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淑芳
摘要:本文通過對曲棍球后備人才體教結合模式培養原則分析入手.詮釋了曲棍球后備人才體教結合模式發展的策略,旨在為我國曲棍球后備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參考。
關鍵詞:曲棍球 體教結合
隨著我國經濟文化與國外的交流日益頻繁,曲棍球.尤其是女子曲棍球在短時間內取得了眾多國際榮譽。從2003年世界曲棍球冠軍杯亞軍開始。女子曲棍球在世界重大賽事中一路過關斬將。接連取得了世界杯第3名。雅典奧運會第4名,世界杯挑戰賽第1名,曼谷亞運會第1名等殊榮,特別是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女子曲棍球更是歷史性地首次闖入了最后的決賽。但是作為體育人應該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國曲棍球后備人才較比歐美等發達國家遠遠落后,也遠遠少于乒乓球、羽毛球和籃球等傳統項目,為了推動我國曲棍球競技運動的持續良性發展。培養更多優秀的曲棍球人才,也為曲棍球運動員將來的多元化發展奠定基礎,體教結合已經是一條必經之路。
一、曲棍球后備人才體教結合的原則
1.為后備人才發展和競技運動服務的原則
體教結合由兩部分組成。即競技體育訓練和文化素養教育。十八大以來,黨的教育事業更加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倡導以人為本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實踐應用。傳統競技體育培養模式過于注重運動員競技水平的訓練,而忽視了運動員其他知識和技能的培養。隨著運動員層層篩選與選拔,許多運動員因為年齡、競技水平、傷病等影響因素,無法再從事曲棍球競技運動,被迫離開運動隊,但因為缺乏其他專業知識和技能,無法融人到新的環境當中。體教結合的模式恰恰是看到了運動員未來發展的各種情況。同時還要滿足競技體育發展的需要,有鑒于此,后備人才體教結合模式一定要樹立起雙向服務的原則。
2.尊重體育規律和教育規律的原則
體教結合不是簡單地將曲棍球訓練和文化課程教學組合在一起,而是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個體的曲棍球運動員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和教育。這種訓練要符合競技體育運動發展的規律。而文化素質的培養也要符合運動員身心發展的規律,例如:少年兒童體育運動學校、曲棍球業余俱樂部、曲棍球傳統運動學校等基礎人才機構,在體教結合當中體育訓練更多的是注重曲棍球基礎技戰術的訓練。而教育則符合少年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即可。在更高一級的專業隊中,曲棍球訓練更加注重實戰技能的提升訓練,同時還要注重運動員社會實用技能的培養。為運動員今后的各種發展提供可能,提供堅實的保障。無論是體育規律還是教育規律,其關鍵都在于對人的培養,因此就必須要尊重運動員認知、實踐、身心的客觀差異,而這也是體教結合模式形成的根本原因。
3.堅持個人、體育和教育三者融合的原則
體教結合是以運動員為核心。以競技體育訓練和文化素質教育結合為手段,其最終目的在于促進運動員、體育事業和教育事業三者共同發展。體教結合模式能夠充分發揮體育和教育雙方面的優勢基因。同時也為人才的發展方向提供了更多的可能,隨著我國競技體育運動的不斷發展。社會對高水平運動員的培養規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運動員退役后的出路更為關注。如果能夠將個人發展與體育和教育發展三者有機融合。不僅能夠提升運動員個人素質和生存技能。同時也為競技體育奠定了堅實的后備人才隊伍.為教育探索出了一條全新的道路。
4.堅持對等銜接的原則
教育具有階段性,即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同樣競技體育訓練也具有梯隊性,即業余隊、專業隊和國家隊,在體教結合提出之前,教育與體育是兩條平行的線,雖然我國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招收高水平運動員。但是運動員的來源并不是來自于教育體系當中,而是來自各級運動隊,這種招收數量十分有限。而運動員想通過教育途徑進入高校幾乎不太可能。重要原因之一是各級各類運動隊無相應的教育教學。同樣高校運動員想進入國家隊和職業隊也十分困難。為此,在體教結合過程中一定要做好教育和體育的對等銜接工作。
二、我國曲棍球運動后備人才體教結合發展策略
1.準確定位體教結合人才培養目標
體教結合為運動員人才培養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方向,目前我國采用體教結合的高校。主要是體育類高職院校和綜合類大學中的體育專業,而這種體教結合不夠徹底,其培養的人才依然是體育方向。未來體教結合人才培養目標應該多元化。競技體育和職業體育僅僅是其中的一個選擇。更多的是職業培養和規劃,這就需要不同級別、類型的高校根據自身發展的特點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切實制定曲棍球體教結合發展人才目標。
2.依托優勢教育資源,推進體教結合
曲棍球體教結合模式同樣需要依托優勢教育資源,在各級各類中小學體育課內外活動中。合理布局曲棍球俱樂部,借助教育的優勢資源,切實推進曲棍球的發展,同時從基礎開始將體教結合模式扎實推進。為高校階段的體教結合模式的升華做積極準備。為最終培養出既有高超的曲棍球競技水平。同時還擁有良好的文化素質的優秀曲棍球運動員奠定基礎。
3.落實保障機制。深化體教結合
體教結合模式顛覆了傳統體育訓練和選拔模式。也是教育教學的全新嘗試,作為新鮮事物必然會對傳統模式產生很大的沖擊。這就需要相關領導加大重視力度。從組織領導、運營、經費等方面形成長久機制,以此來保障體教結合模式能夠切實地深化發展下去。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