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東廣
2016年11月9日軍委后勤工作會議正式召開。習主席在百忙中親切接見了會議代表,并作了重要講話。這篇講話,內容豐富,立意深遠,大氣磅礴,開新圖強,是我黨在新的形勢下,對軍事后勤工作指導的最系統最全面最權威的新思想、新理論、新方略、新舉措。特別是關于軍事后勤工作重要地位作用的科學分析,運用馬克思主義、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軍事后勤觀,深刻揭示了后勤與軍事、政治、經濟及科學技術的相互關系。通過古今中外大量軍事斗爭的生動實例,深入透徹地分析了軍事后勤工作的特點規律,從而構成習主席軍事思想“后勤篇”的重要組成部分。達到了科學真理性、理論創新性、實踐指導性的高度統一。認真學習領會習主席關于后勤工作重要地位的新定位新論斷,對于我們系統把握習主席軍事后勤思想、對于正確理解政治建軍改革強軍,構建系統的軍事后勤科學,建設強大的現代化后勤,都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時代的進步,離不開思想觀念的引領;事業的發展,有賴于科學理論的指導。習主席指出:“強國強軍必須強后勤。”“在強國強軍進程中使命重大,在黨、國家、軍隊事業發展中地位重要。”應當說,這是我黨指導我軍后勤建設發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后勤地位作用的最新概括與理論升華。透過這些重要論述,不難得出后勤具有極為重要的戰略地位。筆者認為,應從這樣三點來理解。
第一、后勤在戰略上服務軍隊現代化建設
習主席賦予我軍后勤的三大建設任務之一,就是建設服務部隊現代化的后勤。這里體現的就是后勤工作歷來的“服務性”。“服務性”是后勤在政治上、戰略上的重要屬性。大家知道,毛主席提出的“為人民服務”是黨和人民軍隊根本宗旨之所在。鄧小平也曾指出:“現在一定要有一批人搞后勤工作。這些人要甘當無名英雄,勤勤懇懇,熱心為大家服務。”顯然,我軍后勤為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服務,為廣大官兵服務,是我軍后勤的根本宗旨,是其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也可以說,后勤的“服務性”是新時期最大的政治和戰略問題,離開了服務性,我軍后勤的性質就變了,黨的事業特別是國防和軍隊也就失去了力量基礎。后勤通過實實在在的服務實踐活動,使黨和軍隊保持著緊密的聯系,使黨在軍隊中保持著崇高的威望,使黨對軍隊牢牢地行使著絕對領導,使黨領導軍隊進行現代化建設取得一個又一個重大成就。因此,服務性是后勤所表現出的主要屬性,是后勤所體現的最高黨性,是后勤貫徹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最堅定的行動。
毛主席指出,研究軍隊建設的戰略任務和問題,必須把后勤工作作為實現作戰決心的物質基礎和重要問題來對待。毛主席在長期指導我軍后勤建設發展過程中,早就認識到軍事后勤是戰爭指導至關重要的戰略因素,關系著戰爭準備、進程和實施,是軍隊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把照顧前方和后方的物資消耗和補充、區別與聯系,作為戰略問題高度重視。他在實踐中,特別是在分析戰爭力量對比、制定作戰方針和作戰計劃時,總把后勤作為戰略因素考慮在內。
新的形勢下,我國利益遍布全球,要求安全保障緊緊跟上;軍事力量走出去,后勤保障不但要跟上去甚至還必須先行一步。從后勤建設和能力現狀看,既有戰場建設總體滯后、戰略投送走不動走不快走不遠、衛勤救治能力弱等問題,也有管理上的跑冒滴漏、計劃不周、閑置浪費、科學管理不到位等不足,還有政策制度上不配套、沒跟上等差距。習主席以其深沉的憂患意識和強烈的擔當,在講話中反復強調指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后勤建設必須跟上,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跨越不是按部就班,而是三步并作兩步,甚至實施彎道超車。因此,我們必須更加清醒地認識到,新的形勢新的任務,對后勤的戰略服務性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們必須以只爭朝夕的精神,謀突破、圖趕超,努力實現跨越式發展。
第二、后勤在戰略上具有巨大凝聚力
習主席指出:“各級領導和機關要始終把工作重心放在基層,”“要堅持士兵至上、基層第一,真正關心關愛士兵,始終把官兵的冷暖放在心上,積極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充分發揮廣大官兵在部隊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習主席語重心長地說:后勤服務戰斗力,說到底要服務部隊官兵。我到部隊調研都抽空到基層連隊的宿舍、食堂、哨所看一看,了解戰士們衣食冷暖、生活急難,要求在標準下盡量把戰士生活搞得好一些。這些感人至深的話語,時刻都在感動著、凝聚著我們廣大官兵的心,并化做廣大官兵巨大的干勁,全身心投入到國防和軍隊建設中去。
服務歸根到底要體現到為部隊官兵服務上。要深入了解部隊需求、傾聽官兵呼聲,使各項工作接地氣、暖人心,更具針對性、實效性。各級領導每搞一次籌劃、每辦一件事情、每處理一個問題,既要向上看看,也要向下看看,把對上服務和對下服務有機結合起來,而對上服務最后要落實到對下服務中去,不能離基層遠了、離—線遠了、離官兵遠了。
