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麗
【摘要】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員進城務工,留守兒童的問題也越來越突出,留守兒童成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由于缺乏應有的父母關愛,再加上留守老人的不當教育,留守兒童德育狀況堪憂。如何加強對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是社會、家長及每個教師都應該探索的課題。
【關鍵詞】新課標 留守兒童 德育模式
一、引言
2016年3月26日,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副司長倪春霞在天津大學一場有關農村留守兒童、城市流動兒童的研討會上透露,我國今年將首次摸清留守兒童底數。
留守兒童問題已是我國重要的社會問題。全國究竟有多少留守兒童?一直缺乏權威數字。倪春霞表示,此前使用的都是估計的數字,民政部已與教育部、公安部等決定今年開展留守兒童全面摸底排查工作,從而實現精準幫扶。“大數據一定要科學,如果底數不清、情況不明,所有的對策都不能對癥下藥。”最高人民法院中國審判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牛凱在研討會上表示。2013年,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全國有17歲及以下的留守兒童6102.55萬。這一數字是根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樣本數據推算得出的。
留守兒童是我國當今社會發展的特殊現象。隨著國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城鎮化步伐的不斷推進,農村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出現規模性地向城市轉移,由于各種現實條件的限制,造成大量老人、孩子滯留在農村,因而產生了這一特殊的群體——留守兒童。從現實意義上來看,農村的穩定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同樣,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關乎新農村建設以及國家社會的穩定,關系到下一代人的健康成長。但是由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走出去,留守兒童的數量呈上升趨勢,這一群體將會在一定的時間內長期存在。如何有效地對留守兒童進行文化教育尤其是德育教育,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是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的問題。
二、當前留守兒童德育情況
(一)學習能力偏弱,輟學率較高
在很多留守兒童中,學習能力偏弱是一個基本的現象。由于缺乏父母的教育,留守兒童對課堂學習、課后復習漠不關心,完全屬于放養式學習,久而久之形成了學習能力越弱則越不想學,越不想學則學習能力越弱的怪圈。由于缺乏父母的管教和約束,很多留守兒童長期缺席課堂教育,甚至出現輟學的情況。
(二)家庭道德教育缺失,未能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留守兒童長期處在一個缺乏家庭和父母關愛的現實情況中,德育缺失,未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是非缺乏判斷力。此外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外出務工的父母因為不能在身邊照顧孩子,便用金錢來彌補對孩子的虧欠;由于留守兒童未能形成正確的金錢使用能力,使得孩子養成了驕奢淫逸、好逸惡勞、奢侈浪費等“拜金”習慣。
三、共抓共管,全面加強留守兒童德育
(一)職能部門建立健全教育機制
2016年2月,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工作的意見》,其中指出:“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階段性問題,是我國城鄉發展不均衡、公共服務不均等、社會保障不完善等問題的深刻反映。”這表明國家開始從制度上保障留守兒童的權益,關愛留守兒童的生活。
(二)學校是留守兒童德育前沿“陣地”
學校是傳播知識,構建知識體系的重要場所,是進行道德教育的主陣地,也是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的平臺。然而多數情況下,德育課堂往往被其他“主科”以各種理由“霸占”。很多學校缺乏專門的德育教師,常常由其他學科教師兼任,由于這些教師缺乏相應的教學體系、知識結構,導致德育課堂流于形式。新課標要求當代教育是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教育,不應該只重視知識教育而輕視素質教育。
(三)建立家校溝通渠道,喚醒家長對孩子的關愛
德育教師應該積極與家長建立聯系,及時全面地把孩子的學習情況告知給家長,讓家長盡可能參與到學生的道德教育中來,達到共同教育、共同約束、齊抓共管的效應。同時也要讓家長明白,金錢不是滿足學生的唯一方式,親情的關愛和教育的關注才是對孩子真正意義上的關愛。通過溝通和了解,糾正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同時也教給家長對于孩子的正確關愛方式。
四、結束語
留守兒童的德育現狀不容樂觀,對于留守兒童的德育教育,應以學校為主導,實現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有效結合。強調以學校德育作為促進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發展的基本路徑,并不是意味著把學校教育視為唯一途徑;相反,留守兒童德育要真正獲得實效,還必須同時加強家庭道德教育和社會道德教育,從而實現三者的有機統一。留守兒童是這個時代不可避免的現象,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