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華 熊俊
【摘 要】 目的:分析體位管理在髖關節置換術后防假體脫位的護理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篩選2014年6月~2016年6月,醫院收治的髖關節置換患者346例,隨機對照分組,采用2:1隨機數字表達法分組,抽到1則分入對照組(n=115),抽到2、3的患者入選觀察組(n=231),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強化體位管理。結果:隨訪3個月~24個月,平均(14.4±5.2)個月;對照組住院期間有髖部外旋等不當行為率、假體脫位率分別為29.57%(34/115)、9.57%(11/115),觀察組則為4.76%(11/231)、0.87%(2/2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嚴格的體位管理可有效的降低脫位發生風險。
【關鍵詞】 髖關節置換 假體脫位 體位管理
髖關節置換是治療髖部骨折、股骨頭壞死等病的重要方法,大量循證研究證實其可有效改善髖部功能,相較于切開復位內固定術,可縮短住院時間、幫助及早下床,從而降低病死率,適應證不斷擴大,在國外應用率較高[1]。假體脫位是髖關節置換術后常見并發癥。假體松動是關節置換術手術失敗、翻修首位原因,國外有報道顯示松動占失效的50%~60%,其中脫位是是第2位病因,多見于術后早期。為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假體脫位,醫院嘗試加強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體位管理,取得一定的成效。
1 資料及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前瞻性研究,篩選2014年6月~2016年6月,醫院收治的髖關節置換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采用髖關節置換術;②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嚴重的先天性髖臼發育不良、股骨頭缺血壞死等骨性疾??;②骨質疏松癥;③初次手術。入選對象346例,其中男201例、女145例,年齡56~94歲、平均(73.8±10.6)歲。原發病:股骨頸骨折103例、轉子間骨折98例、股骨轉子間骨折84例、其他61例。陳舊性骨折11例。手術部位:左側170例、右側163例、雙側13例。ASA風險等級:Ⅰ級103例、Ⅱ級162例、Ⅲ-Ⅳ級81例。合并糖尿病63例。飲酒43例。手術骨水泥固定84例。隨機對照分組,采用2:1隨機數字表達法分組,抽到1則分入對照組(n=115),抽到2、3的患者入選觀察組(n=231),兩組對象年齡、性別、病種、麻醉分險、骨水泥固定情況、合并癥等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常規護理管理,早期康復訓練,術后兩腿間夾枕,嚴格避免髖關節內收、內旋動作,如盤腿、蹺二郎腿等,術后2-3日開始直腿抬高患肢,術后2-3周拄拐負重形成。
1.2.2 觀察組
強化體位管理,主要內容。(1)健康教育;①進行認知-行為健康教育,強調體位管理對于預防關節脫位的重要性,采用充分的證據,深入淺出的進行宣教,闡述體位管理、脫位之間的力學關系,使患者重視體位管理;②開展有效的體位訓練,如夾持枕,床上大小便訓練,盡可能的避免有髖關節內收、內旋動作,術后如何正確的進行直腿抬高、翻身動作,讓患者隨時維持在屈髖<90°的狀態,減輕不適性,提高患者的依從性;③進行護具使用訓練,教會患者采用輔助工具夾持物體、使用工具穿鞋襪,以幫助患者適應術后不屈髖狀態下的自理生活;④要求家屬做好監督管理。(2)行為管理:①特別注意在出院后日常行動中量力而行,避免髖關節活動幅度過大、用力收發活動、驟然停頓加速等;②避免過早的進行負重訓練;③對于出現認知、精神障礙的患者,采取恰當的外固定,避免患者不意識的體位改變。(3)合理的訓練:注意髖關節周圍肌肉的訓練,必要時進行肌電刺激訓練,以增強外旋肌、外展肌等髖關節周圍肌肉的肌力,從而避免髖關節失穩。(4)轉運管理:①專人管理,醫師托住患肢以及髖部,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2名護士分站兩側,托住頸背、腰髖部,平穩轉移,避免牽拉,將關節與患肢整個抬起轉移。(5)體位管理:長枕抬高患肢約為20cm,使用U型防垂足墊,利于足部蹬實,維持踝關節功能位置,采用彈性約束帶約束固定踝、小腿、大腿,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加強夜間巡視,及時糾正體位不當,鼓勵抬臀,采用器械輔助抬臀,日常臥位以平臥位、健側臥位為主,仰臥位患側髖關節輕度外展10~30°,采用量角器輔助;在進行功能訓練時,也應堅持適度原則,早期避免進行高強度的訓練,注意獲得患者主訴,開展行走訓練時,做好扶持工作,避免因起床不穩導致的髖關節過度外旋,第一次行走不宜過長,必要時采用約束帶保護。(6)體位安全管理:家屬需使患者在視線之內,積極預防跌倒,在進行下床、如廁等活動時,做好扶持,避免跌倒。(6)出院前以及出院后督導:出院后3個月內,每周1次電話隨訪,進行督導。
1.3 觀察指標
住院期間有髖部外旋等不良事件發生率,住院以及術后隨訪期間出現假體脫位率。
1.4 統計學處理
多組間比較單因素方差分析(ANONA),采用n或%反映計數資料,兩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或Fisher精確性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隨訪3個月~24個月,平均(14.4±5.2)個月。對照組住院期間有髖部外旋等不當行為率,住院以及術后隨訪期間出現假體脫位率分別為29.57%(34/115)、9.57%(11/115),觀察組則為4.76%(11/231)、0.87%(2/23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脫位是在力學作用等多種因素作用下的結果,與假體的材料、假體磨損、手術植入、患者行為、外力等原因有關[2]。髖關節置換術關節脫位的發生機制基本清除,在相同的手術條件下,術后護理管理是影響脫位的關鍵因素。體位管理的意義在于:①避免過早的使用髖關節,減輕假體負荷,利于融合;②增強髖關節周圍肌力,利于髖關節穩定;③預防突發外力作用,減輕應力導致的脫位;④養成正確的髖關節使用習慣,減輕磨損[3]。結果顯示,在強化體位管理后,觀察組住院期間有髖部外旋等不當行為率、假體脫位率分別為4.76%(11/231)、0.87%(2/231)低于29.57%(34/115)、9.57%(11/1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位管理確實可避免用髖不當,從而預防假體脫位。
參考文獻
[1]胡文潔.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股骨頭壞死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名,2014,12(10):1688-1689.
[2]周 海,王燎,王金武,等.人工髖關節脫位失效的生物力學分析與推理[J].醫用生物力學,2012,27(1):13-20.
[3]蘇冰梅,蘇冰蓮 , 譚富海.全髖關節置換術后髖關節脫位的危險因分析及護理對策 [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2, 28(21): 39-40
作者簡介:朱世華,1989年9月,女,湖南邵陽人,本科,護師,骨科病人術后護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