習主席如此地重視官兵生活問題、基層建設問題,是因為,關心群眾生活,這是維護黨和人民最高利益的表現,是國家穩定、人民穩定、軍隊穩定的前提,也是政治穩定、社會穩定的基礎。軍隊的生活問題,不僅直接關系到軍隊的穩定,也會極大地影響到國家的穩定和人民的穩定。作為軍隊生活的直接保障者的后勤,其主要的職責,就是千方百計地改善官兵物質文化生活,扎扎實實地為部隊排憂解難,以堅定部隊信心,振奮部隊精神,從而起到凝心聚力,鼓舞士氣,穩定軍心,增強部隊戰斗力。
眾所周知,在22年艱苦卓絕的革命戰爭中,在敵我力量極為懸殊和物質條件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我軍后勤在毛主席和他的戰友們的英明領導下,先后保障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取得了偉大的勝利。舉世罕見的兩萬五千里長征,是我軍后勤保障最困難、面對環境最險惡的時期,為此付出的慘重代價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所沒有的,我軍后勤廣大官兵因饑餓嚴寒導致的非戰斗傷亡比例全軍最高。為保障我軍大規模的抗日游擊戰爭,我軍后勤依托敵后根據地,辦工廠、儲糧秣、搞生產,滿足了8年抗戰需要。遼沈、淮海、平津和渡江4大戰役,對于解放全中國具有決定性意義,也是人民戰爭后勤最輝煌的時期,先后動員支前的民工859萬人、擔架13萬副、大車和小車百余萬輛、騾馬百余萬匹。舉世矚目的抗美援朝戰爭,面對美軍對我后方補給線的全方位破壞,我軍后勤部隊用鋼鐵般的意志,建起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創造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自此后,我軍文明之師、威武之師、勝利之師聞明于天下。這些都起到了凝聚官兵斗志和意志的巨大作用。
第三、后勤在戰略上具有極強威懾力
習主席指出:隨著我國進一步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國家利益和軍隊使命任務不斷拓展,后勤建設越來越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越來越成為贏得戰略競爭主動權的重要力量。習主席還深刻地指出:長征期間,由于兇惡的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由于自然條件限制,紅軍后勤保障遇到極大困難。紅軍爬雪山、過草地,沒有糧食和御寒衣物,大量減員。當時毛澤東、周恩來同志謀劃紅軍行軍路線時,一個重要考慮就是看所去的地方能不能保障紅軍生存。顯然,這在當時是一個帶有根本性的重大戰略問題。
毛主席早就指出:后勤保障工作不能只著眼小規模戰爭的需要,還要注重大規模反侵略戰爭的建設。強調要加強我國戰略后方建設,使之有更可靠的戰略物質保障,這也是對敵人形成威懾的重要基礎。歷史實踐表明,建國后,我軍后勤建設在不同歷史階段,側重點不同,但都是圍繞一個目標:就是“強后勤”,而強后勤的結果,就是為強軍強國起到在戰略上的“保證”作用。比如,起止于1964-1980年,三線建設,貫穿于三個五年計劃當中,這是我國一次極大規模的經濟和戰場基礎設施建設。這是黨中央和毛主席于上個世紀初,針對當時復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國內建設實際提出的重大戰略決策。建設重點是在西北和西南,占當時國家總投資的40%,總金額2000多億。在“備戰備荒為人民、好人好馬上前線”的號令下,400萬各界英雄兒女,積極響應毛主席的偉大號召,打起背包、跋山涉水,來到深山峽谷、大漠荒灘,肩挑人背,艱苦創業,用壯烈的青春、戰天斗地的精神,創造了人世間一個又一個奇跡。不僅完成了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技院所建設任務,而且國防基礎設施和戰備交通建設都得到極大改觀。這在當時,對武裝到牙齒的強大的美蘇來說是一個“極大威懾”,以致他們未敢輕舉妄動。
后勤成為一種威懾力量是人們在時代的發展過程中對后勤本質的一種新認識。按照以往人們對后勤的認識,后勤在敵對雙方的較量中歷來只不過是一種“保障”或“維持”力量。
為了適應信息化戰爭對后勤保障的要求,人們開始從更高層次和更廣泛的意義上思考后勤問題,逐步形成了一體化作戰的新理念。
外軍認為:在戰爭研究中,后勤與戰略、戰術是平等的,作戰就是后勤,后勤也就是作戰。在信息時代,后勤已不是單純的軍事行動的保障手段,后勤與作戰職能趨向一體化。一方面,把后勤保障能力作為確定作戰目標的重要因素,就確定作戰目標而言,后勤就是作戰,作戰就是后勤。另一方面,后勤保障計劃與作戰計劃融為一體,將制定計劃期間的一體化視為實施階段對作戰行動的支援,實際上是把后勤作為一個“主要的作戰系統”。作戰與后勤的關系從相互依存發展到了相互融合和一體化的新階段。信息化戰爭中,后勤是一種新型的威懾力量。美軍《聯合作戰后勤保障綱要》中指出,“威懾是國家軍事戰略的主要因素之一,而后勤部隊,以及預備役后勤部隊的啟用,能在威懾方面起到一種關鍵性作用。后勤就是威懾力量”的觀點。
總之,強國強軍必須強后勤。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后勤建設必須跟上,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我軍后勤戰線廣大官兵一定要以時不我待的強烈使命感和責任感,進一步深入學習領會習主席有關后勤工作重要性的論述,進一步提高對后勤工作的認識,全部身心地投入到后勤建設當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