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會清
【摘 要】 目的:進行兒科治療中心理護理應用效果的探討。方法:選擇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240例患兒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平均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患兒接受常規臨床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心理護理,進行兩組患兒治療滿意度、依從性對比。結果:觀察組患兒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兒科患兒開展有效、科學心理護理,能夠促進治療期間患兒依從性和滿意度的提升,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關鍵詞】 兒科 心理護理 效果
隨著社會發展人們對臨床護理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時患兒生理、心理特征都與成年患者存在較大區別,這使得兒科臨床護理難度大幅增加,所以相對于其他科室兒科護理難度更大。相關研究認為心理護理能夠提升兒科患兒治療依從性和滿意度,為進一步明確心理護理在兒科治療中的效果,本研究將對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240例患兒進行研究,探討心理護理的應用價值,現報告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240例患兒進行研究,將其隨機平均劃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包括55例女、65例男;患兒年齡范圍4~11歲,平均年齡為(7.6±2.3)歲;其中40例患兒為流行性感冒,31例患兒為肺炎,23例患兒為腹瀉,26例患兒為其他。觀察組包括59例女、61例男;患兒年齡范圍3~11歲,平均年齡為(5.9±2.7)歲;其中38例患兒為流行性感冒,33例患兒為肺炎,25例患兒為腹瀉,24例患兒為其他。兩組患兒一般臨床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患兒只接受常規護理,觀察組患兒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接受心理護理。心理護理內容包括:①構建互信關系:護理人員應當和患兒進行積極溝通,進而形成愉快、良好的信任關系。同時,護理人員還應對患兒家長進行針對性的知識宣教和心理疏導,和家長一起給患兒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支持、鼓勵。②心理護理:護理人員應當在采集分析患兒各方面信息的基礎上,從患兒不同個性特點和年齡特征出發,對易被患兒接受的、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進行制定。同時,護理人員應當定期和患兒進行有效溝通交流,平均每天交流時間應當在20分鐘以上。溝通和交流時護理人員應當充分考慮患兒的個性和心理特點,在心理和精神層面引導、激勵患兒正確認識自己和治療,進而為治療活動提供有效配合。③情感護理:護理人員可依據已掌握患兒愛好和興趣,在病房內為患兒播放其喜愛的節目、動畫,進而轉移患兒因治療產生不適感、不愉快,促進患兒依從性的提升。同時在護理操作過程中應當減小動作幅度,避免不當操作造成患兒不適、疼痛,使患兒能夠從內心放下對醫療人員的戒備,使相應的害怕、緊張心理得到緩解。
1.3 觀察指標 對患兒及其技術滿意度、患兒治療依從性進行觀察。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統計處理采用SPPS21.0軟件,用率(%)表示計數資料,用χ2檢驗計數資料。P<0.05時,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120例患兒中108例患兒能夠積極遵從醫囑,12例不積極遵從醫囑,患兒依從率為90.0%;對照組120例患兒中62例患兒能夠積極遵從醫囑,58例不積極遵從醫囑,患兒依從率為51.8%.觀察組患兒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120例患兒中108例患兒對護理工作滿意,滿意率為98.2%;對照組120例患兒中98例患兒對護理工作滿意,滿意率為81.6%.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患兒通常會對治療手段、醫院環境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懼,然而傳統簡單的護理并沒有充分考慮患兒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所以兒科治療中經常出現一些依從性較差的患兒[1]。從生理角度來說強化兒科患兒心理護理,能夠使患兒因藥物刺激、治療方式、醫院環境產生的焦慮、不安、恐懼情緒得到有效緩解,進而積極配合治療活動[2]。具體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當和患兒構建互信關系,進而形成愉快、良好的環境和氛圍。并對患兒個性等個人情況進行深入了解,為患兒進行針對性的心理疏導。另外,護理人員還應當對易被患兒接受的、針對性的心理護理方案進行制定,并在充分考慮患兒的個性和心理特點基礎上進行交流溝通,正面引導、激勵患兒[3]。同時護理人員還可依據患兒愛好和興趣,通過在病房內為患兒播放其喜愛的節目、動畫,轉移其因治療產生不適感、不愉快。最后,護理人員對待患兒應當保持和藹的態度和語氣,利用患兒易于接受的表情和語言拉近護患關系,使患兒內心的害怕、緊張心理得到緩解。
本研究中,觀察組120例患兒中108例患兒能夠積極遵從醫囑,患兒依從率為90.0%;對照組120例患兒中62例患兒能夠積極遵從醫囑,患兒依從率為51.8%。觀察組患兒依從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120例患兒中108例患兒對護理工作滿意,滿意率為98.2%;觀察組120例患兒中98例患兒對護理工作滿意,滿意率為81.6%.觀察組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可見在兒科治療中開展心理護理,能夠有效提升患兒依從率和滿意度,對于治療和護理工作有序開展具有重要作用,臨床推廣價值加高[4]。
參考文獻
[1]鄺云莎,袁亮,李維嘉等. 綜合護理干預對改善兒科燒傷患者心理合作程度的效果觀察[J]. 黑龍江醫學,2015,08:963-964.
[2]李鳳玲,趙東國,黃宏偉等. 護理關懷照護行為緩解兒科患兒家屬心理問題的效果研究[J]. 齊魯護理雜志,2010,19:61-63.
[3]張玉,陳素哲,趙敏英. 增加心理收入對提高兒科護理人員職業倦怠及護理質量的影響研究[J]. 山西醫藥雜志,2015,23:2828-2830.
[4]許蕊,宋順香,劉慧茹等. 細節管理聯合心理護理在兒科患兒中的護理管理分析[J]. 中國民康醫學,2016,06: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