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梅
摘 要:該文闡述了農業科研機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意義,分析了新形勢下農業科研機構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了對策。
關鍵詞:創新驅動;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F324.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3-0133-03
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stitutions for Promot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Lin Mei
(Fuji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Fuzhou 350003,China)
Abstract:The significa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to foster innovation driven development was elaborated in the paper.The main problems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Key words:Innovation driven;Problems;Countermeasures
1 農業科研機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意義
近年來,國家對科技創新提出新的要求,農業科技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黨的第十八大第三次全會強調,要把農業科技放在整個科技工作的優先位置;黨中央、國務院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體現了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為農業科技今后發展指明了道路,明確了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是我國今后一段時間農業發展的戰略任務[1]。
從我國自身情況來看,農業生產面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趨緊、農戶小規模生產與現代農業發展矛盾日益突出、耕地數量下降趨勢不可扭轉等巨大挑戰,依靠大量資源的消耗以及低成本勞動力的傳統生產方式已不可持續。隨著人口的增加,糧食消費需求的剛性增長,以及人們的消費結構的優化升級,糧食安全也面臨著新的挑戰。推動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已成為推進農業現代化建設以及保障我國糧食安全的重大需求。農業科研單位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必須責無旁貸,切實承擔起以科技支撐農業轉型升級、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
從世界范圍來看,全球農業科技迅速發展,發達國家及一些發展中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促進農業技術發展的計劃和措施;生物、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領域;國際跨國公司已在生物育種、轉基因新品種開發、生物制藥等重要領域占據了領先地位,并逐步加大對我國農業產業的滲透。在世界各國對未來農業科技發展制高點的搶占中,依靠科技創新,大幅度提高我國農業科技競爭力,將有利于贏取主動,以保障中國經濟安全以及維護國家利益。面對新的形勢和挑戰,農業科研院所必須認清形勢、理清思路,進一步把思想統一到中央、省關于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上來,充分發揮學科、人才優勢和潛能,調動內在活力與動力,不斷推進科技創新,支撐和引領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
2 農業科研機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農業科研機構作為農業科技創新、推廣的主體,直接關系到農業生產的科技水平以及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的提升。目前,農業科研機構促進創新驅動發展主要面臨以下問題:
(1)農業科技創新效率不高。存在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與農業市場需求、農民需求相脫節的現象,而且科技成果單項、零散,相互之間不配套,熟化不夠,實用性不強,能夠工程化、產業化的成果嚴重不足,支撐產業升級的技術較少。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率仍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只有50%左右,而發達國家達80%[2]。科技成果能轉化為較強生產力的不多,科技支撐引領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和農民增收的能力還需加強。
(2)農業科技體制不完善。農業科技體制改革滯后,農業科研機構之間存在條塊分割問題,各自為政,使得一些項目交叉重復研究,科技資源難以得到高效整合和最大化利用。科研、推廣、教育的合作由于部門分割,未能達到真正無縫協同創新[3],影響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
(3)農業科技創新評價及激勵機制不健全。農業科技評估機制仍然存在重論文輕發明、重數量輕質量、重成果輕應用等現象。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政策體系,尤其是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技術推廣之間缺乏聯合協作機制,未能有效地顯現創新激勵的合力。
(4)科技投入不足,農業科技人才短缺。我國的科技投入只占GDP的0.2%,而發達國家已超5%[4]。農業科技創新型人才缺乏,人才難留,特別是領軍人才匱乏,不能適應科技創新驅動發展的要求。
3 農業科研機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對策
