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亞麗
內容摘要:音樂與巫術兩者看似完全不同的事物,它們之間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文章從三個方面對其關系進行了闡述:1、音樂的起源與巫術有著密切的聯系;2、原始歌舞與巫術有著密切的聯系;3、原始樂器的產生和發展與巫術有密切的聯系。通過闡述,說明了巫術活動的確促進了音樂的產生與發展,通過論述,同時也希望能為大家更好、更深、更廣的了解音樂、認識音樂、研究音樂提供幫助。
關鍵詞:原始音樂 巫術 起源 原始歌舞 原始樂器
【分類號】J607.0
我們研究音樂與巫術之間的關系,必須透過音樂的發展來陳述與巫術的淵源。從音樂發展的角度來看彼此之間的關系,不難發現從遠古時期開始,巫術就一直滲透在音樂之中,并與之融合發展。可以這樣說,音樂從產生的那一天起,它就與巫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之后的人類文化歷史發展進程中,它們兩者更是緊密聯系,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我經過查閱大量資料、歸納總結,決定從以下三個方面來闡述它們兩者之間的關系。
一、 音樂的起源與巫術有著密切的聯系
早在遠古時期,生產力極為低下的原始社會里,對于原始人類來說,周圍的世界充滿著陌生和神秘,甚至令人敬畏。當時的原始人類不了解自己的身體結構,不懂得做夢的科學道理,他們認為夢境里的景象不是人身體的活動,而是獨立于人身體外的靈魂活動。在原始人看來,這些萬事萬物都是有靈性的,并且都可以與人類交感,于是又產生了“萬物有靈”的觀點。他們覺得在自己周圍的各種事物中都存在著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主宰或影響著自己的生活,進而原始人類把這種力量神秘化、人格化,并作為神靈加以崇拜,企圖通過祈禱、祭禮、舞蹈以及音樂等形式對其施加影響,使之給他們帶來“恩賜”。久而久之,就這樣音樂起源于“巫術”的理論誕生了。這一理論最早被英國著名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書中提了出來。
從以上這些論述和例子,我們可以看出,音樂的起源確實與巫術有著密切的聯系。在原始社會生產力低下的情況下,人們無法把握自身,更無法支配自然界,于是原始人類把解釋不清的事物寄托于巫術活動。這種作為原始文化的圖騰、歌舞——巫術禮儀曾經延續了一個非常長的歷史時期,這些原始的音樂活動顯然也伴隨著巫術活動而進行,并且具有著明顯的巫術動機或巫術目的,這也恰好使得音樂的起源與巫術有了密切的聯系。
二、 原始歌舞與巫術也有著密切的聯系
大量考古資料表明,原始歌舞與生產勞動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原始歌舞最早是伴隨在原始人類的巫術崇拜活動中的。
據考古學家考古發現,在1973年,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可以說就是對原始歌舞產生于巫術活動的最生動記錄和寫照。這個新石器時代彩陶盆的口沿一圈,畫著三組人并列手拉手在歌舞的形象,情緒熱烈、動作優美,描繪也十分逼真。陶盆上的這些原始歌舞者,頭帶發辮似的事物,下體有反方向的尾巴似的事物,研究者認為這些事物具有重要的巫術作用,它們可能是一種“獸尾”,狩獵者在原始歌舞中裝扮成野獸的形象,期望通過歌舞禁咒野獸,獲得狩獵的成功。這個“舞蹈紋彩陶盆”上的畫面,生動形象的反映出巫術活動中的原始歌舞。這一現象與我國古代先秦時期典籍《尚書》中所記載的內容相類似,“擊石拊石,百獸率舞。”這也就是指遠古時期,一部分人敲擊著石頭進行伴奏,另一部分人化妝成各種野獸的形象在歌舞,這些原始人類在對動物的歌舞進行模仿的同時也同樣表現了巫術禮儀活動的畫面。
在考古活動中,原始歌舞與巫術活動的體現不僅僅出現在我國,在世界其它國家同樣也發現了類似的情況。例如:在法國著名的“三兄弟”史前洞穴中,考古工作者就發現洞穴壁畫上有一個男性歌舞者的形象。他身上披著獸皮,頭上戴著鹿角,腰上纏著長須和馬尾,似作歌舞狀。這個洞穴壁畫顯然也反映出在巫術活動中,用原始歌舞來祈禱或狩獵。
從以上的這些觀點我們可以看出,原始歌舞確實與原始人類巫術崇拜活動有關。原始人類在進行巫術活動時,巫術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用歌舞來降神娛神,因此巫師們尤其是女巫師大都善于歌舞,這一點在我國的《九歌》和《詩經》中也有具體的描寫。可以這樣說,原始歌舞依附于巫術活動,而巫師們也正是遠古時期音樂舞蹈藝術文化的傳播者。實際上,從某種程度可以毫不夸張的說,巫師們就是原始社會最早的音樂舞蹈藝術家。原始的音樂舞蹈這類極富表現力的獨特藝術形式在他們的“巫歌”、“巫舞”中形成并被發揚光大,所以把音樂舞蹈藝術原創的一部分功績記到原始巫師們身上一點也不過分,這也是古代巫師們值得自豪和驕傲的地方。
三、 原始樂器的產生和發展與巫術有密切的聯系
在原始社會由于原始人類處于狩獵時代,原始人類的生產生活內容就是狩獵活動和所狩獵的動物。因而,最早的原始歌舞活動中通常都要使用一些簡單的原始樂器來增添氣氛,這些原始樂器往往都是狩獵后用獸皮、獸骨制成的,可以這樣說,巫術活動為這些原始樂器提供了演奏產所。
據記載,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原始樂器,是距今約7千年左右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骨哨和陶塤。在這里出土的骨哨約有160余把,都是用禽獸肢骨制成,骨哨中心是空的,上面有一至二個圓孔。考古學家認為,原始人類最早可能有兩種用途,一是用骨哨發出的聲音來誘捕禽鳥;二是作為原始社會巫術時的吹奏樂器,用于唱歌和跳舞的伴奏。另外,在1976年至1987年間,我國先后在河南舞陽縣賈湖發現七音孔和八音孔骨笛共計18支,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支七音孔骨笛,用簡單指法即可吹奏出像河北民歌《小白菜》這樣的曲調。根據近10個墓葬的發現,均有骨笛作為祭祀陪葬物。這次的發現說明了原始音樂樂器伴隨在巫術活動中已經有了較大的發展。
從考古材料和對殘存原始部落的調查,考古學家還發現了許多獸皮制成的鼓,鳥骨制成的笛子……這些原始樂器的產生及應用都說明了當時原始人類的巫術活動與這些樂器應用密不可分。
綜上所述,原始樂器的產生和發展與巫術活動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原始人類狩獵后用這些獸皮獸骨來制作原始樂器,而這些原始樂器同樣服務于巫術活動。可以這樣說,巫術活動為原始樂器的發展與更新提供了相應的平臺和產所。
從以上三個方面的闡述,我們不難看出巫術與音樂看似不同的兩個概念,卻有著如此悠久的淵源。音樂的起源和發展從某種程度上的確與巫術密不可分,這些論述希望能為大家更好、更深、更廣的了解音樂、認識音樂、研究音樂,為大家的學習提供幫助。
參考書目:
1、《藝術學概念》彭吉象 北京大學出版社;
2、《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孫繼南、周柱銓編 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