迂夫子
清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有一章《鄭蘇仙》,說的還是鬼故事。有一官公服昂然入(冥府),自稱所至但飲一杯水,今無愧鬼神。(冥)王哂曰:“設官以制民,下至驛丞閘官,皆有利弊之當理。但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于堂,井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又辯曰:“某雖無功,亦無罪。”
因生前為官,所到之處只飲一杯水,死后敢昂然入冥府,覺得無愧鬼神。誰知冥王卻根本不買他的賬,直言大堂上放個木偶,別說收錢,連水都不喝,比他更強。無奈,此官竟然恬不知恥地拋出“某雖無功,亦無罪”來為自己爭辯。
“無功,亦無罪”,何其耳熟的一句話啊!常有官員為官一任,庸碌一方,所治不見豐功偉績,也不見有什么閃失,卻常常在解甲歸田或是臨終之際,引以為自豪。這樣的官,在任常抱著“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為官信條,為保烏紗帽戴得長久,遇事推諉、拖延,做事只會畏首畏尾。雖然為官不貪不占,不搞歪門邪道,看似兢兢業業,實則懶政怠政的典型。
在反腐力度不斷加大的當下,老虎紛紛倒下,蒼蠅一批又一批地被拍死。似乎,“但飲一杯水”的官員顯得無比清廉。事實上,似此“無功,亦無罪”的官員,危害絕不亞于那些腐敗分子。反腐敗的同時,如果不對這些懶政怠政的官員問責,那么反腐敗的高壓下,很多官員勢必“只要不出事,寧愿不做事”,乃至“不求過得硬,只求過得去”,在任尸位素餐,得過且過!
正像冥王批駁但飲一杯水之官,“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一句“無功即有罪”徹底滅了官員的氣焰。如果說貪污腐敗是社會的明瘡,那么懶政怠政就是官場的暗疾。相對來說,貪腐多數擺在明處,你知我知大家知,就看民舉不舉,官究不究;懶政怠政卻常在暗處,其危害往往不那么明顯,不但不明顯,當事官員還很容易自滿自足、自欺自人,百姓也常常把懶政怠政無貪腐行為的官員奉為好官。
平心而論,相對于貪官,老百姓很難分辨庸官的嘴臉。他們可能一臉慈祥,笑容可掬,沒有官架子,但是只做表面文章,干面子活兒,敷衍了事,就是不做實事;他們可能噓寒問暖,看似關注民生、心系百姓,可是轉回身一張報紙一杯茶水就打發了一天。他們不犯錯誤,穩穩當當,卻又庸庸碌碌,一事無成。
2015年3月22日的《人民日報》刊載一事:“國家部委出臺一項新舉措,3個月后到某縣暗訪實施效果,發現當地居然‘紋絲未動!一問原因,是‘紅頭文件還沒到。其實,該文件在部委網站已經掛出3個多月,廣播、電視、報紙都曾廣為報道。”不認網絡發布,只認紅頭文件,地方官員的拖拉作風可見一斑。其實這個等紅頭文件思維并不那么簡單,因為往往這些新舉措可能涉及利益再分配,早執行就早動了一些人的“奶酪”,而等紅頭文件,可以名正言順地維護某些部門,甚至是地方官的既得利益。
三百年前“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時代的紀曉嵐,尚且能敏銳洞察到“無功即有罪”的懶政怠政現象,并借冥王之口加以痛斥;三百年之后的今天,如果我們還放任懶政怠政的官員于不顧,則真不如古人了!
好在,反貪腐的利劍不僅僅指向老虎蒼蠅,也開始指向那些庸官。媒體披露的因懶政怠政被處理的官員,便是對庸官的當頭棒喝,至少讓他們明白“但飲一杯水”“無功亦無罪”的并不是好官,不銳意進取,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一樣受到懲處。能者上,庸者下,那些庸官尸位素餐的日子該結束了!
【王 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