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艷艷

【摘 要】 目的:探析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個案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方法:回顧資料,選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100例,由于護理方法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其中實驗組采用個案化護理干預,對照組則給予常規護理,對比各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頭暈持續時間、頭暈發生頻率以及生活質量評分。結果:經不同的護理干預后,各組患者的臨床效果不同,其中實驗組的護理服務滿意度以及生活質量評分均優于對照組,且頭暈持續時間以及頭暈發生頻率均少于對照組,各組間的數據結果進行比較,差異較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針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個案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不僅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而且還縮短了頭暈時間,減少了發生頻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患者信賴和推廣。
【關鍵詞】 腦供血不足型 頭暈 個案化護理干預 效果分析
腦供血不足,主要是指大腦出現缺血、缺氧,這種短暫性的腦缺血發作疾病屬于腦梗死發生的前兆,主要的臨床表現為頭暈、頭痛,發作時間在30 min內可逐漸恢復正常,最長發作不超過24 h[1]。經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腦缺血發作極易誘發腦卒中,若不能及時的救治,可能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在臨床上對該疾病應該重視,并積極采取安全、有效的治療措施,在治療的過程中,科學全面的護理干預是關鍵步驟,才能保證患者的生命健康[2]。本文就針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干預的臨床療效進行進一步的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回顧資料,選取2014年8月至2016年6月在我院治療的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100例,由于護理方法不同,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50例,對照組患者男23例,女27例,年齡50~72歲,平均年齡(61±5.5)歲,病程1~9個月,平均病程(5±0.4)月;實驗組患者男22例,女28例,年齡52~74歲,平均年齡(63±6.2)歲,病程2~10個月,平均病程(6±0.5)月,兩組患者均排除有呼吸道疾病和各種精神疾病。對比各組間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史等一般資料顯示,P>0.05表示差異不明顯,各組間可進行比較。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采用個案化護理干預。具體內容有:全面評估患者給予個案化的針對措施: 心理護理:,患者面對疾病會存在諸多不良情緒,且該疾病容易反復發作,會增加患者的心理負擔,可能會出現焦慮、惶恐、不安等,這些不良情緒都不利于患者恢復,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為患者緩解這些不良情緒的影響,醫護人員與患者溝通時語氣要平和,要積極主動與患者溝通交流,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飲食護理:為患者提供低脂、低鹽、低糖食物,適當增加蛋白質,囑患者多飲水,多食用新鮮水果補充維生素,禁食油膩、辛辣刺激的食物;③環境護理:調暗室內的光線,使身心放松、平靜,給病人創造安靜舒適的修養環境,避免環境刺激,加重頭暈。④風險防范:患者頭暈時應加強看護,防止患者出現墜床跌倒不良事件的發生,告知患者不做體位突然變化的動作,以免引起血壓快速變化,造成一過性腦供血不足,引起暈厥等癥狀,易于發生危險。出現嘔吐時應頭偏向一側,防止窒息的發生。⑤健康教育: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講述腦供血不足的相關知識,同時指導中合理用藥,有效的控制血壓水平。囑患者多進行合適的鍛煉,如打太極、散步等,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但注意控制運動強度不可過大,避免引起疾病的復發。患者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規律等[3]。
1.3 觀察指標
觀察各組患者經不同的護理方式后,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頭暈持續時間、發生頻率以及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利用生活質量(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評分標準(QOL)進行評分(滿分60分,<20分生活質量極差;20~30分生活質量較差;30~40分為一般;40~50分為良好;>50分為質量優)。
1.4 統計學分析
對所有患者的資料進行分類匯總,匯總數據的分析處理借助統計學軟件SPSS15.0進行分析與處理,P<0.05時表示數據結果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果指數中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價為計數資料,采用x2進行檢驗,數據結果對比采用t檢驗,結果指數中生活質量評分、頭暈持續時間以及發生頻率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結果數據的表示。
2 結果
2.1 對比各組間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
經不同的護理干預后,各組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評價不同,具體內容如表1。
2.2 對比各組間患者的生活質量評分
護理后,實驗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63.2±3.1)、(45.9±4.2)、(61.7±4.8),對照組患者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評分分別為(51.9±4.7)、(38.6±5.2)、(52.8±4.9)。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評分比較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對比各組間患者頭暈持續時間、發生頻率
經不同的護理干預后,各組患者的癥狀改善程度不同,其中實驗組患者頭暈持續時間(3.8±1.4)min,發生頻率為(2.5±1.2)次/月,對照組的頭暈持續時間、發生頻率分別為(6.8±1.4)min、(4.5±1.2)次/月。對比各組間的數據結果顯示,存在較大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近年來,腦供血不足的發生率越來越多,主要是由于頸動脈和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粥樣硬化,導致出現了較多的微血栓,從而引發患者出現了短暫性腦缺血[4]。該疾病是臨床上較常見的腦血管疾病,主要表現為頭暈、頭痛等癥狀,發作時間較短,可以很快恢復,但長時間的發作,可能會導致腦部組織出現損傷,容易誘導腦梗死和腦卒中的發生。隨著病情的發生,若不能及時的進行治療,癥狀發生頻率可能會越來越高,持續時間也會延長,復發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也給患者帶來了極大的生活負擔[5]。日常生活中我們要做好預防工作,改善腦部血液循環。同時在治療過程中,科學的給予個案化護理干預是關鍵。個案化護理干預作為一種科學的護理方式,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理念,滿足患者的生理心理需求,讓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視被尊重,在緩解患者不良情緒的同時,增強了患者的自信心,提高了配合度。同時進行疾病常識的指導,科學的護理模式,讓護理質量得到患者的認可,緩解了醫患矛盾,減少醫療糾紛案件的發生。
綜上所述,實施個案化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顯著,提高了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縮短了頭暈時間,減少了發生頻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信賴和推廣。
參考文獻
[1]嚴紅梅. 對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實施全面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 當代醫藥論叢,2015,10(26):114-115.
[2]劉鳳勤. 護理干預對慢性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臨床效果分析[J]. 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26(13):234-235.
[3]尹紅. 全面護理干預在腦供血不足型頭暈患者中的應用[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67(45):232.
[4]牛萌,岳新麗,徐洪偉. 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的護理干預對策分析[J]. 生物技術世界,2016,15(01):121.
[5]柳春蕾. 研究分析對腦供血不足頭暈患者實施護理干預的價值[J]. 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37(21):19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