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持國 宿振國
【摘 要】 目的 對我院臨床常見革蘭陰性桿菌的分布及耐藥情況進行調查分析,為臨床抗感染治療提供依據。方法:回顧分析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全年分離的革蘭陰性桿菌,對其分布特點及耐藥情況進行統(tǒng)計分析。結果:全年臨床共分離革蘭陰性桿菌 1388 株,占前五位的革蘭陰性桿菌是大腸埃希菌298株、肺炎克雷伯菌274株、銅綠假單胞菌260株、鮑氏不動桿菌150株、陰溝腸桿菌81株,前五位的細菌共1063株,占革蘭陰性桿菌分離率的74.4%。其中大腸主要分離自尿液,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陰溝腸桿菌主要分離自呼吸道標本;除了亞胺培南、美羅培南、厄他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米諾環(huán)素的有較高的敏感性外,其余20種藥物的耐藥率均較高。碳氫酶烯類藥物對腸桿菌科細菌的耐藥率較低,而對非發(fā)酵類細菌有較高的耐藥率。結論:通過對我院革蘭陰性桿菌的分布及耐藥情況進行調查分析,對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醫(yī)院感染和細菌耐藥性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革蘭陰性桿菌 耐藥性 細菌分布 抗菌藥物
近年來,廣譜抗菌藥物被廣泛應用到一些疾病的臨床診治工作中,造成細菌的耐藥問題日益嚴重,細菌的耐藥性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嚴重問題,臨床分離的革蘭陰性桿菌的耐藥性尤其突出,為指導臨床合理使用抗菌藥物和制定醫(yī)院感染控制政策,筆者對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臨床分離的1388株革蘭陰性桿菌的分布特點及耐藥情況進行回顧性統(tǒng)計分析。
1 材料與方法
1.1 菌株來源 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臨床標本分離培養(yǎng)出的革蘭陰性桿菌。
1.2 儀器與試劑 采用法國生物梅里埃ATB半自動細菌鑒定藥敏分析儀及其配套鑒定板條
1.3 質控菌株 采用大腸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做質控
1.4 方法 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第三版進行標本的接種、分離和培養(yǎng)。用WHONET5.6軟件進行耐藥分析。
2 結果
2.1 菌株的標本分布情況 1388株革蘭陰性桿菌分離自呼吸道的861株占62.0%,尿液230株占16.6%,傷口分泌物及膿液102株占7.3%,血標本103株占7.4%,胸腹水、膽汁及穿刺液標本58株占4.2%,其他標本占2.5%。
2.2 主要分離株的分布情況 前五位的革蘭陰性桿菌分別是大腸埃希菌(Eco)298株,肺炎克雷伯菌(Kpn)274株,銅綠假單胞菌(pae)260株,鮑氏不動桿菌(aba)150株,陰溝腸桿菌(Ecl)81株。Eco主要分離于尿液,Kpn、pae、aba和Ecl主要分離于呼吸道標本。五種細菌在主要的臨床送檢標本中所占比例見表1。
3 討論
本次調查顯示,我院臨床標本分離率前五位的革蘭陰性桿菌分別是大腸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銅綠假單胞菌、鮑氏不動桿菌和陰溝腸桿菌,其中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氏不動桿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陰溝腸桿菌主要分離于呼吸道標本,尤其是銅綠假單胞菌和鮑氏不動桿菌達到85%以上,是引起醫(yī)院獲得性肺炎和呼吸機相關肺炎最常見的革蘭陰性桿菌[1,2],大腸埃希菌主要分離于尿液標本中,泌尿系感染患者標本中檢出率占首位,與國內其它報道一致[3]。
從藥敏結果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米諾環(huán)素、美羅培南、亞胺培南、厄他培南、阿米卡星和頭孢哌酮/舒巴坦對腸桿菌科細菌均有較高的敏感性。陰溝腸桿菌除天然耐藥外,對其他21種藥物的耐藥率均低于30%,其中有九種藥物的耐藥率低于10%。肺炎克雷伯菌對多數抗生素保持著較高的敏感性,復方新諾明、頭孢唑林、哌拉西林的耐藥率稍高均在30%左右,只有尿中檢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對于氧氟沙星、諾氟沙星和呋喃妥因的耐藥率均高于30%,本研究未能將細菌的耐藥性按照標本類型進行分別統(tǒng)計,但從現有的數據初步分析,對于不同的標本中的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藥性會有較大的差異,這將是我們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大腸埃希菌的耐藥情況不容樂觀,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亞胺培南、厄他培南、頭孢哌酮/舒巴坦對Eco的耐藥率均低于10%,而在12種耐藥率高于40%的抗生素種有9種是高于60%的,從本組數據觀察對于尿中的大腸埃希菌感染呋喃妥因是經濟實惠效果好的首要之選;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率相對較低,只有兩種藥物的耐藥率超過了30%,除氨曲南耐藥率稍高外,其他抗生素與CHINET研究基本一致[4]。鮑氏不動桿菌的耐藥性更加的不樂觀,只有米諾環(huán)素和美羅培南的耐藥率低于30%,亞胺培南的耐藥率也已經高達37.33%,稍低于2014年CHINET的統(tǒng)計[4],但還有10種抗生素的耐藥率超過了50%,與2014年CHINET統(tǒng)計比較一致[5]。
本組資料顯示本院的總體的耐藥情況低于全國水平,而且與去年同期相比上升趨勢不甚顯著,但是遏制細菌耐藥性傳播和蔓延的道路任重而道遠,需要醫(yī)院感控部門、臨床醫(yī)生、臨床藥師和臨床微生物室共同攜手來控制醫(yī)院感染和細菌耐藥性的播散。
參考文獻
[1] Jones RN. Microbial etiologies of hospital-acquired bacterial pneumonia and ventilator-associated bacterial pneumonia[J]. Clin Infect Dis,2010,51 Suppl 1:s81-s87.
[2] 陳培杰. 呼吸機相關性肺炎的病原學及藥敏學研究[J] 中國現代醫(yī)生 2011,49(12):52-53
[3] 陳國敏,王東辰,李曉霞,等. 大腸埃希菌的分布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10):2356-2404.
[4] 陳越, 孫景勇, 倪語星, 等. 2012年中國CHINET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監(jiān)測[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5,15(3):199-203.
[5] 胡付品, 朱德妹, 汪復,等. 2014年CHINET中國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 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 2015,15(5):401-410.
作者簡介:潘持國 男 在讀研究生 主管檢驗師 單位:濱州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