面對農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只有從根本上解決農業科研機構存在的農業科技創新效率不高、創新體制不完善、創新機制不健全等問題,才能進一步發揮其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科技創新主力軍的作用。
3.1 完善科技創新機制,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根據有利于農業科技發展、科技與經濟密切結合的原則,深化改革,構建新型農業科技自主創新體系。建立并加強省級農業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點開展全省農業重大應用基礎研究,重大共性及關鍵技術和農業高技術研究;按照自然生態區劃和行政區劃相結合的原則,選擇一部分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生態代表性強的市級農業科研單位設立具有地方特色區域創新中心,重點開展區域農業共性技術研究及科技成果集成創新、試驗示范,發揮其在地方農業重大關鍵性技術難題攻關和成果轉化等方面的主力軍作用。進一步優化學科布局,充分挖掘和整合科技資源,圍繞現代農業發展的重大需求,瞄準學科發展的前沿,加快調整科研任務,明確重點學科和方向,加強新興學科建設,構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學科集群。通過跨學科科研平臺建設、重點實驗室資源共享、科研創新團隊組建、科研項目聯合申報組織等,健全完善符合科技創新要求的組織管理機制;按照開放、集成原則,整合院所資源,加大協作攻關力度,避免重復研究,實現設備共享、研究信息共享和試驗材料共享,優勢互補,形成責權利明確、層次分明、科學高效的科技創新組織管理體系,增強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高創新效率。
3.2 加強科技合作交流,深入推動產學研用協作 要大力加強與地方政府、國內外科研組織、企業、高校的聯合協作,采取共建機構、合作培養人才、聯合承擔科研任務、共同推進成果轉化等多種形式,進行跨學科、跨體系、跨區域深入合作,建立新的協同創新機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創新主體、創新要素的協同,形成集成優勢。同時,加強科技創新鏈的布局,精心謀劃好科研、推廣、開發,把科技創新與地方需要、群眾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搭建院地、院企、產學研合作平臺,建立起市場、企業、科研、推廣、轉化單位協作平臺,形成合作互利鏈條,加速創新潛能的釋放以及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
3.3 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加強科技隊伍建設 人才是科技創新的關鍵。按照新的歷史時期下現代農業發展需要,適應農業新興學科發展的需求,加緊人才隊伍建設。深入實施各類人才計劃,改善科技隊伍結構,依托重大項目攻關、優勢學科研究、重點實驗室建設等,加快引進和培養一批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創新團隊,培育一批能進入國際農業科技前沿、國內領先、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隊伍;進一步優化人才結構,充實一批緊缺的跨學科、高學歷、復合型人才,加大對青年人才的選拔扶持力度,讓優秀青年人才更早地脫穎而出;加強農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以繼續教育培訓基地為依托,以充實一線、強化服務為引領,促進產學研結合,壯大一批有實際技術操作能力的基層農業科研及技術推廣隊伍。
3.4 完善激勵措施,構建科學的評價機制 要進一步完善農業科研業績評價體系,構建激勵成果產出的引導機制,根據創新環節貢獻度大小為導向,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人才評價標準,真正體現研究成果與個人貢獻、利益分配和資源配置等掛鉤。完善職稱評聘政策,樹立重科技創新、重科技成果轉化的職稱評審導向。建立激勵創新的人才評價制度和多元化考評體系,對科研、推廣等各類人員實行不同的績效管理,把技術轉移和科研成果對經濟社會的影響納入評價指標。同時,建立健全激勵措施,進一步加強完善科技項目獲獎成果獎勵機制、技術成果參與分配激勵機制,強化成果轉化收益分配的激勵導向,健全產學研用結合激勵措施,對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進行重獎,鼓勵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積極探索推進產業鏈、創新鏈、利益鏈、資金鏈"四鏈”深度融合,以及推進人才、成果、資金等創新要素有機結合的協同創新機制,推動科技和經濟的對接,使科技人員更加樂于深入一線開展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工作。
3.5 加強投入,構筑農業科技創新良好的氛圍 建立由政府主導、以企業及其他社會為基礎的農業科技創新多元化經費投入機制[5]。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引導和鼓勵涉農企業、民間組織、社會力量積極投資農業科技創新活動,確保農業科技創新的資金需求。政府資金向公益性強的農業科技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高新技術領域傾斜,充分發揮資本市場力量,鼓勵民間資本通過股份制等形式進入競爭性強的農業科技領域,促進科技創新與創業投資有機結合。此外,構建健康和諧、積極向上的農業科研單位創新文化,大力培育濃厚的科技創新氛圍,倡導敢為人先、勇于冒尖的創新自信,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環境,充分發掘廣大科技人員的潛能,激發他們的創新創業活力。
參考文獻
[1]張璽.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驅動發展存在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15,43(27):285-287.
[2]李文琦.淺論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成果轉化[J].農業經濟,2016,4:5-6.
[3]肖衛東.涉農企業開展農業科技創新的瓶頸因素與驅動機制[J].理論學刊,2016,1:69-70.
[4]李茉莉,岳銘鑒.對農業科技創新的思考[J].農業經濟,2016,7:50-51.
[5]王雪,劉家軒,郭燕枝.中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問題及“十三五”展望[J].農業科技展望,2016,1:53-56.
(責編:張長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