一致。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原因是手術患者個體存在差異,某些護理服務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在通過問卷調查后根據患者反饋意見進行改進,改進之后的護理主要基于患者個體差異給予人性化護理,比如:為患者營造舒適手術室環境,根據患者實際需求調控溫濕度、播放患者喜歡的音樂等。本研究中,改進組的護理服務質量評分和滿意度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可以看出實施個體化、針對性的人性化護理服務,可有效提高手術室整體服務質量,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王玉鴿.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吉林醫學,2014,35(3):610-611.
[2]宋潔.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120例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6):75+98.
[3]劉英妮.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6,14(2):15-16.
[4]袁蘭蓉,古明鋒.人性化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價值及效果研究[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8(1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