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菁婧
摘要:高校德育模式的現代構建,是德育工作自身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現代社會轉型的客觀需要,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適應現代大學生思想狀況與心理特點的必然要求。其以個人全面發展理論為理論基礎,以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為最終旨歸,對提高高校德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高校德育 德育模式 構建
德育模式是指在一定德育理念和德育理論的指導下。經過德育研究和德育實踐而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化的德育模型,也是德育內容、方法、手段、途徑等有機融合而成的比較穩固的德育活動程序及一整套策略體系。德育模式必須順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變革,進行新的構建,才能真正增進高校德育的實效性。
一、高校德育模式構建的現實訴求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不斷深化,大學生規模日益擴大,高校大學生的主體意識顯著提高。道德價值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新形勢下原有的德育模式日益僵化,已不能很好地適應德育發展的新要求,因此改進和加強高校德育顯得尤為重要。
1.是現代社會轉型的客觀需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充分發展,從經濟基礎上把人的主體需要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時人們的道德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也發生了極大地變化。“德育如果不顧這種發展狀況,無視人的主體意識的彰顯,忽視人的內在需求.就會遠遠落后于時代的要求。”因此道德教育必須順應社會和時代的發展,努力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判斷和選擇的能力,使他們積極投身于道德實踐中。
2.是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趨勢
當前高等教育正是發展的關鍵階段。要實現其平穩快速發展,必須樹立以改革求發展,以創新求發展的理念,加之高校學分制的普遍施行。學生可以依照自身需要自主學習,提高自身素質。高校在正確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尊重學生的需要和興趣,進行個性教育。這些改革都極大地提高了受教育者的主體性。
3.是適應現代大學生思想狀況與心理特點的必然要求
德育工作只有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才能保持與時俱進的生命力。所以必須正確認知和適應現代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及其心理特征。大學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他們的智能發展達到高峰,思維活躍、情緒激昂.尊重和自我實現的需要較強,同時現實生活中的矛盾與沖突又使他們在滿足需要和價值判斷上常常搖擺不定。現代高校德育模式只有準確把握大學生的思想狀況與心理特點。才能使學生保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健康的價值觀。
二、高校德育模式構建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主義關于個人全面發展的學說。是確定教育方針、目的和思想政治教育任務、目標的重要理論根據,是高校德育模式的現代構建的理論基礎。“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的發展”在今天已成為所有共產黨人奮斗的目標。《“十三32'規劃建議》中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這方面認識的深化以及對這個目標的堅定追求。是對“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的堅守和延續。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內因對事物發展起決定作用:外因對事物發展起增速或減緩的作用。因此高校要滿足大學生主體發展的需要,激發學生成長的內在積極性與主動性。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告訴我們,學生要實現自己的全面發展,就必須從社會實踐中砥礪自己,在實踐中磨煉意志、砥礪品格,提升創新精神。
三、高校德育模式的現代構建
1.營建和優化高校環境育人模式
高校環境育人模式讓學生在其營造的氛圍中體悟感知,具有潛移默化的特點。一個優良的高校環境能使學生的思想得到引導,精神得到升華,潛能得以發揮。
首先,營造和優化良好的高校教學環境。2015年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中指出:“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全面深化課程建設綜合改革,編好教材,建好隊伍,抓好教學,切實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2]因此高校德育應從“兩課”出發,深化理論教學,同時組織各種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結合。其次,營造和優化良好的高校德育輿論環境。充分發揮校報、板報、宣傳標語、廣播以及網絡等輿論平臺的傳播和導向作用。最后優化高校物質文化環境,高校要為學生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能、社會實踐、科研創新的平臺。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與教育,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
2.構建以學生社團為載體的活動育人模式
首先,學校應予以重視,支持學生社團的組織建設,構建靈活的學生社團領導和組織管理機制。并創造條件促進社團與社會之間的交流。其次,發揮黨團組織優勢帶動作用。充分發揮好其在社團建設中的服務功能和政治優勢,努力尋找社團建設與黨團組織自身建設的有效結合點。最終實現共同進步。
3.建立健全以學生為主體的自我育德模式
高校自我育德模式的實現途徑有很多。從教育目的上來看。要明確目的層次。從較低層次的行為規范提升到較高層次的道德境界:從教育原則上來看,要堅持差異性的人本原則,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教育方法上來看,要堅持高校大學生道德教育的實踐性和現實性。在社會道德實踐中促進學生的自主發展和自我完善。因此,高校要努力營造寬松和諧的環境,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自我育德能力。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